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上忆当年,我与图书馆学结缘五十余载

  珞珈山上忆当年

  我与图书馆学结缘五十余载

  詹德优

  个人简介

  

  詹德优,广东潮州人,1963年7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学系执教。历任助教、讲师,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图书馆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后被授予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2007年退休,2007年到2014年应邀赴广东省私立华联学院,创办信息管理系,任系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图书馆学的教育与研究事业,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的继承发展,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工具书应用、信息咨询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有影响的著作多部。

  一、“真刀真枪”学专业

  1.1 歪打正着上武大

  我于1959年高中毕业,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当时是怎么报考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那时,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外语老师问我,你为什么要报考图书馆学?我说,我喜欢!其实我对图书馆学一点也不了解,那是怎么选上的呢?我是看了武汉大学的招生简章,其中图书馆学专业的介绍,有一张照片,其解说词:图书馆学系师生在大编教材。这是指58年教育大革命。我当时想像,这个系蛮有学问的,你看老师学生都在编教材,所以觉得这个专业好。另外我考虑到,图书馆是很神圣的,那么多书,看书极方便,以后做学问,搞研究多方便啊!所以根据这两点,我就选择了图书馆学专业。那为什么要报考武大呢?当时我知道,图书馆学专业全国只武大和北大有。其实对这两所学校,我并不了解,一般而言北大在北京,在首都,应该影响更大一点,但是我担心北大考不上。我完全不知道,武大图书馆学专业历史更悠久,实力更雄厚。我只觉得北京大学应该比武汉大学要难考一点,这样就报考了武大。可以说是歪打正着,至今不后悔,觉得蛮好。

  1.2 真刀真枪学专业

  在开学典礼上,副系主任孙冰炎老师给我们作专业介绍,她讲了很多,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是“真刀真枪”的。就是说,我们学什么,就要掌握什么,要会做,到了图书馆以后就会用。“真刀真枪”这句话,我几十年了都记忆犹新!

  当时课程建设做得比较好,各门课基本上都有教材。例如黄宗忠老师有《图书馆学概论》,谢灼华、卢中岳老师有《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皮高品教授他是讲分类,但也开图书史,编有《中国图书史》,徐家麟教授是系主任,他开《中国古书处理》,陈光祚老师编有《读者工作》等等。图书馆工作分为采、分、编、典、流、参,专业课是按照工作流程来开的,很实际,觉得很对口。另外,我们专业的文化课,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一是重视语言课的开设,外语强调学两门:俄语和英语。同时又开古汉语,古汉语也很重视。另外,还开一门课《科技概论》,讲授数、理、化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介绍学科的来龙去脉,有关的著作和人物等等。给我们开课的都是些名教授,还有系主任,例如有张远达、周如松等老师来讲课。

  我们系,从领导到一般老师,教学都很认真。除专业理论课外,一些实用课,像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工具书等都有实习,都很强调实习。比如工具书这门课,当时是黄元福教授,还有卢子博老师主讲这个课,实习时除系资料室有些工具书以外,还要到图书馆借,包括我以后留校教学也是这样的。各门课老师都很注意实习,分类课要搞实习,编目课有中文编目,还有外文编目,外文编目又分俄编和西编等等,任课老师都比较认真,而且注意实习。例如,皮高品教授讲授图书分类法,也上实习课,亲自辅导。有一次我碰到一本书,是英国莎士比亚的著作,我请教他。他用英语回答“shakespeare”,我问了两遍,他还是用英语回答,最后才用中文讲“莎士比亚”,既认真又严肃,给我印象很深。还有中文编目的孙德安老师,英文编目的黄元福教授,俄文编目的傅椿徽老师,讲课都很认真,而且都有实习课。而有的兄弟单位专业老师跟我说,他们那里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能给学生搞那么多实习。

  甚至一些专业理论课,教学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时也带我们到图书馆去参观。例如陈光祚老师主讲“读者工作”,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他讲课很生动,还带我们参观图书馆。有一次带我们参观中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因为这个图书馆,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他们搞主食和副食制。注重围绕课程配备教学辅导书,同时也注意收藏小说等课外书,位置摆得比较好。图书馆工作从收藏到服务,都做得比较好!陈老师觉得他们这个比方很好,工作也做得比较好,就带我们去参观了,我印象很深。

