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历史之洪都拉斯、圣基茨和尼维斯、安提瓜和巴布达篇

  (一)洪都拉斯共和国简称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北临加勒比海,南濒太平洋的丰塞卡湾,东、南同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交界,西与危地马拉接壤。全国划分为18个省,首都是特古西加尔巴,矿藏有银、金、铅、锌、铜等。洪都拉斯是拉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4-7世纪洪都拉斯西部为玛雅文明中心之一,1502年哥伦布到达洪都拉斯的海湾群岛,为洪都拉斯与欧洲接触之始,1524年西班牙军队开始征服洪都拉斯,同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37-1539年莱姆皮拉领导3万印第安人举行起义,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1539年洪都拉斯划归危地马拉都督府管辖。洪都拉斯于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但在1822年被并入墨西哥第一帝国。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10月退出中美洲联邦,成立共和国。1840年洪都拉斯在危地马拉独裁者拉斐尔·卡雷拉支持下保守派弗朗西斯科·费雷拉建立独裁政府,1853年以后洪都拉斯国内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经常发生政变和内战,政权更迭频繁,金、银矿业遭到破坏,影响经济发展甚巨。1840年代起英国侵占洪都拉斯东部地区和巴亚群岛,修建铁路并取得大片土地的租让权。

  

  (二)洪都拉斯自1821年独立以来至1978年共发生139次政变,是拉丁美洲政变最频繁的国家之一。1957年大选中由自由党的拉蒙·比列达·莫拉莱斯胜选担任总统,1963年武装部队司令奥斯瓦尔多·洛佩斯·阿雷利亚诺在美国策动下发动政变,推翻莫拉莱斯政权,并于1965年当选总统。拉蒙·比列达·莫拉莱斯(1908年—1971年)是洪都拉斯总统(1957年—1963年),1957年拉蒙·比列达·莫拉莱斯当选为军政府垮台后的首任民选总统,1955年被选为制宪议会议员,负责过渡政府的工作。竞选期间主张帮助社会贫困人口(尤其是工人阶级),引入福利以及制定新的劳动法,1963年在大选前被奥斯瓦尔多·洛佩斯·阿雷利亚诺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他帮助洪都拉斯实现现代化,建立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他是进步联盟的主要支持者,1971年他死于美国纽约。1971年国民党拉蒙·埃内斯托·克鲁斯竞选获胜,但执政不久阿雷利亚诺又一次发动政变上台。拉蒙·埃内斯托·克鲁斯(1903年―1985年)是洪都拉斯总统(1971年6月7日 - 1972年12月4日),1903年出生于圣胡安·德·弗洛雷斯,毕业于洪都拉斯中央大学政法系。1949年到1964年为洪都拉斯最高法院大法官,曾出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三)他是洪都拉斯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在1963年却被奥斯瓦尔多·洛佩斯·阿雷利亚诺剥夺上台执政的权利。1971年4月洛佩斯将军同意在6月将政权移交给他,但在18个月后的1972年12月洛佩斯再次发动政变剥夺他的总统职权,1985年死于特古西加尔巴。1975年武装部队司令胡安·阿尔韦托·梅尔加·卡斯特罗发动政变,取代阿雷利亚诺。1978年武装部队司令波利卡波·帕斯·加西亚发动政变,组成以他为首的军人委员会。胡安·阿尔韦托·梅尔加·卡斯特罗(1930年6月26日 - 1987年12月2日)是洪都拉斯军人、总统(1975年—1978年),梅尔加·卡斯特罗在统治期间土地改革进程因各种压力而放缓,1975年发动政变,推翻因受贿而备受外界谴责的奥斯瓦尔多·洛佩斯·阿雷利亚诺政府。他的妻子诺拉·古内拉·德·梅尔加曾是特古西加尔巴市市长,作为洪都拉斯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1997年的总统选举,后败给自由党候选人卡洛斯·罗伯托·弗洛雷斯·法库塞,她被认为是目前国民党的政治领导人。洪都拉斯地形主要是山地,在海岸有狭窄的平原地带。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盛产优质木材,矿藏有银、金、铅、锌、铜等。洪都拉斯全国划分为18个省:阿特兰蒂达、科隆、科马亚瓜、科潘、科尔特斯、乔卢特卡、埃尔帕拉伊索、弗朗西斯科·莫拉桑、格拉西亚斯·阿迪奥斯、因蒂布卡、海湾群岛、拉巴斯、伦皮拉、奥科特佩克、奥兰乔、圣巴巴拉、巴列、约罗。

  (四)洪都拉斯实行共和、民主和代议制。国民议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执掌国家行政权。内阁是政府行政机构,由总统直接领导。洪都拉斯现行宪法于1982年1月20日生效,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任一届。议会实行一院制,为全国最高立法机构,由128名议员组成。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司法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组成,最高法院由15名大法官组成,任期7年。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均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洪都拉斯是拉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对于生产咖啡时洪都拉斯的地理条件并不亚于其邻近的咖啡生产国,如危地马拉及尼加拉瓜。但洪都拉斯由于在生豆的解决及运输上没有强而有力的支持,因而在消费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洪都拉斯境内有28万公顷的咖啡园,以小型咖啡商为主,其咖啡园大都小于3.5公顷,这些咖啡商就占洪国生产的60%。在咖啡园里人们用手收集咖啡豆,之后小心地解决并加以加工制作来依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口味。

  

