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混战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兑下乾上”,卦名,兑为泽,乾为天,为履卦,以柔克刚的意思。

  面对强敌,不宜直接以力相抗,而应削弱它的气势。用以柔克刚的办法,逐步消灭敌人。

  ‘’此计语出《淮南子》:“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釜底抽薪”原意是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在军事上,就是以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后从根本上消灭敌人的一种计策。抓住主要矛盾。战争的情况不同,“抽薪”的手段也不同。

  如何削弱敌人的实力,“夺气之法,在于攻心”。

  古代作战,粮草对战斗力的强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运用釜底抽薪计谋时,常在粮饷上作文章,以动摇军心。

  相关典故:东汉末年,曹操安抚了江东,亲自到官渡守住南岸。袁绍的军队驻扎在官渡北面的阳武。两个军营针锋相对。

  相持了一个多月,曹军的粮草供应日益困难。曹操鉴于双方实力悬殊,采纳了谋士许攸的“釜底抽薪”的计谋,亲自带兵袭击袁绍屯粮之地乌巢,以此来动摇袁军的军心,使之不战自乱,然后趁势出击,大败袁军。

  曹军大获全胜,前后歼灭了袁绍的士兵七八万人,袁军抛弃的辎重、珍宝等全为曹军所获。

  

  浑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趁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而无主见的时候,使敌人随从我,就像人从天时变化而作息一样自然。

  “浑水摸鱼”的原意是:趁着水浑鱼看不见,伸手把它捉住。通常比喻乘着混乱,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用在军事上,就是一种乱中取胜的计策。

  浑水摸鱼,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形成了“浑水”,只需要抓紧时机去“摸鱼”;一种是还是“清水”,需要先采取行动去搅成“浑水”。

  相关典故: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是决定南北朝对立局面的一次战争。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前秦统一整个北方后,便积极准备南下灭晋。这时,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

  前秦调集军队一百多万人南征。军队里面有鲜卑人、羯人、匈奴人、羌人,其中大部分是汉人。

  晋军总数只有八万人,主帅谢安通达多谋,临危不乱,率师共御强敌。

  因淝水阻隔,晋军不满渡河。为了迅速与秦军作战,晋军决定浑水摸鱼。晋军派使者对秦军将领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秦军往后撤,以便晋军渡河两军决一胜负。

  秦军将领骄纵轻敌,不知是计,企图趁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用战术歼灭晋军。于是,下令后撤。秦军士卒以为秦军败了,又有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

  秦军大乱,晋军趁势渡水进攻。秦军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主帅谢安为了安定人心,故意对外表示镇定,与客人在山上对弈。

  晋军的获胜,得益于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上下齐心,加上指挥正确,抓住了秦军的弱点和有利战机,用“浑水摸鱼”之计才能转危为安。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保存阵地的原来形状和气势,使得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而我军却隐蔽地转移主力,打击他处的敌人。

  “金蝉脱壳”的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完成特殊任务的一种分身之法。

  相关典故: 三国时,诸葛亮在前线病死。杨仪、姜维等按照诸葛亮生前定的计谋,故意“欲退先进”,施展“金蝉脱壳”的计策,反旗鸣鼓,做出要进攻司马懿的样子,致使魏军被突然变化的情况所迷惑,不知所措,落荒而逃。

  等到魏军逃跑后,杨仪等人才放心大胆地带兵退到山谷里,举起白旗为诸葛亮发丧。

  蜀军为诸葛亮发丧的事为魏军所知,司马懿责怪自己胆子太小。百姓议论“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对弱小的敌人,应当包围起来歼灭。散落的小股敌人,力量虽弱而行动灵活,不宜去急追远赶。

  “关门捉贼”的原意是:窃贼到家里偷东西,要关起门来把它捉住。它与“欲擒故纵”相反,对弱小敌人应采取包围起来一举歼灭的谋略。

  “贼”主要指那些突然来袭,行踪诡秘的小股敌人,行动灵活,出没无常,为数不多,能量颇大。先断其后路,在聚而歼之。

  应用“关门捉贼”的计策,不仅限于“小敌”,在掌握战争主动权时,也可以诱其主力就范,聚而歼之。

  相关典故: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帅。

  赵括是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从未打过仗。

  秦昭王派白起赶到长平前线。

  两军交战,秦军故意摆阵而逃。赵括以为秦军溃败,命令赵军追赶,被秦军两路的伏兵包抄。秦军不仅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还断绝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被包围了四十六天。在突围时,赵括被乱箭射死。

  白起俘虏赵军四十万人,怕发生叛乱,除留下二百四十个年龄小的士兵,其余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军大获全胜,威名远震。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作战目标受地理形势的限制时,攻击近处的敌人对自己有利,攻击远隔的敌人对自己有害。对远隔的敌人,为了对自己有利,也可以暂时联合。

  此计出自《战国策》,是分化敌人,以便各个击破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从自己的利害出发,有着自己的联合与分化政策。“远交”不是要长久和好,而是一种外交权术,目的是孤立近邻,“分而治之”,以实现其扩张的野心。一旦“近攻”得手,“远交”的老友也变成“新敌”了。

  相关典故:秦惠王死去,秦武王在位四年又死了,秦昭王即位。魏冉当丞相以后,束缚了秦昭王的才能施展。魏冉搜刮民脂,利用国家军队扩大自己的封地。

  听说魏冉打算越过韩、魏伐齐,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面见秦昭王。范雎说:“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是十分错误的。要是兵马出得少了,打不败,要是兵马出多了,秦国的耗费也大了。即便打败了齐国,也不能把得到的土地和秦国连接起来。不如远交近攻。”

  “远交是对离得远的国家,先同人家交好,订立盟约,互不干涉。近攻,是对离得近的国家,要抓紧进攻。打下韩、魏,再打燕、赵,再打齐、楚。”

  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并且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撤回了攻打齐国的人马,改派别人去攻打魏国。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对于地处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它屈服的时候,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取信小国,扩展势力。对于处于困境的国家,只有空话而没有实际的援助,是无法取得信任的。

  此计策出自《左传》。“假道伐虢”泛指托借路之名,行灭亡该国之事的计策。

  假道的本意是乘势渗进兵力,控制对方,以便伺机进行突然袭击,是一种掩盖其真实意图的具体手段。

  “敌胁以从,我假以势”,这种借援助之名,行扩张之实,完全是一种不义之举。对于这种阴谋诡计,必须保持警惕,提高识别的能力。

  相关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吞并了附近小国后,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晋国南面有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两个小国相邻,唇齿相依,早有盟约,一旦有事就互相救援。晋国一直有吞并这两个国家的野心。

  晋国派人到虢国寻衅,有意让虢国人责骂并向晋国人挑衅,于是有了攻打虢国的借口。同时晋国送良马和美玉至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军过境去攻打虢国。

  虞公一意孤行,没有听取宫之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劝告,贪图小利而背大义,同意借道,并遵守诺言派兵相助,为晋军当向导。

  晋军迅速攻占了虢国,虢公出逃,虢国灭亡。晋军在回师的路上,到虞国时,虞公仍出来相迎,当即被俘。晋军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收录于合集

  #国学

  105个

  上一篇三十六计,“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

  下一篇三十六计,“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