  不仅有课堂实习,还组织搞毕业实习,具体到图书馆工作一两个月,基本上都掌握了。我于1963年毕业,当时去华中师范学院图书馆实习了一两个月。由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上对我们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这样的评价:动手能力比较强。这是通过老师教学、我们学习的结果。

  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能扎扎实实的把专业学好,毕业出去工作,大江南北当馆长,当系主任的很多。例如,留校工作的郭星寿同学,曾任我们图书馆学系主任。潘伯善同学,任过武大图书馆副馆长。到外省工作的,如谭祥金同学,先当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后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主任。赵燕群同学,先任北京师大图书情报学系主任,后当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还有,祝希龄同学任华东师大图书情报学系主任,金高尚同学任山西省图书馆馆长,刘久昌同学任天津市图书馆副馆长,曾立纯同学任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陈守福同学任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朱素珍(朱宏)同学任湖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等等。

  二、亦教亦学重实践

  2.1 接触实际干中学

  我于1963年毕业并留校工作。当时留校的有潘伯善同学,还有郭星寿同学。我和潘伯善留在系里,刚开始安排他搞分类课,没多久他就到图书馆去了;而郭星寿同学,他先到图书馆,后来因恢复办系把他调回到系里来了。系里比较早就确定我搞工具书,当时指导我的老师,一个是黄元福教授,还有一个是卢子博老师。师从黄元福教授和卢子博老师,我的工作也算认真。助教该干的工作,我都认真做。比如工具书教学,要制作图表,像历表那些都是要画的,还有一些东西该做的工作,包括到图书馆去借实习用的工具书,都是我去借的,实习完了又得还给图书馆。还有就是辅导实习和批改作业。这些工作我们当助教的,都是很认真去做的。不像后来的助教,很快就独立开课。我们分工比较明确,主讲老师讲课,我主要做教辅工作,名副其实的助教。卢子博老师那时是讲师,黄元福老师是教授,这样传帮带比较好,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很有好处,有人带路会更好一点!这个工作,我从1963年毕业到1964年,就干了一年,搞教学辅导,以后就下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去了。当时大学毕业生,很强调要下乡劳动锻炼。我锻炼了半年以后转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劳动锻炼在孝感,搞“四清”运动也在孝感,结果搞到1965年下半年就回来了,回来不久就搞“文化革命”了。

  我从襄阳分校回来后,先在校图书馆流通部工作,我们学以致用,除做好阵地服务工作外,还主动送书上门,送到学生宿舍和饭堂。因为当时可开放的图书不多,加上一般学生不大来图书馆看书,我们就主动送书给他们看。这很轰动,我们图书馆被评上湖北省省直系统先进单位,领导上安排我代表图书馆出席会议。我们的汇报材料是《两把尺子天天量,完全彻底为人民》,两把尺子就是“完全”和“彻底”。文章是黄宗忠老师出点子,杨建东和我合写的。

  我们图书馆学系与武大校图书馆“合二为一”,馆、系结合,教师也参加图书馆工作。这有利于互相促进,实现双赢。我记得有一次在文科图书馆值班,有一位历史系老师提出咨询:哪位革命导师讲过“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一个国家取得成功”?又是哪一位革命导师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我刚开始感到很棘手,但经过查考工具书,圆满解决了这个咨询问题。从中我体会到,接触实际,会碰到各种问题,但运用所学知识能解决一些问题,反过来又会积累和增长知识。这就是“干中学”!

