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方言的趋势是越来越向普通话看齐,以后方言就不存在了
发现我们南阳方言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可以分为宛西与宛东两大派别。基本上以南阳市区为界,确切一点的话,应该是以白河为界,白河以东口音用南阳话来说,稍微软一点,但是儿化音比较多,白河以西的话,口音要硬一点,但是儿化音比较少,像村庄的庄字,白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都说类似桌儿这个音。电梯说电梯儿,流汗说流汗儿,等等,很多,而白河以西,越往西,儿化音就越少。
但是有一个搞笑的现象就是,大家都认为自己代表了南阳话,当年我在广东时,就碰到两个老乡,一个社旗的,一个是卧龙区的,社旗的老乡说咱们南阳话儿化音特别多,这是我们南阳乃自河南话的最大特点,而另一位卧龙区的老乡是坚决不认同他的观点,直接回了他一句,谁说南阳话儿话音多,你是来搞笑的吧?
其实大家都说的没错,问题就出在南阳地域太大,虽然是老乡,但是有些方言俚语还是不一样,大家彼此都能听懂就行,没必要较真,这叫求同存异。再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俚语在一点点消失,据我所知,我们南阳的好多方言,年轻一辈早就没人用了。
我曾经有一位女同事,家住宛城区高庙乡,有一次谈起这个话题,她跟我说:很烦他们父辈几个年纪比较大的人,为啥要学四川话?我当时就很奇怪:怎么年纪大的人还要学四川话?她说也不是全部都是四川话,就个别字,比如国家他们非要念成乖家。我当时就笑了:谁告诉你那是四川话?她说我们附近有好几个四川过来的,她们就是那样说的,我们那老年人就是跟她们学的。听完,我直接无语。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同学们!上阔(课)了,我们是中乖(国)人,长大要做一个括(科)学家……太多了,有的已经遗忘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这样就讲到了一个各地老方言消失的问题,这个不只是南阳,全国各地都一样。以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再过个几十年到一百年,方言应该就不复存在了吧。当然好处是大家交流更方便了,坏处就是语言的多样性被破坏,乡愁也留不住了。但是乡愁只是一代人的乡愁。当这一代人走了乡愁也就随风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