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影史最生猛的伦理片,千万别探讨人性
原标题:影史最生猛的伦理片,千万别探讨人性
每天看着各种“乱七八糟”的新闻,我就会产生一个疑问:
一个人的底线到底是什么?
但是我慢慢发现,底线其实是一个很玄的东西。
比如一颗糖掉在地上,我们都知道不能吃。
但是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就可以用刷子擦擦吃掉它。
但是,如果这个糖果掉在医院地板上,那估计就不能吃了。
但是如果食物匮乏,一年到头只有一颗糖吃,相信很多人会重新捡起来.
你会发现人的底线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今天有糖吃,底线可能更高。如果明天有人妨碍吃糖,这个时候底线就开始变了。
我们常说,不要随便考验人性,那是因为,面对深不见底的人性,底线是个屁。
我想得很透彻,是因为这部电影——
电影鉴赏
又名《Ballad of Narayama》
推荐理由:生命的冲动和皈依
时 长:131min
推荐指数:★★★★
电影中,日本有一个山脚下叫楢山的村庄。
在这里,资源匮乏,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已经到了人们不得不和动物争抢食物的地步。
对于一些村民来说,有虫吃是一顿美餐。
在这个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不够吃,每年的口粮也有限,所以不得不减少吃饭的人数。
因此,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能在画面中看到,一些刚出生的男孩被扔进了地里。
失去一个男婴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按照村里的规矩,一个家庭中只有长子最重要,他要肩负起继承家业的责任。
而其他男丁都是可有可无的,更别说指望娶到老婆了。
村民们既定的观念是:
如果生的是男孩,杀了他;如果是女孩,就卖钱。
但是,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山神。
数百年来,村民们世代遵守一个传统:
当每个村民都到了70岁时,大儿子背上楢山,任其自生自灭。
村民死在山神怀中,是莫大的荣耀。
在村子里,曾经有一个长子。因为不忍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山里,导致他在村里丢了脸,躲进了山里。
在电影中,69岁的阿玲婆已经到了可以进山的年龄,但她的身体很坚韧,牙齿也很坚固,可以咬碎蚕豆。
按照习俗,这个年纪,你阿玲婆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好,牙齿怎么会不掉呢?
往严重了说,阿玲婆你这是对山神的不敬啊。
阿玲婆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她不得不保守好这个秘密,用石头砸她的牙齿,用牙齿撞击石井。
看到牙齿终于掉了,浑身是血的阿玲婆满意地笑了。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导演对阿玲婆的各种荒诞描写,然而这一切只因牙齿太好。
然而,阿玲婆知道她上山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心里有两件事最让她担心。
一个是大儿子的第二任妻子,一个是小儿子的性饥渴。
在她的努力下,大儿子续弦了,小儿子也体验到了性的滋味,于是阿玲婆心满意足地上山了。
根据当地习俗:
一旦老人上山,就不允许他再说话了。当他离开家时,他一定不能被别人看见。大儿子从山上回来,一定不能再回头。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山神怀抱”,到处都是白骨,将山变成白色。
只有乌鸦在腐烂的尸体和尸骨中游荡,它们的叫声残忍而极其凄凉。
阿玲婆坐在白骨头中间,在大山的大雪中迎接她的死亡。那种平静和从容让人瞬间感到悲壮。
在我看来,《楢山节考》是一部无论谁看一次都会终生铭记的电影。
几年前我记得豆瓣的评分还是8.9,现在已经涨到9了。
《楢山节考》片名中的“节”指的是规则和仪式,“考”指的是考证和记录,而电影的片名指的是:
真正再现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今村昌平导演是日本最好的导演之一。当年有日本学者说,目前终于出现了一个愿意展示日本战败的导演。
那一年的失败使日本的富裕家庭达到了和穷人一样的水平。
日本人不得不去农村工作。在导演今村昌平看来,只有底层才是当时日本的真实生活。
1954年,28岁的今村昌平写了一个名为《猪与军舰》的故事。他把故事拿给小津安二郎看,小津安二郎看了。生气地问,为什么总想像拍蛆一样拍人?
但今村昌平坚定地说:
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影片《楢山节考》展现了像“蛆”一样生活在封闭村庄,缺乏基本生活资源和性对象的人们。
他们用死去的婴儿给田地“施肥”,女人用她们的身体获取食物。
在这部电影中,人就像蛇、青蛙等动物一样,他们的生活只是寻找食物和交配。
这里留下了许多寡妇、鳏夫和老处男,他们被压抑的原始欲望被蛰后就像蛇一样,内心躁动不安。
有网友评论说:
《楢山节考》是一个霓虹灯无法照亮的世界。
然而,生死与性的冲动,始终是一种必然的人生体验。没有人能在任何时候摆脱人类的本质。通过图像,知者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我真的很震惊。
生而为人,只要生活在楢山这样的地方,根本不会在意底线。
在《楢山节考》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一旦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环境中,最终就会与那个病态融为一体。
在电影中,这种突破人类底线的所谓病态贯穿始终。
例如,一个家庭因为没有东西吃,就从村民那里偷土豆。村民们发现后,经过仔细讨论,决定将这个家庭的七八口人全部活埋。
比如有一对夫妻,丈夫病得很重,他的遗言是让妻子和村里所有的男人睡一个晚上,因为他觉得家里有恶鬼,需要这样驱散。
比如村里有个老人怎么也不肯上山,孩子却想尽快摆脱老人的负担。
结果,老人被绑起来,抬到一半,丢在深谷里。
比如阿玲婆最小的儿子,性欲难以忍受,直接抓了村里的大白狗来发泄性欲。
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阿玲婆的大儿子怕弟弟会糟蹋动物,跑去劝老婆和弟弟睡一晚上。
最后,阿玲婆及时制止这种情况的方法是:
说服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老妇人和她的小儿子上床。
这些让我们现在听起来“怎么可能!”的事情,在电影营造的病态环境中,显得很自然。
而且,导演的镜头格外的冷静和写实,仿佛这样的环境才会生出这样的人性。
在我们看来不人道的东西是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都认同的普世价值。
影片中,导演通过对动物的细致刻画,巧妙地再现了自然存在的循环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年中,一开始有一个场景,老鼠咬一条冬眠的蛇。
后面还有一幕。蛇蜕皮后,开始吞食老鼠。
最后,冬天来了,蛇在睡觉,又被老鼠咬了.....
从《楢山节考》可以理解,动物和人都是这个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只是生活环境越差,人的底线就越低,社会就越达尔文主义。
然而,人类一直擅长对许多“传统”和“习俗”进行道德说教。
就像电影里一样,送老人上山显然是为了他人的生存和繁衍,但却被渲染成神圣不可侵犯。
而这种“神圣感”作用在受害者身上,让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维护了家人的面子。
影片中,导演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使人和动物交替出现,目的是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
因为在一个病态的环境中,人性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电影中多次出现猫头鹰的特写镜头,村民的一举一动都被猫头鹰注视着。导演想说的是,自以为高贵的人,不过是动物眼中的玩笑。
电影《楢山节考》上映于1983年,当时进入全盛时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欲横流,人们沉迷于无节制的享受,所以今村昌平抛出《楢山节考》告诉大家:
女士们先生们,不要飘得太远。和其他生物一样,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我们不就是一群无助卑微的东西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