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了,应该吃药休学吗--家长提问
从上述信息看,算不上精神疾病,只是楼主和母亲的情绪互动模式,且潜移默化的成为楼主习惯,继而带到其它的生活场景。
这种习惯最好能改变,不然,人际关系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尤其体现在婚恋等亲密关系上。
像是从抑郁情绪过渡到抑郁症了,建议先去开药,或是药物+心理治疗。
古人对传染病就一个词:瘟疫。现代医学取了一大堆名词:天花鼠疫肺结核梅毒......用药也完全不一样。
这个情况主要靠心理医生解决,至于之前的求医没什么用,可能找到的这位并不擅长这个领域。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社恐自卑,这是个普遍现象,不是什么难题。需要在具体的指导下进行的脱敏训练,包括睡眠教育。
1、1-3年级学习别抓太紧,多带孩子运动,运动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聪明”。
2、小学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家长不要看的太重,初高中才会显示学霸潜质,但小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认真审题、不漏题、计算不出错。
3、上小学一定要当班干部,能够锻炼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拉近和老师的关系,这几点都很重要。
4、四年级开始减掉兴趣班,只保留一两种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五六年级重点抓阅读和历史,六年级重点抓数学。
5、三年级前培养好孩子学习习惯,可以看看好习惯这本书,针对小学学习习惯做了很全面的总结,包括教孩子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写作业、制定计划都写得很详细
6、《古诗》 《小古文》 等越早背,记忆越好。越晚背,越没时间。
7、写作业前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才能开始写作业(吃东西、上厕所、喝水)等杂事,一旦开始写作业,在一个固定的专注期内要做到不离开座位。
8、不复习不写作业,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会忽略这个问题,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提升效率。限制时间,最好25分钟为一个周期(番茄时钟法)
9、不要有拖延的习惯,有事立马就去做。成绩差的孩子,99%都有拖延症,不但学习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磨磨蹭蹭的。这种情况可以给孩子看相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书,像漫画小学生时间管理,就是正向引导,如何保持专注、改变拖延、规划时间等,里面没有说教,适合小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10、三年级前习惯打好了,4-6年级打好基础,到了初中就是学霸。
11、初中要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越早启蒙越好,在小学要有意识的提前接触这些学科知识,如:阅读这方面的桥梁书、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万物、好奇号,环球地理每期坚持看,《中国通史》《航拍中国》 《我的牛顿教练》等纪录片看起来。
12、学会检查和提问。孩子自己做的作业自己检查,遇到不会的不要马上问,先思考,实在不会的再提问,这样才能把知识学透彻(费曼学习法)
13、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多阅读!多阅读!多阅读!多练字!多练字!多练字!
14、勤用错题本,检查出来的错题,收集在错题本上,方便以后定期订正复习,错题本是学霸必备技巧。
15、不要觉得孩子聪明就任由孩子懒惰,作业不写,题不做,以为凭着聪明劲儿就会学懂小学知识,当然,有可能成绩还不差,但是也悄悄的给孩子灌输一种错误思想,同时也会养成一种坏习惯。
16、计算要准确,一些孩子很聪明,但考试的时候总是得不到满分,归根到底还是基本功不扎实,计算是每日必做的事情。不要觉得孩子聪明就会马虎,其实就是掌握不牢固的表现。
