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卷解析

  小编整理了2022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卷解析,供同学们参考~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新东方中考网!

  一、单选题

  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2.

  【答案】B

  【解析】根据“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可知这是商朝,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夏朝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A排除;西周、东周建立在商朝之后,CD排除。故选择B。

  3.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属于战国时期,此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强大,开始争霸,使得社会动荡不安,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纷纷变革,推动社会发展,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答案】B

  【解析】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旨在维护中央集权。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B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实行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5.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瘟疫由中原扩展到南方、北方地区,疆域不断扩展,说明从商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A项正确大瘟疫不仅向南方扩散,也向北方扩散,排除B项从材料数据我们不能得出大瘟疫从欧洲逐步传到中国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中原人口迁移与大瘟疫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答案】C

  【解析】西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没有体现打击地方豪强的目的,排除A项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收入,但也带来了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等弊端,不利于盐铁业迅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政府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盐铁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说明西汉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盐铁官营,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以为今边郡盗谷五十斛即定为死罪,是开酷吏妄杀之路,故宣布废除此法,与内地郡国相同。因此,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8.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广州粮食交易‘多万箱之咏’”可知,南朝时南方农业和粮食生产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行为,不能说明“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南方农业和粮食生产得到发展,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无法体现“经济中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9.

  【答案】C

  【解析】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和数量,没有涉及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答案】C

  【解析】棉花不能食用,不会对百姓形成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造成影响,排除A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发生在明朝,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朝时期,百姓吃饭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从越南引进了高产作物占城稻,使南宋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粮食的增多使老百姓能够多吃一餐饭,C项正确;棉花不能食用,不会对百姓形成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造成影响,排除A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发生在明朝,排除B项;广州是闻名大港口,经济得到发展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不是百姓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广州是闻名大港口,经济得到发展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不是百姓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他的后世子孙统一中国,故A正确;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他没有统一蒙古。故排除BCD项。故选A。

  12.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请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D正确,BC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的形式,故排除A项。故选D。

  13.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可知,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疆域与前代的比较,排除C项;边疆管理军事为主,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耕犁、耕牛等词汇、耕耘土地”可知,这些均是农业文明的要素,体现了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亚洲的古巴比伦,不是阿拉伯帝国、欧洲国家、非洲国家,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

  【答案】D

  【解析】政府鼓励移民并不会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排除A项不能解释欧洲人口占比上升,排除不能解释非洲和美洲人口占比下降现象从1650年到1750年,非洲人口在世界人口占比下降,而欧洲人口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时期,高产作物的传播以及经济的发展,使得欧洲人口增加,但是美洲和非洲由于殖民扩张(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导致其人口数量下降,D项正确

  16.

  【答案】B

  【解析】英国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制,与“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具有世界性影响。因此,题干材料所指的革命是法国大革命,故B符合题意美国没有封建制,故C不符合题意意大利统一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间,将意大利半岛内各个国家或分裂的政权统一为意大利王国的政治及社会过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17.

  【答案】B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但是与童工问题解决没有直接管辖。A排除依据材料“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问、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说明在工业革命初期,有童工进入工厂,没有法律可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法不断完善,对于童工的问题有了明文规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经济的发展。颁布《教育法》,童工问题基本解决。B正确工人阶级的斗争要求经济条件、政治权利,与童工问题无关,C排除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排除故选B。

  18.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解放而斗争,据此可知,《共产党宣言》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兆”,并为其开出了“死亡”诊断书,B项正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发表于18世纪,阐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排除AD两项;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是一部物理学哲学著作,排除C项。故选B项。

  19.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750---1880年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工厂”,故①正确;据材料可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居于前列,②正确;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已被打开,故③说法不准确;据所学可知,1750-1900年英美的制度都未发生变化, 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A、B、D排除。

  20.

  【答案】B

  【解析】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建立现代工厂制度,A排除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这一时期汽车逐渐普及,交通工具的进步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人口向郊区扩散,是因为城市已经饱和,并不是因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C排除工业结构的变动应该是推动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21.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先声夺人称大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手伸五大洲”指的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逐渐建立了一个拥有广大殖民地的国家,称霸世界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亚洲诸国的梦魇”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强大,开始了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扩张,使它成为亚洲各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指的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逐渐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二战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所以D项正确;法国、英国殖民扩张晚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与“先声夺人称大国”不符;俄国殖民扩张范围并未遍及五大洲;美国、德国并非“亚洲诸国的梦魇”;所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

  【答案】D

  【解析】整顿财政金融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A不符合题意加强工业计划指导有利于克服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B不符合题意调整农业政策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C不符合题意依据“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职不干”可知与社会救济有关,与之相直接相关的行政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政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D正确

  23.

  【答案】D

  【解析】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故A错误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故B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美国对日宣战、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宣战,中国对日宣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了全球规模,故D正确

  24.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殖民扩张,排除A项据“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实应纳入的主题是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战后,亚非拉国家通过民族独立运动以及改革,开始走上独立与振兴的道路,亚非拉国家得到了新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社会主义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世贸组织调节,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可知,中美贸易战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失,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是中美贸易摩擦给世界带来损失,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化,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6.

  (1) 

  【答案】民族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一“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可得出北魏与汉族在艺术方面的交流源于民族交融。

  (2) 

  【答案】繁荣与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二“①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绘于初唐,舞者赤脚袒腹,具有印度特点,伴奏所用的鼓等来源于印度。②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局部)绘于17世纪,描绘了拉萨僧俗举行仪式,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可得出当时与国外交流频繁,与少数民族和睦交往,可看出当时繁荣与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时代特征。

  (3) 

  【答案】表演场所多、舞蹈队伍多、表演形式多样、出现商业性演出;宋代经济繁荣,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等。

  【解析】特点:根据材料三“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可得出表演场所多;根据材料三“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可得出舞蹈队伍多,表演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三“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可得出出现商业性演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代经济繁荣,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等。

  (4) 

  【答案】由被禁止到开始盛行;迫使教会放松对舞蹈的限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等。

  【解析】变化:根据材料四“从古罗马流传下来舞蹈传统在中世纪被禁止。14、15世纪,人性、个性的解放使人们可以率性而舞,被教会禁止的双人群蹈开始盛行”可得出欧洲舞蹈地位由被禁止到开始盛行。影响:根据材料四“舞蹈活动是如此地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的作用,放松对舞蹈的限制”可得出迫使教会放松对舞蹈的限制,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等。

  27.

  (1) 

  【答案】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解析】根据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高品质的丝绸”可得出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可得出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奠定基础。

  (2) 

  【答案】特点:和平交往主;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 

  【解析】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的外交特点主要以和平交流;根据材料二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等陆路交流到鉴真东渡、设立市舶司、马可波罗来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可得出中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以海路为主。

  (3) 

  【答案】原因:科技发展。做法: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解析】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可得出造船业与电子通信都是科技方面的变革,因此促进文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做法:开放性设问,围绕怎么让中华文明大放异彩回答。如: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28.

  (1) 

  【答案】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白由;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解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是因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说“是对农民无耻掠夺”,是因为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 

  【答案】日本明治维新;都使本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解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变革”指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都使本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3) 

  【答案】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的思路: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办法”“列宁的思路”“苏联的模式”分别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为战胜敌人,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恢复经济,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弊端。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更适合其国情,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答案】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因素:战争的影响、大国实力的增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和地区局势的变化等。

  【解析】根据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冷战终结,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指的是,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因素有战争的影响、大国实力的增长、国家利益的驱动和地区局势的变化等。

  点击领取更多广东省资料(https://zht.xdf.cn/page/10000/r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