  (五)洪都拉斯每年采收300万袋的咖啡,提供世人完美的咖啡与独特的咖啡香,量多质精,现已成为中美洲第二大、世界第十大之咖啡出口国。洪都拉斯主要出口咖啡、香蕉、棕榈油、虾、食糖、烟草等农作物及锌、铅、银等矿产品,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欧盟和中美洲国家。主要进口机械、电子设备、化工产品、燃料、润滑油、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欧盟、中美洲国家和日本。洪都拉斯实行义务兵役制,1995年转为志愿兵役制,1999年洪都拉斯军队加入国内的治安恢复中。洪都拉斯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1780千米,其中可运行的1004千米,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一部分为香蕉和甘蔗专用运输线。洪都拉斯南北交通联系主要靠公路,连接首都和主要港口,公路长约2万千米,主要有泛美公路和两洋间公路。洪都拉斯城市小学为七年制,农村小学三年制,14岁以前实行义务教育。洪都拉斯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2%,全国有94家医院、274个医疗站、1101个卫生所、5789张病床,结核病、疟疾、艾滋病患者人数居中美洲国家之首。洪都拉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促进民主,捍卫人权。重视发展同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与拉美国家的传统友好。支持地区一体化进程,支持国际反恐合作。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托马斯·莫尔(1478年2月7日 — 1535年7月6日)、康帕内拉(1568~1639)、罗伯特·欧文(1771年5月14日 - 1858年11月17日)、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年)和夏尔·傅立叶(1772-1837),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共产主义学说,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但在某些场合中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曾将二者加以区别,其原则是把主张实行公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空想共产主义,如康帕内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欧文、卡贝、魏特林等人的学说;把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学说。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二)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托马斯·莫尔同时代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为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奠基人。不过在莫尔的时代并无“社会主义”这个词,“社会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初圣西门创造的。与“共产主义”源自中世纪拉丁语词“市民公社”情形类似的是“社会主义”一词的拉丁语源,是中世纪时代的“社会”这个拉丁语词。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300多年。三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18世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三)19世纪30和40年代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平均主义是指在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要求平均享有社会财富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从小生产者要求推翻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平均分配其土地财产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平均主义是一种与按劳分配原则根本对立的错误思想,主要表现在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不论劳动成果的多少好坏、贡献大小,一律得到同样的收入和享受同样的待遇。平均主义思想否认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和个人收入差别,结果必然是鼓励懒惰和落后,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者滞留在共同贫穷的水平上,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风尚的倒退,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因而是一种落后、有害的思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禁欲主义最初是古代人民无力改变现世困苦生活而诉诸宗教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论,主张压抑肉体欲望以获得道德完善,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发展而改造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关系的道德观念。

  

  (四)19世纪早期出现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且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即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五)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他们甚至进行社会实验,1824年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而欧文也因此破产。

  

  (六)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人启示是资产阶级不会自动的退出历史的舞台,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实现。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为法国大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从上到下都被颠倒了。

  (七)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社会契约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通常带有假设或想象性质。在18、19世纪此概念曾用来解释民族国家的存在,但其后就废弃不用了。直至约翰·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重新提出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修正。罗尔斯分配公正理论的基础就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契约,与法律契约不同的是社会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习俗约束力。

  

  (八)为革命作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也已经看到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信心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波拿巴的专制统治,早先许诺的永久和平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理性的社会的遭遇也并不更好一些,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化为普遍的幸福,反而由于沟通这种对立的行会特权和其他特权的废除。由于缓和这种对立的教会慈善设施的取消而更加尖锐化,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社会的生存条件,犯罪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贿赂代替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初夜权从封建领主手中转到资产阶级工厂主的手中,卖y增加到前所未闻的程度。

  (九)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y的形式,是卖y的官方的外衣,并且还以大量的通j作为补充。除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外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普遍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情形让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而且随着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发展成为现代的资产者,行会帮工和行会外的短工便相应地发展成为无产者。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时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例如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派、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动而产生相应的理论表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种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

  

  (十)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那时只是还缺少指明这种失望的人,而这种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就出现了,后来出现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克劳德·昂利·圣西门、夏尔·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在圣西门那里除无产阶级的倾向外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欧文在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国家里,在这种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对立的影响下,直接从法国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他的消除阶级差别的方案。1802年出版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虽然他的理论基础在1799年就已经奠定),1800年1月1日罗伯特·欧文担负新拉纳克的管理工作。经济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批判家。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也是和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相对立的,例如马布利就是重农学派的反对者。19世纪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李嘉图时期同时也出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对派——共产主义(欧文)和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19世纪30和40年代的空想共产主义则是同时代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物,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

  (十一)空想社会主义者探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他们大多认为人类历史的起点是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摩莱里等人试图论证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必然性。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过程,圣西门认为奴隶制度减少对战俘的杀害,促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有利的影响,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社会制度相比较时中世纪形成的神学和封建体系更大地向前推进人类文明。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痛斥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

  

  (十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出现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并积累资本,它一方面使社会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使大批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前提条件,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例证。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后已经逐渐形成这两个条件,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如果单靠这样来发展资本主义,那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市场需求。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土地所有者便使用掠夺的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可是资产阶级却编造出种种神话来解释资本原始积累,说什么人类天生就分为勤劳聪明和懒惰愚蠢两种人:前一种人克勤克俭,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后一种人懒惰贫穷。因而除了本人的劳动力外没有可以出卖的东西,历史表明勤俭并不能积累一大笔开创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财富,用懒惰更无法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几千年的小生产者何以突然沦为雇佣工人。