17、经常跟老师多沟通,小学阶段老师的话可能比父母的话管用,家长有教育方面的困难,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18、没有可以覆盖每个孩子的真相。所有教育的基本是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什么是严重心理创伤?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历了比较大的天灾人祸,比如战争、地震、海啸、车祸、暴力犯罪的绑架、杀人等等,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各种恐怖恶心的画面、声音、感觉和情绪,会淤积在记忆里面,在脑海、睡眠中不断反复出现。这个状态,叫做“闪回”,是严重心理创伤的一大特点。
例如,经历过地震的灾民群体,经常在睡梦中感到大地在颤抖,看到亲人血肉模糊的画面,吓得一身冷汗醒过来;甚至在白天也会出现这种幻觉;
遭遇过战争,刑事犯罪,校园暴力的人经常梦到自己回到当初被伤害的地方,被施暴者恶狠狠伤害的画面。电影《第一滴血》主角史泰龙,在战争结束回国后,经常梦到自己被俘虏后被日军拷打的场面。许多军旅题材的电影,小说中都提到这类幻觉:士兵们在正常情况下,突然看到自己的血淋淋的战友,或是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又活生生出现在自己眼前。
这种画面、声音、感觉,会在睡梦甚至在大白天,在人非常放松的时候突然出现。这类感受很真实,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崩溃,让当事人感到难以分辨现实和虚幻。
不良记忆的淤积,让人的思维变得非常狭窄、封闭,陷入恶性循环的冗思(心理学术语)。用俗话说是“钻牛角尖”,反复不停地思考:“为什么倒霉的是我”?反复自责:当初为什么我这么胆小懦弱?为什么不反抗或想办法逃走?……这些念头反复出现,产生巨大的内疚感、自罪感,让当事人长期悔恨鄙视自己,自我封闭,拒绝求助,甚至酗酒、吸毒、赌博、自残、性堕落等等,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
一般情况下,在严重心理创伤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失眠、焦虑和抑郁。创伤会导致当事人从成熟、稳重变得低龄化,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而痛苦。
如果施暴者和被害人有长期接触的机会,例如绑匪和人质、强奸犯和受害人,后者甚至会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障碍,意思是人质爱上绑匪,并且对绑匪的命令死心塌地、忠心不二。
二、修复严重心理创伤的基本条件
◆ 安全的环境
尽量让被害人远离曾经遇害的地点以及类似的情景。如果被害人还能和施暴者见面(常见的如校园欺凌,暴力学生照样呆在校园里),会造成一切心理治疗前功尽弃,甚至比之前更重。
曾经有个小学男生,被一伙校园小流氓将其生殖器打残,当他从医院返回校园的时候,居然看到这伙人毫发无损的继续在学校混日子,照样嘲笑他,他悲愤之余自杀。
◆社会力量和医疗支持
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当事人的恐惧感、非现实感大大降低,获得自信和自尊。例如,一个性创伤案例中,丈夫没有否定或者抛弃受伤害的妻子,而是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说:“之前没有很好帮助你,我是有愧疚的,希望今后的生活中能对你有更大的帮助。”这给妻子带来很大的安慰。
这方面的陪伴,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并非普通人的安慰。陪伴者应该了解,当事人的创伤记忆的闪回,会导致消极情绪大量涌入其躯体(头部、胸口、腹部等),使其易激惹与暴怒。当事人对这种状态也感到恐惧,甚至认为自己“疯了”。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一定)会把陪伴者作为发泄对象。因为陪伴者是安全的,可以让自己发泄愤怒;发泄过后,当事人自己也后悔和严重自责,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所以,陪伴者要预知这种可能性,做好心理准备;另外,陪护不仅仅是精神支持,还要照顾当事人的生活起居。人遭遇心理创伤后,睡不好,吃不下东西,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营养是优先的。其次是带领当事人出去参与各种活动,改善心情。
这种陪护是个长期的过程,以年计算,不能随意换人。汶川地震灾区一个很尴尬的状况,短期内一大批人前来救援,没过多久全走光了,当事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断掉,等于受到二次(丧失亲人)的伤害。
对于心理创伤之后的焦虑、抑郁群体,可以求助精神科医生开出精神类药物。比如对地震灾区的心理救援,一般都是同时配备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三位一体,同步协助。
三、如何开展心理修复?
