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骂孩子时,孩子不说话是态度问题,其实是孩子在不断变笨…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你大声批评或吼孩子之后,孩子会呆呆地楞在原地,或者停下手中的动作半天不动?

  

  老师和父母很容易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孩子的态度或习惯问题。

  但实际上是因为严厉的责备尤其是吼叫引发了孩子的恐惧反应,孩子的额叶暂时失活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经常被吼的孩子的反应速度或处理事情的能力往往反而低下,越骂越笨。

  哈佛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McLeanHospital)的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A.Teicher,经过十几年来的观察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焦虑、抑郁和大脑结构差异的证据。

  团队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了年轻人的大脑,小时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语暴力的人,言语智商(verbal IQ)只有112分,比正常人的124分还要低。

  后来,Teicher带领团队扫描了21个18-25岁成年人的大脑,这些人的左侧颞上回(superiortemporal gyrus)的灰质体积,增值达到14%。

  颞叶颞上回区域和人的言语智商有关,接收到家长越多谩骂、嘲弄或侮辱言论,这个区域的增加体积越大。

  

  这些言语智商低下的孩子曾经被大声吼叫,或者被家长说:

  “你真蠢”

  “你能代表什么”

  “为什么你不能像XXX一样优秀”

  就像现在陪读家长经常用到的“到底懂不懂啊?”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人家小孩这么厉害”

  “你不会动脑筋想一想吗?”

  从这项研究中的结论可以看出:家长的语言攻击与暴力、虐待的影响一样大。

  也就是说,长期受到家长的语言暴力的孩子,他大脑当中用来学习和记忆的区域就会发生萎缩,导致孩子的智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些伤害几乎都是永久性的。

  也就是说负责孩子言语智商的脑区萎缩后,孩子会听不懂家长、老师、同学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在学习上更是读不懂题目。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家里经常被父母“吼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非常大。

  这些孩子中,25.7%的孩子成年后会“自卑”和“抑郁”;22.1%的孩子表现为“冷酷”;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如果父母从小是被吼大的,大概率也会吼自己的孩子。

  因为父母不曾被温柔对待过,一旦情绪失控,说话方式最容易切换到自己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激反应。

  屠龙者终成为恶龙,要割断代际传递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反思、学习、刻意练习,跳出、割断潜意识、自动化的重复。

  亲子沟通的正确“姿势”

  情绪是的流动的,它会影响你在沟通时的语言语调、表情、肢体动作。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也证明了: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非常相似。心碎这个词不仅是个比喻,心碎对象的神经系统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不仅如此,当孩子长期遭到父母的吼骂,还会出现躯体化的反应,比如:腹胀、消化不良、头疼、发烧等等。

  

  在亲子沟通的冲突处理上,我们先要放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先解决情绪。

  疏通情绪,是沟通需要做的第一步。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先要识别情绪,并且是识别自己和孩子在冲突中变化的情绪,即动态的情绪,同时,还要学会表达情绪。

  良好的亲子沟通一定是基于对孩子情绪的觉察和表达。先解除情绪,再来谈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一、那怎样觉察情绪呢?

  ①觉察孩子的情绪。首先,要观察表情,从孩子的表情看孩子是喜,是怒,是哀,还是惧。

  然后,从观察身体动作看出情绪,情绪会在不同的姿态和动作中折射出来。最后,命名情绪,从孩子的情绪中找到准确的名字,并表达出来。“

  刚刚因为没有人给你开门,你不断地踢门,你是不是觉得很愤怒?”这种表达,就是看见了孩子的动态情绪,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②识别自己的情绪。除了觉察孩子的情绪,父母也要识别自己的情绪。

  第一步,父母先正确觉察自己的情绪,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带着情绪在和孩子沟通。

  第二步,看孩子的情绪有多少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影响。

  第三步,处理情绪,处理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最后,等待沟通的时机,而不是急于一时进行沟通。

  

  二、解决情绪问题后,学会结构化倾听

  倾听是一门学问。在倾听的时候,要善于观察;用同理心去发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内心的需要;态度要尊重孩子。

  在听的时候,需要我们有具体有效的回应;并且用大脑思考话外的意思,思索一下这句话该不该讲出来,讲出来的影响是什么。

  由此,我们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可参考以下倾听要素,对自己的倾听进行评估。

  

  三、看见背后的感受需要

  一个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一旦我们对行为动机缺乏深入的了解,就永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或冲突。

  所以,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接纳、认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哪怕是负面的感受,也要无条件接纳。

  同时,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传达给孩子,尝试着去猜测和确认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孩子才更容易和我们形成有效沟通。

  在倾听孩子的感受时,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小时候的他,我会需要什么,并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行动来表达需要。

  同时,作为父母也要看到自己的需要,可以用这四个步骤与孩子交流更简单:

  第一步,自己要承认自己的需求,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告诉孩子自己的需求,让孩子看见我们的需求,并向孩子求助;

  第三步,邀请孩子帮助自己,并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方案;

  第四步,感谢孩子满足你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努力的价值。

  

  四、平和四段式描述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注意心平气和地表达,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方式评价。

  比如,孩子把音响开得很大,如果用情绪化的评价表达:“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每次音响都开得那么大,把音乐马上关了,听到没有?”

  这样的表达会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使沟通不顺畅。

  四段式表达是用四个段落进行描述式表述:

  第一段,描述父母看到的客观事实。“那个音响声音都穿透两间屋子的墙壁了,声音实在有些大。”

  第二段,描述真实感受。“我的耳朵都震得受不了了。”

  第三段,描述自己的需要。“我很希望声音小声点。”

  第四段,描述可以选择的方法。“你可以选择用耳机听,或者可以关上房门。”

  用描述性的语言、心平气和的语气表达出来,既减少了家长的负面情绪,更容易让双方都保持理智状态,更能进行良性沟通。

  “戒吼”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日之功,愿每位父母都能日日修炼,看见孩子,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