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项目|为什么选择北大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

  全文共4123字,阅读约需14分钟

  关键词:特色项目

  编者按

  探索交叉,融合互鉴,学科交互尽显发展创新。兼容拓展,消解边界,自我成长的道路无限丰富。在北大,无论学科,无论专业,凭借兴趣与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独特梦想!设置全面的“A+”学科拓展视野,指向前沿;丰富而自由的培养模式,打开视野。跨院系选课、辅修双学位、跨学科项目、跨学科专业,每个人都可以在学科交叉中碰撞思想,收获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智识。在北京大学的特色项目和专业之中,你将找到自己的专属答案。

  一、项目简介

  

  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旨在融通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领域,培养“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具有开阔的政治格局、严谨的法律思维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共同建设,主要面向人文、社科学部和元培学院选择人文、社科学部相关院系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招生。

  二、主要特色

  (1)

  1、学科融合扩展学科边界

  “政法社”项目是横跨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训练,致力于探索一条促进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有效路径,以解决社会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学科的边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项目致力于在课程设计中解决三个学科的理论交汇问题,在实践调研中解决三个学科的应用交汇问题,促进学生在充分调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观察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解知识与反思知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实践导向验证理论效度

  学生通常缺乏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接受往往停留在课程涉及的理论范围内,难以在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中理解所学理论的真实意涵,并切实地展开运用,这也正是项目设立的初衷和力求突破的教学难题。基于此,项目以理论融合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与特色创新模式;

  (2)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

  (3)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与社会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互动机制;

  (4)帮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不同机构的职能与互动机制。

  (2)

  三、课程体系

  项目综合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建设跨学科的培养方案,共39学分的课程修习要求。项目组织跨学科一流导师团队。根据双向选择原则,项目教学委员会和参加“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的学生,共同商定指导教师,指导课程选修与课外自主阅读,并可以担任学生的学术与实践导师,及本科科研指导教师。

  

  俞可平教授为同学们讲授“新政治学”

  01

  项目必修课(27学分)

  项目包含五门特色课程(含特色基础课程“中国政府与政治”和四门特色核心课程)和为期两周的实践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1-1 基础必修课(14学分),包括:中国政府与政治、法理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科学的经典与前沿;

  1-2 项目特设核心必修课(10学分),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法律与社会;新政治学;法律思维与法学方法;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1-3 实践与调研(3学分)。

  02

  项目选修课(12学分)

  项目选修课12学分,包括政治学类、法学类和社会学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其中,政治学类21门,包括政治学前沿、政治学原理、欧洲政治思想史等;法学类21门,包括宪法学、刑法总论、民法总论等;社会学类18门,包括社会学专题讲座、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中国社会思想史等。

  四、学生支持体系

  “政法社”项目团队经过长期论证,以实践为导向,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差异化的调研项目。项目选取治理经验最集中、最多元、最先进的浙江省作为调研目标,将学生分成多个调研组,由多位教师带队,并邀请地方专家对横跨政治、法律、社会三个领域的综合改革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调研项目不仅包含省、市、区三级机构,也包含了党和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同时涵盖了行政绩效、基层减负、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复杂现实问题。例如,“杭州市余杭区‘垃圾革命’”改革、 “丽水市委改革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两卡融合’”改革与“温州市洞头区委‘基层减负改革’”等。改革调研过程中既使学生全链条追踪项目的缘起、试点、调整与推广,也使学生广泛接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受益社会群体,最终达到“让学生走出课堂,让理论走进实践”的培养目标。

  

  老师和同学们在广东调研“区块链”项目

  五、学术创新活动与师生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学术发展需要,“政法社”项目在课堂之外,做出一些崭新的尝试。“政法社”项目开始打造“政治·法律·社会”学术对谈会系列、学术实践行系列与学术工作坊系列,并以之构建“政治·法律·社会”系列公开学术创新活动体系,鼓励与促进同学们更好地参与到政治学、法学与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的进程之中。我们也开始组织“政治·法律·社会”系列师生交流活动,试图以茶话会、主题茶话会、午餐会、野餐会、读书会等方式,推动“政法社”项目导师团队与学员之间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学问与人生。