◆ 有节制的结盟
在心理咨询治疗初期,当事人防御封闭情况严重,心理工作者不应保持“中立”态度,而主动提供帮助,这和常见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有节制的结盟。“结盟”在此处的含义是:全面“站在受害人这一边”,让受害人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和支持;“节制”是指专业的清醒和客观的态度,因为受害人的依赖感比一般心理求助者更重,有节制的结盟能避免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利用(不切实际的爱恋依赖),或相互之间的利用。
◆ 高度尊重其个性
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身特点,尊重他们的尊严与个体化性格差异,有针对性地定制解决方案,包括让当事人选择什么时候开始讨论自己的创伤记忆。
这也是理解和支持的延伸。如果当事人感觉自己像“物品一样被冷漠对待”,会感到否定、被贬低和没有价值感。产生强烈的抵制心态。
定制方案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同样大的创伤事件打击,对于不同的群体,解决的速度、思路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成年男性、心理成熟,解决速度可以较快;低龄、女性,承受力较差,解决速度要放慢。前者可以短时间内直接触及创伤核心来操作,后者只能先从周边开始,缓慢推进。
当然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复杂的,要允许一定的试错过程。尤其是长年累月遭遇刺激的群体,例如因为身体残疾,被长年欺负,会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偏执,边缘),让解决过程变得更漫长。
◆ 帮助其恢复自主能力
在创伤经历中,受害人有强烈的无助感和丧失掌控感,性格会变得软弱、高依赖,容易冲动,过度警觉,对外界一切都感觉到不安全,不容易相信别人。心理工作者要避免强势和控制,深入共情,让受害人逐步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治疗环境,这样有助于其个性的逐步恢复。
共情,在这里不代表认可来访者的一切行为,而是尽可能理解和接纳其的经历和情感。
◆ 避免“救世主心态”
经历创伤后,来访者通常会通过否认、隔离等防御机制,自己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如果直接让来访者面对创伤情景,就要冒破坏现有平衡的危险。若一开始就使用表达性过强的干预技术,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使情况变得更糟。
因此,治疗者切勿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大救星”的心态,以免操之过急,适得其反。速度太快会使当事人过早剥离业已建立的防御,超过当事人的承受力;或是对治疗者过度依赖,将双方带入混乱关系之中,无法良性合作。要通过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功能,缓慢稳定推进治疗。
心理创伤治疗的同行有个共识:很羡慕做外科手术的医生,因为他们有麻醉药,可以在过程中让病人不痛。一个手术可以做10多个小时,可以有多个医生接力来做;而创伤治疗每次只能做2个小时,时间一长,当事人受不了了。有时需要分多次来做,但当事人也会不能接受,觉得揭开伤疤治不了病,导致治疗的脱落。
四、心理创伤治疗的疗法
◆ 想像与行为练习
在与当事人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后,可以引导其做积极想像行为练习。增强病人的正性体验,有助于病人与负性体验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表象(画面)、各种感官感受(视、触、听、嗅、味)、情绪、躯体感觉、认知等多个角度,帮助病人建立起积极正性体验(类似行为激活流派的理论与操作),从而暂时远离负性体验。
例如,正念训练的散步、吃葡萄干、剥桔子;认知行为疗法的肌肉放松练习、积极想像(想像阳光下的草原,森林,雨后初晴的草地等等)。白天可以做各种积极的文艺体育活动,晚上睡前做这种训练。
◆ 稳定化分离技术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可以有意控制并忘记不愉快的记忆。”这里称为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可以把创伤性内容和不舒服的状搁置在适当的距离,起到封闭作用,使人至少是短时间地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把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可以让受害者至少保留生活能力,不止于受伤太深。
这里介绍一个分离技术:保险箱。该理论基于催眠意象的技术操作,基本手法是把创伤记忆中各种可怕恶心的画面,声音、气味、味觉、念头、身体感受等,“打包封存”,放置在某个安全的地方。催眠程度越深,封存效果越理想,反刍出来的不良信息越少。
该技术有点类似选择性遗忘的失忆,属于主动性、可控的封闭,待个体力量得到增长,再予以修复,最终这些负性记忆和体验将被逐个取出和消除。如果一部分群体对催眠感受性不强,这种技术操作的效果就不好。
◆ 心理剧、眼动疗法、聚焦创伤认知行为疗法等
心理剧的特点是,安全地回到之前的创伤场景中去修复。其中有主角、配角、舞台、替身,观众角色互换,自言自语(也就是独白),过去和未来的画面交替,等等。
举一个简单的场景再现的例子:当事人遭遇了不太严重车祸,对坐车感到非常恐惧。操作办法是:首先是让当事人远远看到车辆,进行放松练习,待对车辆本身恐惧感消失后,再逐步推进;最后坐进车辆中,达到完全脱敏;然后,体验乘车和驾驶的乐趣,进行正强化。这是比较简单的创伤案例。
