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自杀 高中女生李利华的生命警钟(图)

  

  李利华曾经很快乐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记者 蒋绶 张丽娜 徐啸寒 实习生 昌利君) 核心提示:学校要求李利华住读,但她宁可辍学也不住读,新任班主任老师便退了补课费。

  谁也没想到,李利华离开学校不到48小时,便在家里自杀了。

  她为什么不愿意住读?究竟是什么让花季少女一步步走向了崩溃?她的临终遗言和日记,记录了她内心的恐惧、自卑、焦虑和心灵的呼救。

  家庭成员、学校老师以及孩子周围的其他人,都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

  7月23日早上7时许,仙桃市郭河镇官伟村农妇武生英做好早饭,便到房间叫17岁的女儿李利华吃饭,但她找遍了楼上楼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的身影。

  最后,武生英来到二楼屋顶凉台上,只见女儿躺在地上,浑身冰凉,一动不动。她上前一看,不禁嚎啕大哭:利华自杀了。

  哭声引来了众乡亲。李利华的大伯李常春抓住侄女已经僵硬的四肢,哭着说:“这孩子已经没救了啊!”顿时,乡亲们哭成一片。

  在利华的房间,人们发现了她写在一张白纸上的《遗言》———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对不住你们。事到如今,我才发现其实我是那样舍不得你们。但我也实在无办法了,请你们尽快忘掉我吧!

  “你们是我最亲的人,而我却伤你们最深,我知道我不应该如此自私,但我已走到绝路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

  “我现在的决定已伤害了所有关心我的人。请不要为我伤心,为我流泪。我希望关心我的人能够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一个花季少女,正值高考冲刺的关头,对人生何以如此绝望?

  “ 在我眼里它比命还重要”

  李利华在仙桃市重点中学沔城高中读书,今年秋季开学将上高三,平时她住在校外的亲戚家。其父在外打工,哥哥在武汉某高校读大学,暑假没回家。

  利华为什么要自杀?面对一声声疑问,痛不欲生的武生英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学校从7月19日开始补课,要求走读生办理走读证,否则就住读。7月21日上午,她带着利华找到学校,请求班主任李老师办理走读证,遭到拒绝,但利华坚决不肯住读,并对老师说:“要是办不成,我就不读了。”李老师便退了暑期补课费。

  记者到沔城高中找到李利华的高三班主任李老师,关于李利华办走读证的过程,他的说法跟武生英的说法基本一致。

  李利华为什么这么在乎走读证?她在生命的最后两天,用日记写下了内心的恐惧、自卑和焦虑———

  “如果还有明天,母亲一定会带我去找××老师。多见他一次,就多提醒自己一次:我是调节生。我根本没有资格和老师谈条件。我成绩如此差,他早就对我失去了信心。

  “我不想住校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初一时,晚上经常有男生跑到女生宿舍偷东西。有一天夜里,我突然被一个男人弄醒了。老师强烈要求我住校时,那一夜的事又浮现了。往事已在我脑中留下了阴影,使我对住校产生了恐惧。我对寝室有的只是恨,我不想高中三年到头来,在失去大学梦时也失去自尊。

  “没想到班主任让我连走读证都办不成。在别人眼里办不成走读证是小事,但在我眼里它却比命还重要。”

   “我多希望你能开导我”

  “原来,她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阴影!”李利华的堂姐李纯(化名)看了日记后惊讶地说。她大利华5岁,在武汉工作,虽然两人平时经常通电话和写信,但她也不知道妹妹心中的秘密。

  李纯痛心地说:“在她辍学前后,要是有人开导开导,或许她就不至于走上绝路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李利华的异常言行,她周围的人几乎都无意识地忽略了。

  采访中,李利华的班主任李老师告诉记者,他刚接手这个班,对班上学生还并不了解。

  沔城高中校长刘金堂对记者说:“李利华平时在学校言语较少,她内心的秘密对自己父母都没说,我们又哪里能知道呢?”

  据李利华的妈妈武生英介绍,孩子回家的当天下午就钻进二楼自己的房间,只在吃晚饭和洗澡的时候才下楼。

  李利华在7月22日深夜的临终日记中,记录了她辍学回家的一天多时间里,她与父母及哥哥的交流,但他们并没有觉察———

  “已是凌晨1点了,我躺在地上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醒来时正是凌晨4点,无奈我只得开灯准备下一次自杀,没想到正在这时母亲来了,她没有发现我要自杀,只问我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然后我跟着她去睡觉,醒来已是下午5点半。

  “晚上父亲打来第二个电话,总说为我想办法,却忽视了我的想法。正当我写到这里时,哥突然打来电话。他一再要求我明天去学校,最后发现他已经不耐烦了,我便挂了电话。”

  李利华在回家的当天就起了自杀念头,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在寻找心灵的“救星”,当晚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知道,我将受到所有人的责备,怪我不该如此轻易放弃学业。所以我决定在今夜夜深人静时,跟这个世界说声:永别!只可惜岳枫的回信我怕是没机会看到了,这是我唯一的遗憾,如果收到的话,事情或许会有转机,我或许还可以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据记者了解,李利华提到的岳枫是一名电台主持人,但她是何时给岳枫写信的,岳枫是否收到信,一切都不得而知。

  在无助的冲突中,李利华在不到500字的《遗言》中反复写道:“我走投无路了”、“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已走到了绝路”、“但我也不想这样。”

  在《遗言》的第三段,她向哥哥呼唤道:“当我写这份遗言的时候,我多希望你能打电话来开导我。”

  2006年7月22日深夜,在仙桃乡村,天上繁星闪烁,一个花季少女的心声,微弱得连窗外的萤火虫也听不到。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自杀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青少年死亡的首因便是自杀。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复说:当前,青少年一个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是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学校、家庭平时应多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情绪上的波动、行为上的异常现象;以李利华为例,事发前,周围的人至少可以追问一下:她为什么宁愿选择退学而不愿住读?

  严梅复认为,应该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现在,虽然很多大中学校也设有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但不少是应景式的,几乎形同虚设。

  从李利华之死中,省实验中学高级心理老师耿喜玲看到的是现存教育体制中的缺失。

  耿喜玲说,完善的教育体系应教孩子三方面的东西: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认识“你自己”。可目前我们的教育倒挂,孩子从小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最基本的认知自己的能力,却要等到大学才培养。许多中学生根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更谈不上抗击挫折能力,面对逆境了。这个问题,城里的孩子较为突出。学校抢成绩好的学生;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一切事情都给孩子包了,一旦挫折袭来,孩子无法应对,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孩子的问题则更多地表现为自卑。自卑心理有可能导致抑郁症,也可能直接产生自杀倾向。

  耿老师忧心忡忡地说:其实高考本无罪,但大家只盯着分数和名次,所以学校顾不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许多中学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老师和家长,都只关心学生学好考好,至于孩子在想什么,有多少人去关心?面对青少年自杀的悲剧,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反思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博导别敦荣教授认为:李利华的悲剧,暴露出教育还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脱离了教育关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