  2.2 走向社会再提高

  72级工农兵学员进校,我做具体的接待工作,付敬生老师总负责。72级学员进校后先上文化补习课,由我联系中文系的老师来讲课,请一些名教授给我们讲课,如周大朴教授、唐荣昆老师等。除了负责文化补习课之外,我还讲了“藏书建设”课,同样也请有实践经验的同志来讲课,主要是新华书店,如武胜路总店的黄经理。后来我讲工具书课,也请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比较内行的老先生来讲课,如昌少骞、姚海泉先生等。那时候能给工农兵学员讲课,都是很光彩的事情。

  请有经验的老先生讲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好好向他们请教,了解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情况,学习他们解答咨询的经验。说到这里,特别要感谢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的同志,她们毫无保留地把已经存档的解答咨询资料,供我查阅和学习。包括后来我修改《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教材时,她们给我提供了查阅年鉴和其它各类工具书的方便。总之,图书馆同仁的工作经验,大大拓宽了我的认知,丰富了我的知识积累。

  三、专心致志搞教学

  3.1 不断进取编教材

  从1968到1969年,我们系老师在襄阳分校搞“政治野营”,其实就是劳动锻炼,以后就回来办学了。我大概于1970回到学校,先到校图书馆工作,1971年恢复办系,我就转入参加教学工作了。

  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们系总共招收了72级到76级5届工农兵学员。1976年,74级学员毕业,我和赵纪元老师带7402班10个同学,去南京图书馆搞毕业实习。先是配合普查江苏省地方志天象资料,后来编写教材。谢灼华老师带7401班部分学生到北京,第一阶段也是协助普查地方志天象资料,第二阶段转入编写教材。教材编成以后打印成内部教材,取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参考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参考工作》教材的框架设计,由我考虑和拟定。回忆起来,这本教材体系的确定,得益于毛主席关于“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的指示,当时头脑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比较明确。历来的工具书教材,是按工具书类型介绍各类工具书的,分为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表、历表等等。我自1963年毕业留校,师从黄元福教授、卢子博老师,搞“中文工具书”课程,也是如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观念有所改变。我当时考虑,一是工具书研究要联系实际,二是工具书教材体系要创新,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当时我访问了南京师范学院的赵国璋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倪波老师,他们对工具书都很有研究。我访问倪波老师时问他,听说施廷镛先生正在编写《文史哲工具书简介》,他是怎么编的?倪老师说是按问题编。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印象很深,即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不过,我搞的跟施先生搞得不一样,他按工具书的主要作用,分为查字词的工具书,查什么什么的工具书,一种工具书只在一个地方介绍。我们不是,我们注重综合利用工具书,查人物可以用到词典、名录,也可以用到类书、百科全书等等。反过来,词典可用来查人物,也可用来查历史事件,查地理资料,查诗词文句出处等等。所以就考虑怎么从问题出发,介绍专题资料的查找,综合利用各种工具书。这就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参考工作》的体系大纲。

  1977年,75级学员毕业实习,我一个人带领他们修改和编写教材。该教材取名《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全书共设14讲,体系上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一,在讲专题资料查找之前,我特设一讲“绪论”和一讲“工具书概述”。在“工具书概述”这一讲,介绍了常用的工具书。因为考虑到,在讲专题资料查找之前,必须让学生先对工具书有个基本了解,否则会感到漫无头绪,很茫然!“工具书概述”尽管只有一讲的位置,但几乎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利于工具书知识的介绍;其二,更丰富了专题资料的查找,我确定了11讲作为11个专题资料查找,有马、恩、列、斯和毛主席著作的参考工作,关于字的查找,词的查找,成语典故、诗词文句的查找,年、月、日的查找,历史人物的查找,历史事件的查找,法令和条约的查找,地理资料的查找,统计资料的查找,书刊论文资料的查找,以及最后一讲解答咨询的方法和参考工作的组织。这就跟工作、学习和科研联系起来了,很实用。既有工具书的知识介绍,又有综合利用工具书查找各种专题资料。南京大学的倪波老师很欣赏“法令和条约资料的查找”、“统计资料的查找”这两个专题,他写信给我说:这两个专题刚好跟我们国家重视经济和强调法治相一致,很有见地!这是别的教材所没有的。由于《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一书,体系较新,内容丰富而实用,反应较好!以此书为基础,彭斐章老师从教育部领回来了工具书统编教材的编写任务。当时图书馆学系,即后来的图书情报学院的前身,决定由我和谢灼华老师、彭斐章老师及研究生惠世荣撰写。