  (十三)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最典型的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从14世纪起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主就开始强行用篱笆、濠沟圈占农民的公有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府颁布一系列圈地法令,使这一暴行合法化,圈地运动以空前的规模加速进行。他们残暴地毁灭村庄,把农民赶走,变耕地为牧场,制造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凄惨景象。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运动长达300年之久,大约到1750年英国的自耕农已被消灭,到18世纪末农民公有地的最后痕迹也消灭了。被掠夺土地的广大农民不可能马上适应新生产关系的秩序,忍受长达15~16小时的劳动,他们大批沦为乞丐或盗贼,到处流浪,同时新的生产方式还不能单纯靠经济的方法把这些劳动者纳入自己的轨道。资产阶级用国家权力曾颁布一系列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令”,强迫破产的农民忍受资本的残酷剥削。例如16世纪英国的法律规定身强力壮的流浪者要绑在马车后被鞭打到遍体流血为止,然后要发回原籍劳动。流浪者第二次被捕不仅要受鞭打,还要被g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捕就将被处死。新兴的资产阶级远渡重洋,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后土著民族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中,印地安人的累累白骨变成殖民主义者的满船金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贸易的垄断权,成为财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海盗劫掠活动以及奴隶贸易也是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

  

  (十四)公债也是原始积累的有力手段之一,它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又用不着承担风险。国家发行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公债的大部分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厂主手中。现代税收制度成为国债制度的补充,国债是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利息等开支,而国家收入则来自对居民的课税,这种课税实际上是对雇佣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社会中、下层居民的暴力掠夺。此外国际信用制度也往往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原始积累的源泉之一,所有这一切都使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所需要的货币财富迅速增长,而这些原始积累的因素没有不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欧洲新兴的资产者为从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财富,除加紧对海外洗劫、掠夺外又着手经营殖民地。初期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多数是白人契约工,他们是欧洲各国横渡大西洋而来的贫苦移民,这些人在原居住地与种植园主或海外劳务公司签订契约,到美洲后用几年劳动来偿付为他们垫付的旅费,契约到期后便成为自由民。随着种植园的发展,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非洲的黑人便成了他们猎取劳动力的主要对象。在种植园或矿山使用奴隶劳动要比使用白人契约工便宜得多,又便于管理,所以奴隶贸易成为一桩赚钱的买卖。最先从事奴隶贸易的是阿拉伯人,其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先后卷入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活动中。

  (十五)在奴隶贸易的初期殖民者曾组织所谓的“捕猎队”亲自掠奴,偷袭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黑人捆绑着押往停泊在岸边的贩奴船。往往一夜之间把和平宁静的黑人村庄踏为荒无人烟的废墟,殖民者的野蛮暴行遭到非洲人民的反击。后来殖民者改变方式,采取以枪枝、火药诱骗某些沿海地带的部落酋长,唆使他们向内地袭击,挑动部落之间的战争,以便在交战中俘虏对方部落的人,出卖给欧洲的奴隶贩子。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挑动,这种部落间的“猎奴战争”,在400年的奴隶贸易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殖民者在长期贩卖黑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一本万利的“奴隶贸易制度”,他们贩运奴隶一般都采取“三角航程”:贩奴船满载着“交换”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在西非各港口中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抢来的奴隶,奴隶都被剥去衣服,供奴隶贩子象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就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象“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

  

  (十六)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1874年“戎号”贩奴船一次就把132个患病的奴隶抛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风暴等恶劣天气而延误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够时奴隶贩子也会把部分奴隶抛入大海。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呈现一片荒凉景色,而欧洲奴隶贩子却从中赚了大量钱财,这客观上加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的经济繁荣,大批的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巨大的贡献。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迫使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并从中榨取剩余价值的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雇佣劳动制度的主要特征。无产者由于失去任何生产资料,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雇佣劳动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剥削形式,它掩盖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表面上资本家和工人是平等的买卖关系,实际上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创造的超岀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后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闸明在这一制度下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的价值就越低;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就相对地越贫穷。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

  (十七)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后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商品。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经济问题都作了不少揣测和设想,其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从现存社会进入未来理想社会要经过过渡时期,傅立叶认为从分散生产的文明制度到复杂协作的和谐制度,中间必须经过两个过渡时期——半协作的保障制度和简单协作的协作制度。欧文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公社制度必须经过一个社会改造过程,简单协作指的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逐渐向两极分化加剧。一些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或商人雇佣较多的手工业者,组织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共同劳动。

  

  (十八)优越性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同个体劳动相比时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协作可以使各个劳动者劳动技能的差异因互相抵消而消失,使每个工人的劳动都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从而能够保证一般剩余价值率的实现;许多工人在一起劳动,可以共同使用厂房、仓库,同时或交替使用工具、容器等等,从而节省生产资料方面的开支;协作可以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它大大超过许多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总和,多数人一起劳动,增强彼此间的社会接触,使劳动者精神振奋,引起竞争心,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劳动,完成紧急任务,避免经济损失;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完成单个劳动者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开凿运河、修筑道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等。总之协作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但是雇佣工人的协作是在劳动过程中才开始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进入劳动过程,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一切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指挥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协作劳动也需要指挥和管理。资本主义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剥削雇佣劳动过程的职能。后者表明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性质,资本家是为剥削而管理,管理生产是手段,剥削剩余价值才是目的,工人必须服从资本家的意志和权力。

