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4岁的南大教授找到失联23年的学霸儿子,儿子却拒绝相见
“我不愿意见他们,我和他们没有关系。”
这是黄小海在面对《等着你》节目组所说的话,从这句冰冷的话就足以看出说这话的人对“他们”有多么厌恶。
而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黄小海口中的“他们”,居然是他的亲生父母。
黄林森和刘雅琴
2017年的黄小海,47岁,从事着和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职业,没有房子,没有爱人,一个人孤零零地与世隔绝。
父母是他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联系,但面对着苦苦哀求他回家的父母,他见都不肯见一面。
黄小海与他的父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之间为何会闹成这样?
是什么导致黄小海和父母断绝关系,再也不回家?
一、压抑又窒息的童年时光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要面临着蜘蛛网般的社会关系,而人们第一个社会关系就是和他的父母构成的。
父母更是孩子在人生中遇到的老师跟指引者之一。
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可以让孩子幸福一生,可惜,幸福的家庭并不属于黄小海。
黄小海的父亲黄林森,母亲刘雅琴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学教授,在名牌大学任教。
黄小海姐弟和父亲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知识分子家的家风应该是开明的,而黄小海却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开明。
相反,他被父亲几乎是以“暴君”的方式统治着。
黄小海的父亲黄林森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受人尊重,这份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他母亲的教育。
黄林森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他的母亲靠着给人当保姆来供他念书,一直供到大学,成为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黄小海家的全家福
按照黄林森自己的话来说,他能有如此成就,全要靠母亲的棍棒教育。
小的时候,他和家附近的小孩一起打雪仗,不小心把雪球砸进家里,还刚好砸在家里的床上。
他的母亲很生气,拖着黄林森的一条腿,把他拖回家里,当时寒风凛冽,地面都结着冰碴子,他脸着地被母亲拖了许久到才到家。
这样的对待并没有让黄林森愤怒,他反而非常感谢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让他能有如今的成就。
自己是棍棒教育下的成功案例,黄林森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教育运用到自己儿子身上。
打骂孩子
因为父亲偏激的教育理念,黄小海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
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别人的房上玩耍,不小心踩断别人家屋顶的瓦片,人家找上门来找说法。
黄林森听完这件事情,对着儿子破口大骂,并让他跪在自家院门口反思。
当时住房比较拥挤,每个房子之间离得都很近。
所以说是让黄小海跪在自己家门口,可实际上,他们所有的邻居都会看到这一幕。
孩子正是要强的时候,父亲却把他的尊严踩在地上,来回碾压。
这使他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厌恶。
这种不尊重他的事在之后的生活中愈演愈烈。
黄小海在上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只一点不好就是他写的字太难看。
字迹潦草的试卷
他的试卷经常因为字体潦草的缘故而扣分。
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写作业,黄林森看到了,指着黄小海写的某个字问他:“这是什么字?”
黄小海回答是哪个字后,黄林森的脸色立马沉下来:“你好好看看,到底像不像!”
黄小海自然是犟着说像,这惹怒了黄林森,上去就甩给他两个巴掌。
鲜红的手印在儿子的脸上印着,黄小海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他,仿佛在看一个敌人。
自从那次之后,黄小海再也没有叫过黄林森爸爸。
只是当时的黄林森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儿子的成绩越优秀,他越觉得是因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丝毫没有反思的意思。
之后高考,黄小海的成绩更是高出江苏省重点院校40多分,这个成绩甚至可以上很多名校。
可黄林森不愿意让儿子离自己太远,便逼着儿子选择在自己任教的南京大学,就读物理系。
南京大学
听从父母安排上了南京大学,并没有让黄小海的从噩梦中醒来,反而将这场噩梦无限期延长。
二、即使是艰辛也要离开的家庭
原本黄小海想着自己已经考入大学,又要住宿舍,一定能够跟父母之间完全划开,他可以过几天自由的生活。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他在大学的生活简直就像是在蹲监狱一样。
南大是黄林森任教的学校,里面的很多老师他都认识。
黄小海和父母保持距离,让他们很是不满。
刘雅琴担心黄小海便让黄林森去向他的辅导员打听儿子的情况。
黄林森却是和每一个认识的老师都打了招呼,希望他们能关照儿子。
而在黄小海眼中,这些老师就是黄林森监视自己的眼线。
父母操控孩子的人生
不管做什么都会被父母知道的情况让黄小海感到窒息,明明是自由的大学校园,他却只能感受到沉重和压抑。
紧接着,大学中他遇到接二连三的事情,也在不断挑战着他的底线。
黄小海大二的时候由于专业需要,被分配到一辆自行车,那时他天天骑着车去上学。
有一次下雨,他去找自己的自行车,却没找到,他本来以为车被偷走了。
没想到等到他被喊回家吃饭时,发现那辆车居然停在自家门口。
对此,黄林森说:“我把我的自行车骑回来了。”
“我的自行车”这几个字深深地刺痛了黄小海,他父亲的意思是他是父亲的所有物,所以儿子所拥有的东西也都是父亲的。
自行车棚
更令他细思极恐的是,学校的自行车车棚里,有那么多辆自行车,父亲是怎样精准无误地找到自己的车?
