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还记得清华最年轻博导颜宁吗?41岁成美国院士,如今被谣言围攻

  2000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200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2017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2017年5月7日,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她的人生堪称一部现实版“学霸”小说,看客们给这位她的学霸“人设”添了无数标签“天才女教授”“超级女博士”,“清华女神教授”。知性而美丽的她今年还未过43岁的生日。

  关于她的消息从她30岁成为博导的幸运经历到如今遭国内谣言围攻、从17年离开清华,41岁的美国院士头衔……从未停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科研女神”颜宁所谓的“开挂人生”,看看那些天才经历的高低起伏和荣辱不惊。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的一个普通家庭,与一贯的书香门第“龙生龙,凤生凤”和寻常人家里“笨鸟先飞”培养的孩子都不同,颜宁是属于“天才型”的选手。

  有人曾经打过一种比喻,如果当年树下的不是牛顿,就算砸下来一百个苹果也没有后来的“万有引力学说”。而颜宁正是其中一位像牛顿一样拥有1%的灵感的种子选手。

  “我爸妈对我只有两个要求,第一健康,第二开心,除此以外他们没有别的要求”从小颜宁就对知识有着巨大的渴求欲,并且不用拼命学习就能名列前茅。

  别人家的家长是担心孩子不用功,颜宁的父母则是担心她太过用功,读书把人读傻了,因为从来不需要担心孩子的成绩,颜宁父母不允许孩子看电视,所以颜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作品及这类文学作品甚至让她产生了攻读文科的想法,幸好当时的老师给纠了过来,否则现在我们就会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了。

  

  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达大都是父母的骄傲,小学到中学都是班里级里的尖子,成绩的“海洋”中浸泡了十几年,结果却被一个升学后的巨浪狠狠地拍在脸上。

  1996,颜宁毫无压力地考进了清华,进入了这一所中国一等学府的大学校园学习,在这样高手云集、人才济济的清华园内,颜宁一下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落差。

  原来成绩优秀的自己在大学首次面对了自身的弱项,在大一上学期微积分期末考试中拿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60几分”的及格分数。

  深受打击她告诉父母自己考砸了,这对“别人家的父母”面对自责的女儿并没有指责和愤怒,他们依旧对颜宁说道,不要太在意成绩,只希望颜宁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

  

  有这样开明的父母作为后盾,颜宁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她认清自己还不够优秀的事实,及时调整了学习的方法。

  大一的暑假,北京酷暑炎热,颜宁留校自习,就这样颜宁在父母的鼓励下、同窗好友的帮助下,更在自身自强不息地努力下顺利毕业,成功取得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的学士学位。

  在国内的本科学习不足以满足颜宁对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探索,于是从清华毕业后的当年,她考取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研究生,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从清华毕业,颜宁的毛遂自荐成功入学让她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然而颜宁入学时2000年,在课堂上第一个被教授提问关于上一节课发的一本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论文集,颜宁没有答上来。

  班里的另外一位中国学生回答了出来,这让颜宁无地自容她憋的满脸通红,她下课后开始了论文不离手的课后学习生活。

  

  入学第二年2001年,颜宁加入了“伯乐”施一公的实验室,对着这一位把自己招来的严格导师,颜宁的压力非常大,同实验室的都是在同科目遥遥领先的同学,自己则是面对实验老师“差一点”的后进生。

  常听到导师赞美其他的同学,这让颜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状况一直到2003年1月11日,导师施一公平淡地对她说“你终于会做实验了。”自此,颜宁的科研实验之路犹如疏通的河道,一泻千里好不顺畅。

  2004年12月,颜宁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

  2006年10月,颜宁带两个师弟师妹,仅仅一年多时间后,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受清华生物系老系主任赵南明教授的邀请,从美国回到清华,成为清华副教授。不久,她成为了当时清华最年轻的博士导师。

  

  在十几年间,在开拓膜蛋白这个前沿领域她带领学生从“零”到一,“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地研究。”

  在一个70后的女博士导师带领下,一群80后的青年科学研究人员,用集中、刻苦的专业态度攻克了业内的“天荒夜谈”。

  2014年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2017年2月,颜宁研究组在《科学》杂志报道了世界上首个真核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同年7月又在《细胞》发表了更为经典的来自电鳗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构。

  她用对待科学的谨慎和专注赢得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科学家们的瞩目和惊叹,一盏巨大的聚光灯对准了这个站在了世界舞台叫做“颜宁”的科学家。

  

  2017年,颜宁又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清华大学,重返普林斯顿大学。这个消息一出,纷纷惹来了外界的质疑,不少网民和公众号纷纷打出了“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后离弃祖国”、“颜宁曾说,想入选中科院必须做一个听话的奴才?”

  这样的言论或者标文章对颜宁的决定作歪曲式分析。面对“键盘侠”“阴谋论者”对她的质疑,颜宁数次在微博直斥这些没有根据的恶意揣测,她通常简单而直接地转发该条微博并且附上评论“扯淡、说瞎话不眨眼”。

  不知道那些对颜宁不熟悉却又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的人存在一种怎么样的心理,或许是嫉妒别人天资聪颖,有学识,有头衔,看似轻而易举地取得鲜花和掌声。

  所以一旦有一点稍微“逾矩”或者不同于他们的思考轨迹时,便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诬陷别人,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而颜宁依旧坚持以她爽朗、实在的的个性,向世人展示她深爱科学,渴望在科学求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美好愿景,她的再次离开是为了到一个更纯粹的环境从事更纯粹的学术研究,每个时间段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

  但是颜宁的选择都由自己做主,她不会忙于长篇大论地澄清外界对她的恶意,质疑;她会把时间花在攻克下一个难题上,课余的时间她也像普通人一样爱上微博,爱追剧,爱讲笑话,她幽默,并不刻板。

  科学家哪里真的有什么固定的样子,科学家的选择也不是那些茶余饭后无所事事的话唠们所能理解的。

  颜宁就是颜宁,那个离开清华,拿到美国院士头衔;30岁成为博导,被国内谣言围攻却仍活得坦坦荡荡,为目标一往无前的科学战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