  (十九)简单协作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任何特殊时代的特点,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方式,它包含着更复杂的形式的萌芽,表现为这些复杂形式的要素,并与这些复杂形式并存。分散生产是指将原来集中进行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两个或者多个生产阶段,并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伟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分散生产可以降低服务联系成本。 他们强调了服务活动对于开展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性,这种把“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 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称为“分散化生产”。将垂直专业化分工称为“全球经济生产非一体化 。分散生产理论主要讨论生产过程分散到不同的国家的原因以及生产过程的重新配置会给一国的福利、工资和就业带来的影向,分散生产使得一国可以在同等资源条件下获得更多的产出,即一国的生产可能性集向外扩张,因而会提高该国的整体福利。当然,如果分散生产使得一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恶化,该国不一定会产生福利增加。在过渡时期要解决两大经济任务:根据合作原则组织生产;根据劳动公平交换原则组织市场。恩格斯说:“欧文的组织生产和组织流通都是作为向完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过渡的措施。”卡贝认为在私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必须经过一个长达几十年以至一百年的过渡性制度,其任务是:对富人的财产所有制进行和平的社会改造;培养穷人管理共产主义社会的习惯和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二十)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另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简称“私有制”,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的形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征服能力加强,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生产资料与产品归家庭占有,私有制随之产生。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加速私有制的形成,最初的私有财产是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牲畜和房屋,后来土地亦成为私有财产。一旦战俘及公社内的穷人也被某些人当作私有财产——奴隶来占有,就出现奴隶主私有制。私有制形成,阶级社会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类社会迄今的私有制形式有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等四种,由原始社会公有制演变为私有制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历史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基础,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后私有制将为公有制所代替。

  (二十一)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实业制度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按照他在其《论实业制度》(1821年) 等著作中的构想,在实业制度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是“实业家阶级”,他们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一切人都要劳动,不承认任何特权。在分配方面“按能力评定报酬”,并保留私有财产及其取得收入的权力,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生活,国家将从对人的政治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的指导。圣西门把资本家看作是同工人、农民一样的劳动者,看作是劳动阶级的领袖,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用宣传、劝说的方法来实现实业制度。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满足人们的需要"规定为新社会的唯一的和固定的目的,欧文把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作了对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生产目的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者确信他们的理想社会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使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由于生产目的是直接满足需要,所以丰裕不会造成危机和贫困。空想社会主义者重视未来社会的生产合理化,圣西门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认为国家可能为自己规定唯一合理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管理费生产更多的东西。对未来社会消费品的分配时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莫尔等人提出按照需要分配消费品的原则,巴贝夫等人囿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小生产者的思想,把平均分配当作是绝对的平等。

  

  (二十二)圣西门提出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的思想,他的门徒把这一思想发展成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这一原则已含有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傅立叶提出"按比例分配"即按劳动、资本、才能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同他保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思想相一致的。欧文认为在过渡时期内消费品应当按照劳动分配,而在公社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下应按照需要分配。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也有所发展。它是通过各种方式迫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剥夺劳动者个人的私有制,瓦解封建主私有制和封建行会制,使大量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成为“自由人”,他们一无所有,被迫出卖劳动力,受资本家的剥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意味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确立,资本主义所有制有资本家个人所有制、集团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三种具体形式,相应的经营方式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或股份经营、国家经营三种方式。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后一种私有制,它同奴隶主所有制和封建主所有制有所不同。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土地,但又不完全地占有农奴的人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只是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不占有劳动者的人身,劳动者在形式上是自由的。

  (二十三)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在工业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生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些条件好又积累较多财富的商品生产者开始雇工生产而上升为资本家,另一些破产的小生产者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沦为雇佣工人;商人变成包买主直接支配生产和流通,使手工业者丧失独立性,成为雇佣工人,而这些商人变成工业资本家。以上两条途径的发展过程十分缓慢,要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经济条件:要有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要有大量的自由劳动者──无产者。在西欧一些国家中这两个基本条件是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来加速实现的,这便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最典型的形式。欧洲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发源地,早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出现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萌芽,后来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一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实现产业革命,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从而使资本主义所有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

  

  (二十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也有所发展。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一系列重大科技发明的出现和应用,资本主义工业化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这显然是大多数独资经营的资本家所难于承担的。于是独资经营的企业开始向股份公司转化,资本加快集中和积聚。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已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股份公司发展的同时作为资本家总代表的资产阶级国家在矿山、铁路、河道、港口、邮电等部门进行投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大量地出现于各交战国家,后来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有所加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得到发展。不过这些基本上是为了应付战争和经济危机而不得不进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真正较大规模的发展是从战后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耗资巨大的宇航事业、广泛的现代化设施、规模巨大的新工业基地、宏大的现代化科学试验机构等等,它们大多由资产阶级国家投资经营,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发展就进一步加快步伐。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产生的途径是:国家把私人企业收归国有;成立国家和私人共有的混合公司;由国家拨款兴建国营企业和各种公共事业。通过这些途径产生的企业,也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因为国有企业的性质完全由国家的阶级性质所决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二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跨国公司获得空前的发展,这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后果。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集团所控制的国际性垄断企业,它把资本主义所有制由国内引伸到国外,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所在国的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及其他业务活动,这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大量输出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上所引起的一种新变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表明,庞大的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垄断资产阶级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达到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资本主义私有制将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关于未来社会的交换时空想社会主义者作了不同设想,就社会成员交换自己的活动这个意义而言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普遍存在交换,就商品交换这个意义而言他们的方案则有很大的区别。莫尔和傅立叶的方案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在莫尔的乌托邦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没有商品生产,货币也就随之废除,人们都把金银视为贱品。在傅立叶的法朗吉中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傅立叶认为协作制度下的商品交换将十分活跃,商品流通量将比文明制度下成百倍地增长。

  