他有一瞬间想要逃离这个家,却被母亲按回来,让他抓紧时间吃饭。而看着自己面前被盛得满满的饭,他再一次崩溃。
在这个家里,他连自己要吃多少饭都不能决定。
黄小海上大学的时候比较瘦小,他的父母为了让他壮实些,每次都给他吃超过他负荷量的饭。
即使他吃不下,父母还是会以为他好的由头,给他再盛满满的一碗饭。
父亲教训儿子
有一次黄小海实在受不了,提出自己不想再吃并一时激动把碗摔在地上。
父亲立刻对他破口大骂,说他无法无天。
黄小海被气笑,说:“你又不是法,又不是天。”
而黄林森不假思索地回:“我是你老子,就是你的法,你的天。”
黄林森对儿子的控制不仅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方面,还体现在他的社交方面。
黄林森不喜欢的人,是绝对不会让儿子去接触的。
黄小海还记得他曾经的一个中学同学,也考上了南大。
那个女生家里的条件不是特别好。
为了补贴生活费,便想着自主创业去卖文化衫。
文化衫
两个人比较熟悉,所以女生问黄小海借了70块钱。
70块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字,基本上是黄小海半个月的伙食费,但是黄小海并没有迟疑,直接借给了她。
女生因为又要创业,又要学习比较忙,所以耽误了还钱。
黄林森不知道从哪里知道这件事情,立刻给女生的辅导员打去电话,夹枪带棒地把这件事告诉给他。
女生因为这件事差点被学校退学。
父亲的所作所为,让黄小海很是难堪。
女生后来的确把钱还给了他,但与此同时也彻底和他断绝一切关系。
不仅在路上看见黄小海便转身就走,就算是黄小海主动上前搭话,那个女生也只是把他当成空气,再没有理会过。
就这样,他失去了一位和自己有着深厚同学情谊的人。
这件事过去,但黄林森并没有收敛。
当时黄小海班上有一个女生非常优秀,很合黄林森的眼缘,他想让女孩当自己的儿媳。
他命令黄小海去跟那个女生搞好关系,然后追到她,哪怕是死缠烂打,也要把女孩带回家。
黄小海旧照
黄小海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女孩,女孩也表示,黄林森的行为让他非常的困扰。
这样的事情连续地发生,学校里的人再也不敢去接触黄小海,他被彻彻底底的孤立了。
他真的受够了这种生活。面对父亲的强压,他产生了想要逃离的想法。
这个想法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强烈,他一直渴望着可以发生什么事情,逆转父亲的想法。
直到他和母亲的一段对话,压断了他最后一根稻草。
他想母亲没有父亲那么强势,说不定可以拉拢母亲,让他好好劝一下父亲,让他别再插手自己的生活。
黄林森、刘雅琴
他同母亲说,跟父亲的相处就像是每天都在有人打他耳光一样。
但母亲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
母亲说:“每天被打耳光,能花你多少时间?”
刘雅琴理所当然的语气让他彻底对这个家失去希望。
毕业临分配工作时,他在分配表上写:只要不在南京,让我去哪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
报告下来,他如愿地被分配到自己一直想去的北京工作。
因为是分配的工作,学校有专门给黄小海订了一张座票,票上的日期是7月2日。
父母想为他举行一场践行宴,姐姐也为他的离开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生活费。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正在他们准备践行宴的时候,黄小海已经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了。
拥挤的火车
他没有用学校发的那张票,而是自己买了一张站票。
“他宁肯站那么长时间都要早点离开我们的家,可想而知,他是有多么恨我们,想远离我们。”
这是黄小海的母亲发出的感慨。
三、父母反思,苦苦挽回儿子
本想着儿子到北京之后再怎么样也会联系他们一次,然而,整整三个月过去,他们什么都没收到。
直到有一天,刘雅琴在信箱里找到两封来自北京的信,她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打开信件,结果里面的内容让她的心如坠冰窟。
那两封信是黄小海写的断绝关系书。
断绝关系
信上写到:“由于你长期控制和操控我,所以我决定和你们断绝一切联系。”
他想彻底摆脱这样窒息的家庭环境,成为一个有尊严,能够追求自由生活的人。
面对儿子的离开,黄林森一开始是愤怒的,可他的愤怒并不能修复这已经破碎的一切。
刘雅琴收到信后,心如刀绞,她到处找之前和黄小海有联系的人,终于在一个人的口中得到他现在的号码。
刚开始的第一通电话接通了,黄小海在那边问了句是谁?