  我在《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又做了较大的变动。我觉得原书用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工具书远远不够,因而改为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工具书介绍”,下编为“工具书使用”。“工具书介绍”部分,除总的概述工具书外,主要分类型介绍了370种较为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工具书,并列目810种一般的工具书。“工具书使用”部分,着重从实际运用角度出发,讲述如何利用工具书及其他参考书查找各种专题资料。在上篇“工具书介绍”,设立并加强了表谱和图录这两类工具书的介绍;下篇“工具书使用”,在《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11个专题资料查找的基础上,增设了关于图像资料的查找。而且,为了给读者提供方便,增设了“附录”。“附录”收录了24份比较实用的资料,包括字典词典的部首、类书政书的类目、年表历表举例及必备的文史知识等。教材于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改名《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作者署名为图书馆学系“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编写组。有学者撰文称,二书“突破了长期以来中文工具书介绍的百科全书式的结构形式,初步创立了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体系”(说明:另外一书,即《图书馆专业基本科目复习纲要?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一书,因其体系完整、实用性强,颇受大家欢迎。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多次重印。荣获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2年,应国家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之邀及系里的安排,我编写了《图书馆专业基本科目复习纲要?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业务职称考核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为便于学习掌握工具书。当时设计了一种新体系——“三段教授法”,即首先总论工具书,其次分论各类工具书,最后综合运用工具书(指示查找资料的途径)。1985年,应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之邀,编写了《图书馆学自学丛书》之一《中文工具书概论》(内部交流教材)。1987年又应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之邀,编写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进一步发展了“三段教授法”体系。

  在上述著作资料基础上,我个人编著了《中文工具书导论》(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它除从体系上继承“三段教授法”外,内容上注意加强理论性、技能性和新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工具书的总体研究,如增加了工具书研究概述、工具书的控制与检索两章,而对工具书的一般理论、工具书的产生与发展、工具书的排检方法、工具书的鉴别与选择等,也作了进一步的论述;(2)在分论各类型工具书部分,增加了对各类型工具书特点的分析与研究;(3)在综合利用工具书部分,增设了工具书综合利用的原理与要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两章。该书出版后收到读者的关注和欢迎,曾逐年重印。并于2004年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著作二等奖。

  总之,从《中文工具书》,到《哲学社会科学参考工作》,再到《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及《中文工具书导论》,历经了传承和变革的过程。其中《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及《中文工具导论》的体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不断丰富和完善。至此,我理想中的工具书教材体系业已完成,从而也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有人认为,当今信息时代,工具书的作用不大。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工具书的使用在搞网络化之前很有用的,一般的问题都可利用工具书去查考。美国图书馆界曾经有篇文章,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查找问题的成功率,跟收藏与使用工具书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说,你这个单位,所能够使用的工具书越多,那查找问题的成功率就越高。工具书对我们图书馆参考咨询的关系也很大,参考工作就是要利用参考工具书,连工作机构的名称都联系在一起,“参考咨询部”,“参考工具书阅览室”。

  网络化以后,工具书用的是少一点,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不大了解情况的问题,认为工具书只是一本一本的纸质工具书,没有想到现在电子版、网络版的工具书很多。就说网络检索,在网上是可以查到一些资料。比如现在用“百度”查新闻、查人物,查诗词文句出处、查知识性的条目很方便,一“百度”就行了。但是真正要深入到学科领域,比较深入的东西,一般的网络检索解决不了问题,起码要利用有关的数据库。比如你要查某某学者的论文,你通过“百度”一下也能够查个几十篇,但是你要查全还是要利用像维普数据库之类的,这样就查得全一点。但数据库往往是单位所有的,比如我们武大图书馆有很多数据库,但校外的单位或个人,难以使用。

