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点亮教育未来——博雅千校行,走进北京四所创新校园
让校园场景美学成为行走的教材,去挖掘建筑本身的价值,去了解校园环境如何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校园在教育变革时期亟待提升的是什么?新校怎样规划和设计校园才能适应未来的办学需求和发展?课程与场景怎样结合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应该长什么样?
带着无数疑问,2023年4月26——27日重庆两江新区博雅小学张薇薇老师、程子婷老师开始了博雅千校行,走进用设计点亮教育未来——未来学校主题研学·北京站,走进了北京四所创新校园。在为期两天的研学之旅中,一同聆听、考察、参与、探寻,从文化到课程到场景,零距离了解如何让学校本身真正成为触发、激发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地区,北京校园的创新设计正在怎样改变教育、影响学生的成长?
北京市八一学校
4月26日上午,来到了北京市八一学校,第一站就从北京市八一学校沈军校长的《品质教育成就品质人生》主题分享拉开了帷幕。
沈军校长校长介绍八一中学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始创于1947年,是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的一所现代化历史名校。如今的八一学校,已经形成了“军魂铸人、科技育人、生态立人”的办学特色。学校拥有特色实验室、多媒体创意中心、金融教室、网络实训室、虚拟演播室、多元素质馆等功能空间,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科技教学,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又个性成长的需求。
他还将自己从教数十年的经验、感悟、理念等都渗透凝炼在教学、空间设计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与研学团交流时,他也重点强调了学校建筑的四大特点: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段特殊需求、中西方文化融合以及体艺科劳资源充沛。
随后分小组深度参访校园,在交流时,博雅小学张薇薇老师说:“八一学校建筑就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科技教学,八一学校也始终将生态环保教育与课程融合,通过学校环境、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立体化的绿色教育体系。
北京市海嘉双语学校
午后驱车1个小时,跨过大桥,空气开始变得清新湿润,眼前也逐渐变得绿荫葱葱,来到了北京市海嘉双语学校,刚抵达学校,就被美丽的校园环境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墙上的未完成的手绘,也启发着大家“教育是慢而优雅的艺术”。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彭敬慈博士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在分享中给出了明确回答:海嘉双语学校是北京地区发展最迅速的国际学校之一,拥有着多项国际认证,致力于营造“爱与幸福”的教育生态,把学校建设成温润生命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
在彭校长看来,构建学校空间场所的文化精神就是构建师生自己的精神家园。2021年起,学校启动持续三年的“海嘉理想校园改造计划”,将“根深中华,心怀天下”的教育理念、House学院体系的内涵、以及4Rs+10As的毕业生素养通过不同维度进行展示、设计并融入到校园的各个空间之中,形成了海嘉独有的空间环境体系,也延续和承载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大部分孩子一来就很喜欢我们学校,因为环境对孩子足够友好。而孩子喜欢就是我们学校设计的唯一原则。
正如程子婷老师感慨的那样:这里没有看到匆忙、焦躁,没有看到粗糙、繁杂,只有顺应节气自然生长的花草,顺应节奏和谐成长的师生,一切都是慢而美且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北京十一龙樾实验学校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变得愈加普遍。这些“未来学校”项目以21世纪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北京十一龙樾实验学校打破传统学校空间及课程模式,打造专属学校的未来小镇,这与博雅小学“玩中学、学中博,美生情、情生雅”特色育人方式不谋而合。博雅小学教师组成的访学团前往北京十一龙樾学校,探寻未来学校场景美学。
北京十一龙樾实验学校将学校打造成未来小镇,认为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未来小镇”的教育理念是“学习即生活”。学习不但要链接孩子们的现在,更要链接孩子们的未来。师生共同营造的未来小镇是三个“场”:一个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各取所需、教学相长的学习场;一个有趣可爱、知行合一、面对真实世界实现真实成长的实践场;一个面向未来、指向素养、探索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研究场。
未来小镇策划团队的吴昕老师介绍,在龙樾未来小镇中,师生共同打造流动博物馆将北京胡同文化、沉浸式体验融入其中;设有开放式交流式的学生休闲空间,将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鼓励课程作业产品化,最大限度地宣传展示学生作品;教学楼走廊设有“龙樾法庭”化解校园冲突,探寻法制精神培养公民意识;开垦小镇农场,教职工和学生都可以与校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探索“微农场”中的生态农业与饮食文化。
北京十一龙樾实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未来式小镇课程模式,让张薇薇老师印象颇深,她感慨道:这与博雅小学所要培养的面向未来、拥有独立思考志存高远的五彩博雅少年非常契合,相信此次研访活动更够为博雅校园空间建设、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思路,促进两校全面育人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前身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职工子弟学校,于1991年建校,坐落于北京市亚运村北立汤路旁温榆河南岸,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寄宿、走读学生兼收的全日制学校。
教育思想领先、师资力量雄厚是亚太实验学校的突出特点,学校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学校选择和使用了北师大基础课程研究中心编写的各种新课标实验教材,并积极参与海内外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科学研究,努力吸纳、转化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推动学校朝着国际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美术老师向我们介绍,校园空间建设做到了利用好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学校教学楼3楼的走廊上设有动物标本展示,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类动物;2楼设有“百草园”主题中药材“看、闻、听”体验区,让学生了解各类植物药材;学校设有心灵氧吧、让学生身心放松的地方,还开设了“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专门的“小画屋”用于展示学生各类作品,宿舍墙上是学生自己画的感到温馨且有归属感的作品。这所学校的点点滴滴都让前往研学的博雅教师感受到学校对孩子们无限的爱。
“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校园空间建设处处体现生命之美、体现对学生的关怀,这与晓梅校长在博雅小学奉行的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增加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不谋而合,相信未来博雅少年们定能追逐青春梦想,翱翔于天际之大。
短短两天的研学,不仅让校长、老师们在真实的创新校园中了解了学校建设的实操路径,收获了一些可迁移借鉴的做法,还更深入地看到了教育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观念改变。博雅小学谢晓梅校长曾说道:“ChatGPT火爆以来,以它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的教育空间、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反思与挑战,我们对未来学校也更亟需重新想象。期待正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赋能点亮教育,也期待学校在真实的教育现场,收获一流学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凝聚出适合自身未来学校的建设新路径,塑造面向未来、伴随师生共同成长的现代化育人环境。
建设一所未来的学校,每位教育者都在探索、在实践、在映证。让建筑契合教育理念,让空间赋能学生学习,当孩子真正沉浸于校园,也许才能收获最真实而生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