刘雅琴听到儿子的声音,差点掉下眼泪,连忙表明身份,结果下一秒,黄小海便挂断了电话。
之后她打这个电话再没被接通过。
后来她又听说发短信,儿子也能看到,便转为发短信联系儿子。
虽然刘雅琴是大学教授,文化水平高,可拼音是在建国之后才逐渐在全国普及,他们那个年代根本没学过拼音。
她想给儿子发短信,拼音必须从头学起。
刘雅琴写满拼音的本子
她每次都会把自己想给儿子发的短信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通过那纸上的文字,翻字典找拼音。
过程十分艰难,可刘雅琴甘之如饴。
每次那些信息发回去,刘雅琴都畅想着他们一家人的关系可以近一些,再近一些。
可电话那头的儿子总是冷漠的,不管他发什么,这些信息仿佛石沉大海一般,从未得到过回复。
直到2015年,她换了一个能够发图片的手机,当即想给儿子发去几张他们现在的生活照片。
结果手机却一直提醒她发送信息失败。
母亲发短信被拒
问过别人之后才知道这是儿子把自己的号码拉黑了,刘雅琴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被拉黑的。
也许当她打第一通电话的时候,就已经被拉黑。
儿子可能从没看到过那些短信,没有看到自己的苦苦哀求和满腔爱意,这让刘雅琴感到怅然若失,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她还能做什么?
2017年,是黄小海离开他们的第23年,当年强硬的中年人已经变成耄耋老人。
岁月让这对父母时常活在自责和悔恨中。
黄林森拿着照片思念儿子
他们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儿子,让他回家。
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希望儿子可以给他们一个弥补的机会。
于是他们找到《等着我》节目,希望通过节目组的力量找到儿子。
经过节目组志愿者的帮助,他们的确找到黄小海,可黄小海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四、黄小海最终的抉择
2017年,《等着我》节目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目前正在北京工作的黄小海,并且向他提出他父母想要见他的诉求。
但是黄小海却选择拒绝见面。
工作人员和黄小海交流
工作人员向黄小海转述他父母有多么后悔曾经伤害他的举措,又说这些年为了找他,有多辛苦。
但黄小海并不信任父母的这种悔过,他对黄林森的怨气很大。
他厌恶父母凭借着“父母”的身份支配自己的人生,不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导致他现在在生活中一事无成。
黄林森夫妇
因为父母对他社会关系的掌控,导致他现在年近50,却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更别提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一起组建家庭的爱人。
黄小海告诉节目组,他甚至对组建家庭有恐惧感。
他并没有得到过一份正常的来自家庭的关爱,他根本无法想象到一个正常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去组建家庭。
存着这样的想法,他一直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更是因为父亲之前的决断变得一团乱麻。
当初黄林森逼迫本可以报考其他名校的他,报考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南大物理系。
等在大学里度过漫长的四年,呼吸到外界的空气时,黄小海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物理。
他想要找一份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只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他只能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北京天安门
微薄的工资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连房子都买不起。
他认为,父母是他一切人生悲剧的根源,所以他拒绝见到父母。
哪怕父母在节目上声泪俱下,黄小海的心里仍然对父母存有抵触,不愿见面。
儿子的拒绝让父母非常伤心,但他们表示自己会继续等待着儿子回心转意的一天。
只是他们能够等待的时间已经不多,如今两位老人身体已经不大好,虽然身边有女儿的照顾,但他们最期待的还是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
他们立下了两份遗嘱,将他们的家产分成两份,一份给女儿,一份给儿子。
希望黄小海在他们临死之前可以回到家,接受他们这份歉意,也可能是他们此生对儿子最后的一份歉意。
刘雅琴和一双儿女
后来《等着我》节目组又陆陆续续找过黄小海几回。
经过节目组的周旋,黄小海的态度的确缓和不少,但仍没有要和父母见面的意思。
在节目组的再三沟通下,黄小海说,他其实回过南京,当时他们的家里已经被拆了一大半。
他的内心除了一点点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家的厌恶与恐惧。
他无法跟自己的过去以及曾经深深地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和解。
棍棒教育
所以在他没有想明白之前,还是不打算跟父母见面。
节目组眼见他心意已决,也只能暂时作罢。
其实这对父子的悲剧来源于家庭教育的方法欠妥。
黄林森在棍棒教育下长大,并成为受人尊重的大学教授,所以他认为棍棒教育是有用的。
既然他的母亲能用棍棒教育出来一个大学教授,那么他为什么不可以?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将这种教育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儿子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成才。
可他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大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是给予孩子尊重和平等。
黄小海在跟新时代接触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平等,自然想要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而父母传统封建的做法令他不适。
父母忏悔
老旧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理念相互碰撞,导致他们悲剧的发生。
现场专家根据法律的角度来看,他们双方其实都有错。
父亲过多地参与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黄小海一定的自由空间,将他当成一个私人物品来看管控制,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权。
而黄小海错在20多年没有跟父母见面,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即使他跟父母闹得不愉快,可他毕竟在那个家庭里生活了20多年。
在那20多年里,父母一直给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对父母尽最后的赡养义务。
本该是最亲近的关系,却因为错误的方式闹成如今这个样子,实在令人唏嘘。
正确的家庭教育
希望黄教授父子的悲剧可以让父母们可以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阳光雨露,而不是雷霆棍棒。
针对黄林森夫妇的教育方法以及黄小海对待他们的态度,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您的认可是我们继续创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