  另一方面,现在工具书也有它的电子版和网络版,比如“工具书集锦在线”,可以查阅3000多种工具书,有1500多万词条,而且它功能比较强,有多种检索入口。包括词条、词目、书名、出版者、作者等多种检索入口,爱从哪个方面去查都可以,一般的网络检索很难做到这样的。还有多种匹配方式,有精确检索,模糊检索,还有通配和组配等多种匹配方式。还有多种排序方式,可按文字量、相关度、下载量、出版时间等等来排序。检索范围可以选择,既可以检索这本工具书的内容,又可以跨书查别的工具书,还有跨学科等检索功能。另外还有强大的链接功能,不但跟工具书可以链接,还可跟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库等链接。而且,比这更大的有中国知网的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它收录了全国200多家知名出版社出的工具书,有6000多部,涉及到2000多万个词条,还有70万张图片。它类型很全,有汉语词典、双语词典、专科辞典、百科全书、图谱年表、手册、名录、语录、传记等等。我们院有个博士生,是彭斐章老师的博士生李晓红,她到清华大学,就是做这个工作的。我刚开始不知道她在这个部门工作,后来她给我发资料让我看一看做出来的东西,我才知道她是作这方面工作的。我看了一下,按照我过去教学所接触的,我说表谱比较少,年表、历表很少,后来他们把表谱、年表、历表等作了补充。她还询问了陈光祚老师等等。

  由此可见,工具书不光是纸质的,工具书也在搞电子化,网络化了,应该与时俱进的去利用它。可在工具书阅览室配备一些电脑,用来查考网上工具书,起码有3000多种、6000多种可供查考。

  后来,我给硕士生讲信息咨询,给博士生讲决策咨询。《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是给硕士研究生开信息咨询课编的教材,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出了第一版,2010年出了第二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到了第二版,体系更完善一些。全书分为四大块:一个是理论篇,第二是方法篇,第三是技术篇,第四是管理篇。既讲理论,信息咨询的来龙去脉,国外国内基本的理论各方面都有,包括过去的来历,今后的发展,理论上都讲了一下;又讲方法,特别搞了参考源的建设和参考机构的建设。还有技术,这就比较新了,结合到信息时代,这点我请武大图书馆的王梅同志参加,发挥王梅同志长期搞这个工作的长处,她有经验,专门写了网络平台的构建。另外还有管理,要我的博士生杨帆写,年轻人观念比较新。所以该书在信息咨询这类教材还算体系比较新的。有些评论,有的说“体系新”、“体系比较完善”,有的说“实用性强”、“能够反映参考咨询包括网络信息咨询的发展现状”。第二版出版以来,到现在已重印过三次,反应较好,我们学院和其他有些教学单位,都采用了这本教材。

  3.2 教学为重育人才

  我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博士是1999年开始招。1985年,我和郭星寿老师、王秀兰老师评上副教授,但刚评上副教授还没有资格带研究生,是在彭斐章老师的名义下招进来的,我们来培养,当然彭老师也给他们上课。我从1985年到2006年,全日制和在职的共培养了68个硕士生,都拿到了硕士学位。博士生从1999年到2006年,共招收了16个。其中有2个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一个在课程上完以后,为了陪读中途转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另一个因工作关系没有申请博士学位。黄如花老师是我的首届博士生,她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颇有建树。她致力于开展面向中国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其主讲的“信息检索”课,在教育部主管的“爱课程网”上线,已吸引各行业25万学员注册学习。该课程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首批慕课,课程视频在哔哩哔哩等网站播放1000万次以上。她还进行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丰硕!她入选了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CALA)专业发展奖。年轻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研究生培养,曾有一种说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一种做法是导师研究什么领域,就一定要学生也局限研究这个领域。我觉得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我想,最好是有所互补。比如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硕士、博士是很自由的,但你是导师,肯定还是要好好指导的。另外,不能你擅长搞某方面,就要求学生只能搞这个,不能搞别的。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导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我从接触的学生,特别是博士生了解到,一般都希望老师指导有关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比较前沿的东西,具体到选题一定不要囿于你擅长的领域,而要结合他的工作和爱好特长来选题。像我的博士生黄如花老师,她当年选择了“网络信息组织模式评价研究”的研究课题,那是1999年,是很新的。后来,她的学位论文《网络信息组织模式评价研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这是她努力的结果。又例如,杨帆,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实践社区框架的web2.0数字参考研究》,那是2004年也是比较新的。还有好几个,比如有搞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也涉及到信息,涉及到信息应用,并没有完全脱离我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咨询研究领域。

