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西弗斯与吴刚:中西思维差异的比较

  原标题:西西弗斯与吴刚:中西思维差异的比较

  在古希腊神话中,触犯诸神的西西弗斯受到了惩罚,他要推动一块巨石到山顶,然而每次将要抵达时石头就会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不得不一次次地重新把巨石往上推,周而复始。

  而据晚唐的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记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桂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据说吴刚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即书中的吴权。)这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吴刚伐桂的传说。

  显而易见,这两个故事颇为类同:二人皆因有过而被罚做劳而无益之事,推不完的石头,砍不断的大树。但从中却可以对中西思维差异进行一番比较。

  西方人由西西弗斯的故事而思及人生,有哲学之领悟,如歌德、加缪。在《歌德谈话录》(1824年1月27日,星期二)中,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老是滚下来,老得从头推起”,只是他没有提及西西弗斯的名字。

  而加缪则创作了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用这个神话人物来解读他的荒诞哲学,这部文集也是理解其著名中篇小说《局外人》的一个关键。他宣称称西西弗斯是“荒诞的英雄”,虽然明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用尽全部心力而一无所成”。加缪甚至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不管是文学还是哲学,还有美学、心理学等,西方人都善于从神话中汲取灵感,例如培根的《论古人的智慧》,就是专门对古代神话进行各种哲学或科学等方面的解读,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例如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我们似乎没有谁能从吴刚的遭遇去思考人生的。倒是月中的桂树颇能激发诗人们的想象(与吴刚无关),例如李太白的《赠崔司户文昆季》说道“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有点杜甫悲悯情怀的风格),杜甫则在《一百五日夜对月》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老杜似乎喜欢把“厌恶”的东西都砍掉,如《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不知道这是不是黄仲则《太白墓》中说到杜甫时称“终嫌此老太愤激”的原因之一),后来辛稼轩《太常引》又本老杜诗云“砍却月中桂,人道是、清光更多”,这些都是想象奇特且寄寓深意之句。

  -THE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