  (二十六)在消费问题上,16~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都带有不同的禁欲主义色彩,有的甚至公开鼓吹戒绝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炼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到了19世纪初期禁欲主义已经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禁欲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高度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伟想象。从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在欧文的公社制度下青少年普遍受到"智、德、体、行"的教育,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理想社会不是闭关自守的社会,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联系,在他们的新世界和资本主义旧世界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新世界要通过多种途径从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为此居民注意学习外语和有关外国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外国情况,不能让旧世界的旧风尚败坏新世界的新风尚。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把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造角度给整个欧洲的现代运动产生直接的推动力。并且这种理论主张城市规模不能够过大。要接近农村,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乡的结合,并且有可能缓解城市中各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活,建立各种公共设施。

  (二十七)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在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这一时期还出现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有用经验。

  

  (二十八)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在1916年颁布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而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田园城市是十九世纪的城市设计理念,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二十九)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万人,其中3万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三十)以土地为买卖对象,在短期内通过地价的涨跌差额而获取高额利润或暴利的行为就是土地投机,从主观上看美国政府及其推行的西部土地政策无疑对土地投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土地投机者主要是形成于18世纪的特殊商人集团,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少人是军官、议员或官员,其中包括华盛顿、富兰克林这样著名的革命领导人。据查尔斯·比尔德研究称出席1787年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中土地投机商就有14人,他们集政治和经济权力于一身,其影响非同小可。独立后土地投机商与官方机构的结合更加紧密,许多政府所设的“土地局”为土地公司所控制,从而土地局的工作在很多年里大半是由私营的土地公司经办的,这种官商结合的局面使土地投机本身变得无法控制。当西进运动正要兴起或刚刚兴起之际西部的公共土地已大量被土地投机家抢先占去,以密西西比某地为例,据保罗·盖茨的研究称其中140万英亩土地被一个62人的投机集团购买,另外130万英亩土地为一个57人的投机集团所有,还有260万英亩土地被别的投机集团所瓜分。从华盛顿总统开始直到美国内战前美国政界要人与西部土地投机市场无相涉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乔治·华盛顿总统本人就与俄亥俄合伙公司关系紧密,他一次就在俄亥俄地区购得3,2373英亩土地,并任命俄亥俄公司总代表人鲁弗斯·普特曼为联邦首任勘地总长。其他开国元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帕特利克·亨利、罗伯特·莫利斯、乔治·摩根等纷纷跻身于大土地投机者的行列,华盛顿的一段话表明这些人的当时心态:“任何人忽视眼下这个追逐优质土地的良机,他将失不复得。”到19世纪30年代西部土地市场中官商交叉营利的现象更加普遍,华盛顿的达官们与华尔街的显贵们互为利用,官商一体使政府的土地政策更有利于土地投机。

  

  (三十一)霍华德还设想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万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各城市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20世纪50年代这一理论正在西方引发激烈论争。当时,美国西部的一批高度“田园化”的新兴城市,如洛杉矶、菲尼克斯、图森等已完全失去城市的密度,“大马路+独幢住宅+花园”的扩张模式使整个城市如同郊区,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市中心概念,中小商业纷纷败落,小汽车成为城市主宰。这样的城市因其在土地及能源上的高耗费而招致社会各界炮轰,主张城市紧凑发展的呼吁日益强烈。

  

  (三十二)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霍华德的思想。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出现的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使“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但这一学说在实践中并不顺畅,欧洲各地的试验多是袭“田园城市”之名,行“城郊居住区”之实。但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启蒙作用,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均承其衣钵。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卫星城镇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其目的在于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就业、住房、交通压力。

  (一)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简称圣基茨和尼维斯,是由圣克里斯多福岛(圣基茨岛)与尼维斯岛所组成的岛国,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国土面积为267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15个区,其中圣基茨岛为10个区,尼维斯岛为5个区,首都是巴斯特尔。1493年哥伦布在他的第二次航海中到达圣基茨岛,并且以自己的守护圣人圣克里斯多命名该岛。哥伦布也在同一次的航海中发现比较小的尼维斯岛,其命名则是源自西班牙文里的“雪”,1623年英国人占领圣克里斯多福岛后将其名称简化为圣基茨。1624年圣基茨和尼维斯有首批欧洲殖民者前来,1625年法国一度占领该岛两端,此后英、法两国因此岛冲突不断,1628年尼维斯岛沦为英国殖民地。1783年根据《凡尔赛条约》时该岛正式划归英国,1983年9月19日圣基茨和尼维斯独立,定国名为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为英联邦成员国。圣基茨与尼维斯位于东加勒比海背风群岛北部,由圣基茨、尼维斯及桑布雷罗等岛屿组成。国土面积为267平方公里,其中圣基茨岛为174平方公里,尼维斯岛为93平方公里。圣基茨和尼维斯国土面积很小,因此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仅有少量植物资源和淡水资源。圣基茨和尼维斯全国划分为15个区,其中圣基茨岛为10个区,尼维斯岛为5个区。

  

