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一)
原标题: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1)夏朝: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2.君主专制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
西汉
(发展)
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元
(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
(2)元代: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明清
(强化)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3.君主专制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周代
(1)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汉朝
(1)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叛乱;(2)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1)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2)将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明清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战国至秦及汉初
军功爵制
两汉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考核
监察
秦汉
上计制
(1)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时设刺史
隋唐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宋代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台谏合一
明
有考满和考察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清
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
(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
战国
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隋朝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
元朝
按职业定户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2)以“里甲制”为基础编造“黄册”
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2)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政府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
(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6)明清时期:各民族的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①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③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①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②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③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④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①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②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