相对复杂的创伤案例需要舞台、道具、布景、灯光、服装、演员、剧本等等。而催眠与心理剧的结合,是因为催眠可以在当事人的脑海中虚拟场景、人物互动,以节约开销。比如,催眠中的魔法道具:百宝箱、圣水、水晶球,各种武器,可以随时用想像调取使用;而用心理剧治疗,就得有真实的道具了。
另外,如果当事人对创伤画面、暴力的人物感到非常恐惧,难以面对和承受。可以在催眠中将具体的场面、人物,进行动漫画处理,把他们变成动画片里面的人物。这对于低龄群体、女性群体,接受程度更好,更容易承受这个过程。
眼动疗法是一个物理技术,让当事人在想像场景的同时,眼睛跟随眼动治疗仪的LED流水灯的来回转动,同时,戴在耳朵的两个耳机也左右循环的传出声音,实施创伤记忆的消除。该技术往往作为创伤治疗的一个环节来使用。
创伤的解决,一般都是多种疗法整合使用。聚焦创伤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子疗法,不只处理创伤记忆,还能提升当事人的社会功能。
这个技术包括心理教育与亲子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控训练、认知应对训练、创伤复述与加工、创伤线索暴露、亲子联合治疗、促进安全与未来发展八个步骤和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它不仅能够很好地降低心理创伤症状,对解决儿童的抑郁症状、行为问题,提升父母教育技能,也有良好的帮助。
家长提问: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男,初三时期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上水平,现处于中下,上课犯困,作业经常没写,不愿和家长沟通,家长觉得孩子在偷懒,想教育他,但一交流孩子就发脾气说狠话,甚至说你们再逼就去自杀。同学的关系变差,看上去烦躁不安。有次放学几个小时后,被发现在一栋偏僻的教学楼的平台边缘站了很长的时间。在家频繁玩手机游戏,原来家长会管,现在也不敢管了。带到医院的诊断是重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开了药,但孩子拒绝吃药。夫妻双方平时很少跟孩子沟通,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班主任也问不出原因,怕在学校出事,希望立刻休学治疗。现在,吃药和休学是否必须的?
我回答:
这个男生在初三时期的成绩中上,高一成绩中下,还不能认定读书能力下降,因为高一的功课比初中难度增加了很多。而很多孩子的初中成绩好,不一定是读书能力强,也不见得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而是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学习,大量刷题的结果。但家长和孩子们却会认为只要勤奋努力,就能等同于高天赋和好成绩。
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学习的方法,适用于课程难度相对容易的初中,到高中后开始不那么见效了,尤其体现在数理化学科,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事人经过反复努力,成绩仍然回不到初中时期的状态,烦躁焦虑失眠。再加上家长的思想简单,觉得成绩不好就是偷懒,不偷懒成绩就好了。当事人更愤怒憋屈,出现绝望的心态,甚至有自杀的想法和行动。这种状态用量表测试,完全可以测量出中重度焦虑抑郁的结果。分析以上信息,这个孩子应该是焦虑为主的抑郁状况。
如何解决呢,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当事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情绪疏导,认知改变,包括家长的家教方式,亲子互动方式,做出改正。这个阶段若做到位,孩子会从烦躁不安,易激惹的状态转换到轻松状态,失眠也会缓解。这些,也为后面的阶段做好铺垫。
第二阶段,想知道读书能力是否下降,可以取一份初三时期的试卷,如果当事人能够顺利完成,成绩和之前的差异不大,说明读书能力没有下降。之后,找合适的家教老师,对当事人感到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逐步梳理、拆分,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以及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
现实当中,很多案例的焦虑抑郁情绪和阻滞状态共存,没有明显界线。对于焦虑较重,阻滞较轻的,主要采取心理咨询 光照 运动,轻度用药。阻滞很重的以药物治疗为主。
有一部分隐匿的双相群体,一开始是焦虑性抑郁的状态存在,经过心理疏导和社会干预后,压力消失,读书与生活恢复正常。但一段时间,几周,几个月后,会突然陷入阻滞状态,这个时候再去查找压力源,查找不到,认知和情绪没有问题。这种状况,只能是药物治疗。
有的家长极其焦虑,自身就是孩子的一个压力应激源,他们自己意识不到。有的家长甚至会非常焦虑的催促医生,要求医生赶紧把孩子治好。这种情况下,只会让医生同样焦虑烦心,急于求成,把药量加大。这种方式会让一部分患者的痊愈速度加快,也会让另一部分患者难以耐受,陷入更重的阻滞状态,适得其反。
休学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事件,不轻易建议。如果思维、记忆、精力等只是下降了一部分,仍然具备读书能力,通过评估认知水平、情绪适应、行为模式,与当事人协商,可以一边治疗一边读书。只有在阻滞得非常重的时候,再考虑休学。另外,一部分学生的焦虑来自学校,在人际关系中受欺负,这种情况要解决后才适合返校。
焦虑和阻滞是抑郁障碍的众多症状中的两大常见现象,与患者的读书和工作能力紧密关联,但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标准。本文仅从服务患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完整的诊断和治疗,请读者们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