  (二)圣基茨岛的10个区分别是:圣保罗、圣约翰、圣安娜、圣托马斯、克赖斯特彻奇、特立尼蒂、圣玛丽、圣彼得、圣乔治、巴斯特尔。尼维斯岛的5个区分别是:圣乔治、圣詹姆斯、圣约翰、圣保罗-查尔斯敦、圣托马斯。圣基茨和尼维斯的首都为巴斯特尔,巴斯特尔位于圣基茨岛西南岸。圣基茨和尼维斯黑人占94%,另有少量英国、葡萄牙和黎巴嫩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联邦政府对议会负责,处理圣基茨岛内部事务。尼维斯岛则有相当的自治权,有5人组成的独立议会。圣和尼维斯政局稳定,但尼维斯有独立倾向。1997年6月尼维斯地方政府总理万斯·艾默里再次提出关于尼维斯脱离联邦的议案,1998年8月10日圣基茨和尼维斯举行全民公决,61.8%的公民投票支持尼维斯独立,但比法定的2/3多数少5个百分点。圣基茨和尼维斯现行宪法于1983年独立时生效,宪法规定圣基茨和尼维斯实行联邦制,尼维斯有自己的立法、政府机关,享有高度自治。议会实行一院制,共14席,11席由选举产生(8名自圣基茨岛选出,3名自尼维斯岛选出),另3名经提名产生(2名由总理提名,1名由反对党领袖提名),任期5年。司法由东加勒比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力,终审机构为英国枢密院。制糖业和旅游业是圣基茨和尼维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近年来,为实现经济多样化,重视发展轻工业和旅游业。圣基茨和尼维斯建筑业和制造业发展较快,主要有农产品加工、轧棉、服装、电子元件、食品生产和酿酒等,尼维斯致力于发展小型离岸金融业。

  

  (三)圣基茨和尼维斯以种植甘蔗和棉花为主,其它农产品有椰子、水果、香蕉等。尼维斯岛农业规模较小,主要生产海岛棉、水果和蔬菜。圣基茨和尼维斯旅游业增长较快,为圣外汇收入重要来源,游客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圣基茨和尼维斯主要出口蔗糖,进口机械、食品、化工产品,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英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在未独立前跟随英国的邮票发行体制,之后自行发行邮票,题材广泛,是世界集邮者的收集热点之一。1997年7月8日议会批准组建正规军队,并成立一个由总理、总理指定的部长及部队指挥官组成的指挥部,总理任司令。1998年国家安全预算约为2380万东加元,参加1982年由美国赞助建立的地区安全体系,圣基茨和尼维斯有一支约300人的正规国防军(含步兵及海岸警卫队)。圣基茨和尼维斯的铁路轨道为窄轨,铁路总长58公里,在圣基茨中主要运输甘蔗。圣基茨和尼维斯对5至17岁青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全国有30所国立学校、8所私立学校、5所教会学校和1所技术学校。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医疗保险体系相对完善,已形成公私结合和以公里为主的医疗及医疗保险体系。圣基茨和尼维斯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抵制任何大国对小国的操纵和胁迫。圣基茨和尼维斯是加勒比共同体、东加勒比国家组织、英联邦和联合国等组织的成员。重视加勒比地区一体化,支持东加勒比地区合作。

  (一)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离岸金融也就是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这些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离岸银行又称离岸单位,是设在离岸金融中心的银行或其它金融组织,其业务只限于与其它境外银行单位或外国机构往来,而不允许在国内市场经营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跨国银行为避免国内对银行发展和资金融通的限制,开始在特定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营所在国货币以外其它货币的存放款业务。70年代以美元计价的离岸存款急剧增长,到80年代随着国际银行业设施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离岸金融业务将所在国货币也包括进来。区别在于这种货币存放仅限于非居民,通常离岸金融都通过离岸金融中心的离岸公司进行。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离岸银行不必持有准备金,其经营成本低于国内银行;离岸银行不受利率上限的约束,即它们对存款户支付的利率可高于银行对国内存款户支付的利率,而且可以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离岸金融享受税收上的优待。

  

  (二)关于离岸金融市场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从市场的性质看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个国内市场,因为它受市场所在国法令的管制,经营的是市场所在国的货币,利率体系也是实行所在国利率。而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无国籍的、完全国际化的市场,它不受任何一国货币法令的管制,主要经营境外货币,实行特有的国际利率结构。从借贷关系看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在本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即本国人资金为外国人提供本国货币贷款,并以国内资本净输出为特点。而离岸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在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即用非居民存款向非居民提供外币存款,并以境外资金来源为特征。一般来说一个城市或地区要形成离岸金融市场,必须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放宽金融管制和外汇管制,允许对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出流入,减少对利率及金融交易的限制,免除对外币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有宽厚的税收政策,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诸如要求减免或完全豁免利息预扣税、所得税、地方税和印花税等;是保持所在地国家或地区政局、经济的稳定,政策变化和法律修订需具有较强的透明度,具备经济稳步增长的背景;要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以保护金融交易双方的市场秘密;具备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具备有经验和高效率的金融机构,拥有大量金融专业人员和先进的国际通讯设备,为非居民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具备有利的经济和自然地理位置,连接全球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以及所在地城市或地区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相对集中等。

  (三)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促进国际性银行的发展和国际信贷、国际融资的增长。但由于离岸存款不受各国国内法规的各种限制,它对存款所在国的货币供应量、银行管制与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离岸金融市场70年代以来获得迅猛发展,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等欧洲地区扩展到新加坡、巴拿马、巴哈马、拿骚等地。80年代以来又在纽约、东京等地出现新的离岸金融中心,到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已遍布世界各地。伦敦型属于“自然形成”的市场,伦敦离岸市场始于50年代末,它既经营银行业务,也经营证券业务,非居民除获准自由经营各项外汇、金融业务外其吸收的存款也不需缴纳法定准备金。过去这类市场业务因受外汇管制等限制而与国内业务截然分开,但自从1979年10月外汇管制取消后对外汇金融业务的管理与国内金融业务同等对待,“离岸”本身的含义便发生变异,伦敦离岸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兼具境内和离岸业务的“内外一体式”金融市场。纽约型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创设”和“内外分离”,而且没有证券买卖。1981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同意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又称国际银行便利)之后纽约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它的主要交易对象是非居民。筹资只能吸收外国居民、外国银行和公司的存款,但开办国际银行业设施的不限于外国银行,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爱治法”公司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存款不受美国国内银行法规关于准备金比率和存款比率的限制,贷款必须在美国境外使用,该“设施”可使用包括美元在内的任何一种货币计价。