  “政法社”项目相信,通过组织多元的学术与交流活动,并且鼓励同学们以他们希望的方式自由地参与其中,“政法社”项目将会在尊重每一位同学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项目教师与2021级学生合影

  六、寄语

  1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俞可平:

  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仅从一个学科的视角去理解,难免偏颇,需要多学科的认知,尤其是政治学、法治和社会学的跨学科认知。本项目的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能够让同学们接受更好的多学科训练,使得这三个学科能够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增强同学们的多学科分析能力。第二、增强同学们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2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增科教授:

  政治法律社会项目在课程设置方面,项目精心选择、设计了基础必修课、核心特设课与专业选修课,力图提供三个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训练。在社会实践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机会,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在师资力量方面,项目挑选了各院系的骨干教师授课,以期给同学们提供一种多方位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和视角。

  3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

  “政法社”项目是一直致力于自我更新,这个项目我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并为项目开设新的课程“法律思维与法学方法”,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同时针对不同不少同学法学基础薄弱的情况,组织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开设课程,并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改进。

  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爱玉教授:

  虽然我们讲社会学的时候,会提到权力,会提到制度的背景,但如果我们没有受过比较系统的政治学和法学的知识熏陶,那么认识问题难免会出现偏颇。本科作为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如果有一个将知识交叉融合的学习机会,那么同学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自然会比没有受过这种熏陶的人深远得多,深刻得多,所以这是一个知识和人生的结构洞。

  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

  这个世界的变化使得我们每个同学需要掌握大量知识,了解大量议题,我们现在技术更新很快,但技术的发展一定不仅仅意味着技术的问题,还意味着社会的、制度的问题,而有关制度如何得到认可与推广,这便是法律与政治问题了。如果你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一点,那么你对事物的了解一定很狭隘,你需要对事物有多面的了解,这样你才有可能变成一个思想家同学们有必要去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快速变化的世界当中,这样你才有可能变成一个思想家。

  6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严洁副教授:

  我们发现基于政法社项目跨学科的培养,同学们进一步拓展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野,从而激发了创新潜能。不仅如此,政法社项目在教务部、社科学部的支持下,在政研中心和三个院系的共同努力下,也为同学们培养出进行深度研究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发挥大家之所长,关注“大问题”“真问题”“前沿问题”,能够用你们的跨学科视野、用你们扎实的理论和多元研究方法,秉承科学精神和坚韧之心来解决这些问题。

  7

  “政法社”2018级、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 张蕴灵:

  加入“政法社”是本科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决定。作为一名新传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单一学科的知识并不足以建构起对于现实问题的完整认知,在新闻生产实操中对于许多具体事件的认识和报道更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政法社”恰恰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社科交叉的大门。

  8

  “政法社”2019级、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 吴陈:

  转眼间,我加入“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已经将近三个学年了。“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开设的特色课程大多为小班课程,课堂参与度较高,在课程中,我结识了不同专业的朋友,在课程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与项目中不同专业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的凝聚力。此外,在“政治、法律与社会”项目中,我阅读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从中我体会到了广泛阅读的乐趣。

  9

  “政法社”2020级、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吴玥:

  在我加入项目的那年,教务部公众号关于政法社项目的推送名为“读好书,听好课,交好友”,其中有大段对于读书会的描绘——那“好多个充实的夜晚”所进行的经典的对话与思维碰撞。因为政法社,有很多东西从陌生变得熟悉:从宿舍到廖凯原楼的道路,小班课上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课表上多出来的名称……它在一点点改变我,引导我用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看待自己的未来。

  10

  “政法社”2021级、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 赵田恬:

  加入“政治、法律与社会”联合培养项目,我仿佛加入了一个大家庭,它既带给我知识上、学问上的开拓和探索,也让我以实践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宽阔,在身体力行之中体会社会运转的程序,更让我在原子化的大学生活里找到了“社科人”的归属感,结识了诸多优秀的小伙伴,感受到了不同灵魂思维碰撞擦除火花的快感与在老师助教的帮助下和大家一同前行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同学们在结业典礼上收获学习成果

  来源 |?“北京大学教务部”公众号

  编辑 | 李萌春

  美编 | 吴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