保密宣传教育月丨智能时代人类应不应该“解放双手”
近年来,图文识别应用的兴起确实为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使用图文识别应用而导致的泄密案件却也逐年递增。
各类移动办公软件、工具
推陈出新,不断迭代升级
图文识别、音频转化等
越来越快速精准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但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
为图便利
自以为只要
不被人看到、不传给别人
就不会泄密,也不会被发现
于是使用上述应用程序
扫描、转换涉密文件
造成信息失控
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获取、利用
典型案例
案例一
2020年2月,某市市属企业收到1份机密级文件,该企业行政部主管将文件交彭某办理,要求其起草相关落实方案。彭某虽知涉密文件禁止使用手机拍摄、传输,但为图方便,仍使用微信小程序中的一款图文识别小程序对文件进行扫描,转换为文字后,通过数据线传输方式,将文本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处理。彭某认为,“不被人发现、操作完成马上清理就没事”。但不久后,该微信小程序后台运维人员从服务器中非法获取文件图片,并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造成严重泄密。案件发生后,该运维人员被追究法律责任,彭某被给予党纪处分、扣薪处理。
案例二
2021年2月,某市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某在收到1份秘密级材料后,认为“写得很好,可以长期学习借鉴”。为方便以后学习和引用,便利用手机相册中自带的文字提取功能,对材料主要内容进行拍照、识别,再将文本通过手机创建的局域网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存储、处理,造成涉密信息失控。案件发生后,张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防患于未“燃”
通过上述案件可以发现
互联网移动办公浪潮
在不断提升人们
办公效率的同时
也在冲击着保密管理的“堤坝”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
保密宣传微视频
《小程序中不“识”密》
了解一下看似方便的背后
藏着哪些泄密风险
常备不“泄”
01
图文识别的危害性
一些具备OCR文字识别的计算机软件、网页、手机APP以及微信小程序通过“图文识别”接收到的内容,都会被上传存储到该小程序开发公司的后台服务器甚至是租用的第三方云服务器上,如果涉及涉密敏感信息,会造成相关信息失控,严重危害国家秘密安全。
02
保密提醒
办公人员应当牢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准则,并严格遵守。此外,各单位在信息化条件下应当建立健全涉密电子文档有关管理规定,设立涉密电子文档台账,明确涉密电子文档复制、删除等管理要求。
03
相关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三)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密文件时,应当使用有相应保密措施的通信设施设备,并采取加密等安全保密技术措施。
原标题:《保密宣传教育月丨智能时代人类应不应该“解放双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