  

  (四)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通货,而该离岸市场主要交易货币也是欧洲美元,所以纽约离岸市场以本国货币作为主要交易货币,1986年开放的东京离岸市场也属这一类型。巴哈马型只有记账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这类市场实际上是“逃税港”。由于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同时在这些地方开办分行的成本与费用也远较伦敦低,所以离岸金融市场纷纷在这些地方开辟,拿骚、开曼群岛和巴林等地皆属此类。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和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促进国际性银行的发展和国际信贷、国际融资的增长,但由于离岸存款不受各国国内法规的各种限制,它对存款所在国的货币供应量、银行管制与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统称为离岸金融,而由此建立起来的银行体系即为离岸市场。离岸市场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交易双方均为非本地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离岸中心的特点:低税或零税率,主要向非本地居民提供服务,没有或很少管制,具有地理优越性、政府政策优惠、政治稳定等。

  (五)现实中因低透明度和极宽松的管理制度被各类资本视为“避税天堂”,上述弹丸之地也成为资本外逃的“中转站”。欧洲美元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美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流动性和购买力,所不同的是欧洲美元不由美国境内金融机构监管,不受美联储相关银行法规、利率结构的约束。它存放在美国境外的各国银行、主要是欧洲和美国银行欧洲分行的美元存款,或是从这些银行借到的美元贷款。欧洲美元与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是同一货币,具有同等价值,区别只在于财务上的处理方式不同。欧洲美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因其具有供应充裕、运用灵活、存放及借贷不受任何国家管汇法令的干预和限制等特点为各国政府或大企业提供巨额资金,对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欧洲美元流动性强,不受约束,易对金融危机的激化起刺激作用,60年代中期以后欧洲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欧洲美元是指储蓄在美国境外的银行而不受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监管的美元,因此此种储蓄比相似的美国境内的储蓄受到更少的限制而有更高的收益。历史上这样储蓄主要由欧洲的银行和财政机关持有因而命名为“欧洲美元”,这样储蓄遍布全球各国,但它们仍被称为欧洲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及其后美国成为重建后的欧洲的最大出口市场,大量的美元存款流向欧洲,因此大量的美元存款被存放在美国境外的银行,同时一些国家(包括苏联)也将他们的部分美元存款存放在美国境内的银行。

  

  (六)在冷战期间(尤其是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的匈牙利事件之后)苏联政府担心美国会因此冻结他在北美银行的美元存款,此时一家英国银行向苏联政府表示他们可以在美国境外接收其美元存款,之后他们再将其存入美国银行。这样美国就不可能将其冻结户口,因为此时的存款是属于英国银行,而不属于苏联政府名下的帐户,这次操作被认为是“欧洲美元”一词的首次使用,之后由于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欧洲美元”而逐渐扩散到全世界。欧洲美元的产生是现代离岸市场产生的标志,最基础的因素是主权国家管制加强。离岸市场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真正全球化,它从根本上破除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依附经济贸易中心和取资于国内资本供应的传统范式,从而引发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散化进程,并导致“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它政治安定、管制较松、赋税较轻、风景优美、生活舒适,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格金融从业人员,都可望成为离岸金融中心。据估计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货币存量的50%通过离岸市场周转,世界私人财富约有1/5集中于离岸市场,1/5多的银行资产投资于离岸金融市场。一般来说各国的金融机构只从事本币存贷款业务,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统称为离岸金融。

  (七)也就是说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欧洲美元市场就是一种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是属于批发性银行业务,存贷款金额大,交易对象通常是银行及跨国公司,而与个人无关。其业务通常为引进外来资金,再将资金贷给外国。欧洲美元离岸市场产生并非人为力量之结果,而是国际上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促使自然生成。如在冷战时期东欧国家为了免遭美国的监管,不愿把美元存于美国而存于欧洲银行,还有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二战后美国的援助计划、对美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国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美国本土的利率、汇率、信用、贷款方式等方面都竞争不过管制少的欧洲金融市场等。 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投资扩张与石油支出的增加,各国的货币与信用需求得到快速的扩张,而欧洲离岸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作正好适应这种信用需求的扩张。如具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利率结构能够调和不同货币、不同期限的资金供需,在此段期间无论是短期(一年以内)资金交易的欧洲货币市场,还是长期资金交易(一年以上)欧洲债券市场都取得迅速的发展。当前伦敦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就在于伦敦拥有全球最为活跃的美元离岸交易市场(每天约4620亿美元),伦敦的美元交易量较之美国本土还要高(美国为日均2360亿美元左右)。