  另外,对研究生培养要鼓励他们,要放开,要放飞,不能限得太死。包括有些涉古专业方向,主要精力应放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但是也要注意这个领域的新发展,比如有关数字化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有什么发展变化?这方面就是你本人不是很着重去研究,但是学生有它的爱好特长,包括以后工作的需要,让他大胆去搞。我接触一些博士生,他们喜欢这样的,既有基本的方向,但又能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爱好特长,自己选好题。甚至不完全靠导师一个人指导,要靠学生本人的努力,乃至可请教别的有经验的同志,做到“学无常师”,不要限定一个老师,这样知识面更宽广一点。

  研究生的培养,我们图书情报学院有些老师还注意不光招本专业科班出身的,还招一些跨专业的,如彭斐章老师,带头招收别专业的考生,比如邱晓琳,以后留在系里工作。我也有从别的学科招收考生,包括学外语的,因为我们专业外语的应用也相当重要的,特别涉及到网络检索等方面。我有一个学英语专业的丁永玲,她进来学专业课也学得不错,很快就能够适应、能够跟上,毕业后到中央财大图书馆工作,也搞得不错。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主要靠他自己努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指导研究生要放飞,要让他们自己很好去锻炼,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强。看到学生成功了,比自己有成绩还要高兴!

  四、发挥余热办专业

  4.1 面向社会办专业

  2006年,我66岁在我们信息管理学院退休。退休以后,2007年我就到了广州私立华联学院,那里有这个需要要办信息管理专业。私立华联学院是白手起家,1990年开办的,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刚开始,侯德富先生等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教师,借了2000块钱做广告,开办外语培训班。这几个退休的外语老师,有华南师大的,有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有暨南大学的等等。他们五、六个人发挥余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教人求真”,在一起办学。最早只有几十个学生,以后越办越大,到现在已办成一所综合性的万人大学了。私立华联学院把一个小区的楼房都买下来了。小区有20多栋楼房,既解决师生住的,又解决了一般的教学与办公用房。近年,新修了三栋大楼,最高的十五、六层,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都有了,新图书馆也有了,后来又建了五栋学生宿舍,发展很快。

  该校邀我去,主要是开办信息管理系。该校原来有个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下属有个专业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相当于一般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去了以后,就把那个专业独立出来变成信息管理系。我那时也是招兵买马,陆陆续续有六、七个老师到我们系来。师资力量不够,有些图书情报类的专业课,还到华南师大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邀请我们武汉大学的校友讲课。有的新技术课,则邀请社会上IT行业的实际工作者讲授和操练。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越办越好,当时学院给我们的招生指标每年35个,而实际上录取到了将近一百个学生,留在我们专业读的有八、九十个,还有上十个到哪里去?转系,转到会计系和工商管理系去了。也有从别的系转到我们系来的,如有从新闻传媒系转到我们系里来的。学生很自由,民办大学比一般公办大学要更自由一些。该校是大专三年制,可再申报本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素质也不错,例如2012级企业决策与信息管理方向的陈振聪、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的黄晓媚,先后荣获2013、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广州私立华联学院,全校每年只有7-9个国家奖学金的名额)。

  那么为什么我们专业生源还不错?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我们办的专业叫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大专,相当我们本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朝阳专业。但是光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家还不大知道是干什么的,我们分设了两个方向,在大专业方向下搞小方向。我设了一个“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网络广告,现在新办的小型企业都需要这方面人才,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广州很需要这方面人才。从设计到制作你要全套的掌握,所以这个方向很受人欢迎;还有一个方向叫“企业策划与信息管理”,现在办企业的很多,但办得好,办得不好的都有,是吧?怎么样办的好一点,这有个决策问题。所以我们搞的方向就是企业策划,与信息管理有很密切的关系。搞企业策划、搞决策,需要有信息来源,所以我们设置了企业策划与信息管理方向。其实,搞策划的也不止我们,大专层次的,比如就有展览馆策划专业等。我们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理科都欢迎,文科比较多的选择企业策划与信息管理这个方向,理科比较喜欢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