  (一)安提瓜和巴布达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北部,为英联邦成员国,绝大多数为非洲黑人后裔,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首都为圣约翰,面积442.6平方公里,绝大多数为非洲黑人后裔,全国共分为安提瓜、巴布达和雷东达3个岛屿。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到达安提瓜岛,并以西班牙塞维利亚安提瓜教堂的名字命名该岛。1520—1629年曾先后遭西班牙和法国殖民者入侵,1632年该岛被英国占领,并从非洲贩来黑人种植烟草、甘蔗。1667年据《布雷达条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736年安提瓜岛的奴隶起义遭到殖民者镇压。1834年奴隶制废除,1958年1月加入西印度联邦。1967年成为英国的联系邦,并成立内部自治政府,但外交、国防大权仍为英国所有,70年代后就独立问题一直与英国谈判。1981年11月1日宣布独立,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联邦成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小安德列斯群岛的北部,由安提瓜岛、巴布达岛、雷东达岛组成,总面积为442.6平方公里。安提瓜和巴布达资源有限,仅有少量石灰石、黏土、建筑用石料及重晶石。

  

  (二)安提瓜和巴布达全国共分为安提瓜、巴布达和雷东达3个岛屿,其中安提瓜岛设6个行政区,即圣约翰、圣彼得、圣乔治、圣菲利普、圣玛丽和圣保罗。根据1981年独立时生效的宪法规定安提瓜和巴布达是一个统一的和享有主权的民主国家,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总督代表女王执掌国家的行政权。总督由女王根据总理提名任命,总督有权任命总理和总理提名的各部部长,还可任命参议员和反对党领袖。议会则由女王、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享有立法权。国家实行议会民主的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任期5年。参议院17人,由总督任命,其中11人(必须有1名巴布达居民)由总理提名。4人由反对党领袖提名,1人由总督自己决定,1人由巴布达委员会(巴布达地方政府的主要机关,其成员和作用由议会决定)提名。众议院17人,由直接选举产生。议会的主要职权:制订和颁布法律;通过关于规定国家活动基本方针的决定;对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任免部长会议或其个别成员;批准以若干年为期的国民社会经济计划;批准年度国家预算;通过同意政府执行上年度预算结果和国民社会经济计划结果的决议;议会也可组织特别委员会,对激起公众强烈反响的具体事件进行调查,并可通过不信任投票来体现对政府的不信任等。

  

  (三)安提瓜和巴布达政府主要机构有:财政和公司管理部,外交、移民和贸易部,司法、公共安全和劳工部,公用事业、民航和能源部,旅游、投资和经济发展部,卫生、健康和环境部,工程部,体育、文化、国家庆典和艺术部,社会转型、人力资源和青年事务部,新闻、广播、电讯和信息技术部,农业、渔业和巴布达事务部,教育和科技部,住房、土地和城市发展部。安提瓜和巴布达设劳资法庭和地方法院,安巴审理案件的的司法机关是设在圣卢西亚的东加勒比最高法院,由高等法院(由18名法官组成)和上诉法院(包括1名首席法官和4名法官)组成。上诉法院为巡回式法院,定期赴成员国审理高等法庭和下级法庭的上诉。高等法院法官在成员国常驻,有2名高等法院法官常驻安巴。案件终审可上诉至英国枢密院,部分民事案件可在安巴相应法院审理。安提瓜和巴布达实行旅游立国战略,旅游业是最重要经济部门。经济基础脆弱,门类单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年下降,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薄弱,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装配和加工等轻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冰箱、电扇装配以及酿酒、服装、家用电器、陶器等,1995年制造业和建筑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和9.9%。糖曾是安提瓜和巴布达的主要出口产品,现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

  (四)70年代初政府制定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并建立第一个工厂区,开始扶持制造业。80年代以来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业发展较快,由于经济基础设施不配套和市场有限,制造业日趋萎缩。1994年成立自由贸易区,由于政策优惠,吸引许多公司前去注册,但实地兴建厂房的为数不多。农业包括家畜业、林业和渔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粮食和蔬菜不能自给。近年来安巴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目主要农产品有玉米、蔬菜、水果及少量海岛棉等。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称安提瓜和巴布达陆地面积为442.6平方公里,其中31%(近1.38万公顷)的土地适宜耕种,但实际开发的耕地面积只有1863公顷,仅有2000多名农民专业从事农业活动,87%的耕地用于种植1年生作物(主要以番茄、生菜、黄瓜等蔬菜为主),另外13%用于种植多年生作物(主要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为主)。安提瓜和巴布达农产品产量较低,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农业(主要是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淡水资源短缺,由于储水能力有限,缺水很大程度上制约安提瓜和巴布达农业。如果能在水利工程方面对安提瓜和巴布达进行援助或开展合作,帮助其解决农业种植的储水问题,将对其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安提瓜和巴布达拥有东加勒比海渔业最大的专属经济区,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安提瓜和巴布达旅游资源享誉海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外汇和外商投资最重要的来源,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0%。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旅游业多样化,加大对旅游的营销支持以及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全国共有1.9万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与旅游业相关,占总就业岗位的68.4%,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以及加勒比海其他国家。东加勒比中央银行(简称ECCB)是安提瓜和巴布达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83年,是东加勒比元地区的中央银行,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作为东加勒比国家组织成员(英属维尔京群岛和马丁尼克除外)的金融主管机构。安提瓜和巴布达所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20.3亿美元,银行对每一笔存款上缴6%的存款准备金,一半的银行有外国背景,其中加拿大银行居多。主要商业银行有:安提瓜商业银行、安提瓜投资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第一加勒比国际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皇家加勒比银行、东加勒比联合银行、加勒比联合银行等。

  (六)由于工业不发达,从小五金到各类电子产品、汽车等商品几乎全部进口,主要进口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用原料(含半制成品)、燃料与润滑油、建材、农产品、汽车、食品及日用品等。出口少量朗姆酒、海岛棉、服装、皮棉、加工食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服务贸易主要为旅游服务、交通服务、商业服务,政府在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