  我们讲课,也是到处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讲。例如,企业策划与信息管理方向,就到广州市有些公司请人来讲,他有经验,有案例,而且他自己研制有系统;另外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更好,因会搞计算机软件的人更多,公司里有,而且华联学院校内有两个系,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还一个就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系,这两个系有很多老师都会讲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课。我们从方向设置到教师聘请两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得还不错。到最后两年,华联学院搞院系调整,把我们信息管理系先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并,后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系合并,最后三个系合成计算机科学系。大系师资队伍更好解决了,基本上系内安排就行了。计算机科学系现在已变成华联学院第一大系。原来最大的系是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这两个系现在就不是最大的了,可能是第二、第三。现在最大的系,变成计算机科学系了!还有外语系,语种也蛮多,也是很大的系。

  4.2 继承传统育人才

  我本人在华联学院,主要讲授信息管理基础课和信息检索课。我们武大的图书馆学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到华联学院以后,思想上很明确,要重视实践。讲信息检索,我就利用校内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作为我们的实习室,还有利用校外的,例如到广州市的一些图书馆,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乃至广州市的新华书店等等。凡是华联学院那里没有的,就到有关单位去参观、考察、学习。这得益于我在武大信息管理学院待了近50年,把好的传统发扬光大。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包括研究型的大学,也不能光搞理论的东西。最近武大刘道玉老校长接见78级图书馆学专业返校的同学,也包括原来接见化学系的68级同学,都讲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很重要,包括研究型的大学也要注意,不要光会纸上谈兵,那不行的,他说法学系就要搞模拟法庭。这点广东私立华联学院它也有模拟法庭。刘校长讲的,我们在私立华联学院,那些职业技术学院就做到了,他们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我们既运用了我们原来学校的教学经验,也吸收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

  五、安度晚年成“候鸟”

  2014年秋天,时年75岁,我完全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了!武汉,曾被人戏称为“三大火炉之一”,夏天热浪滚滚,冬天冷气袭人!因而,我与校内外、武汉三镇的朋友,结伴而行,奔赴祖国各地避暑过冬!这几年,我们走南闯北,从广西北海、海南万宁,到黑龙江黑河、哈尔滨,从山东烟台、荣成,到云南大理、昆明,足迹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绮丽风光和风俗人情!我们在避暑过冬中,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例如,去冬今春,我们在北海银滩的皇家海湾公馆过冬。春暖花开,结伴过冬的“候鸟”,依依惜别,相约再聚首。《送别》:送君送到长街口,惜别依依手牵手。花开花谢总有期,相约夏秋重聚首。

  送别了“候鸟”朋友,又眷恋起我们的住宿地。临别时,不禁胡诌几句,借以抒怀!《难忘大树之家》:南珠海湾公馆,长者避寒的圣地!每年一到冬天啊,“候鸟”就从四面八方飞往这里!公馆有鳞次栉比的大厦,迷宫似的楼宇!院内有绿树掩眏的大道,蔚蓝剔透的泳池!难忘公馆的优美环境啊,更忘不了“大树之家”的深厚情谊!难忘罗管家有求必应,实行人性化管理!难忘赵管家送餐送药,还有那优美的舞姿!难忘香香任劳任怨,热情服务动作麻利!冬去春来夏将至,“候鸟”陆续飞往全国各地!实在难忘大海、沙滩和阳光啊,盼望今冬再相聚!

  我们的团队,人数逐渐增多!2015年,我们在北戴河联峰山下避暑,只有10个人。而今年夏天相约到云南弥勒博康养生护理院避暑,队伍已扩大到30人(本来还有6位老师也要一同前往,因楼房已满员,暂时无法安排)。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生而逢盛世,喜看年轻一代茁壮成长!

  说明:本文由詹德优教授撰写并授权拓迪图书馆学图书馆发布。

  文章来源:詹德优教授

  个人简介及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图书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