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作指津——“固本与求变”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魏征的话,提炼关键词“固根本”“浚泉源”,强调要打牢根基,注重根本、源头。可以把“本”“源”具体化,于个人、国家来讲,“本”“源”可以是务实、打基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等等。材料二引述桓宽在《盐铁论》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因时变”“随事制”,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固根本”和“因时变”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的,“本”是“变”的前提,“变”可以更好地固“本”。

  材料最后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文章置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思考我们青年“固本”“求变”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固本”“求变”。固本与变化都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兼顾的,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指向求发展。如今中国要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在意识形态上要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就是要因势而动,因时而变,双管齐下,方能行稳致远。那些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那些不断调整的切实有效的国际国内的民生政策,那些在科技上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者,那些传递爱和善意的平凡英雄,无不是固本与变化的最好注脚。

  ▲立意:

  1.固本立德,因时而变。

  2.修身须固本,处事应权变。

  3.不忘初心,创新破局。

  4.修身以固本,因事而求变。

  【佳作欣赏】

  1.筑基固本,顺时应变

  当波诡云谲,百年大变局之时,值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际,我们理当筑基固本,谋国家之长治久安,顺时应变,求民族之繁荣强盛。

  不论是个人的发展,企业的繁荣,还是一国的强盛,都离不开自身根基的坚固强大。个人之本是他的智慧才干和德行,企业之本在于他的资本、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和凝聚力,国家之本在于民生、经济、教育科技和国防。百层高楼,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支撑,随时都可能坍塌;参天巨木,如果根浅而羸弱,只会随风而折;一个人丧失了立于世的根本,注定庸碌一生;一个企业没有了根本,只能落得破产倒闭的命运;如果执政者忽视了治国之本,其国家必然走向衰亡。

  本固则花荣果茂,源深则水远流长。闻一多因其学养不足为人诟病,于是,他痛下工夫,断绝朋友,目不窥园,以至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以其学识丰富,著作等身,而赢得人们赞许。人生如是,治学如是,而国家治理更莫能例外。魏征丞相谏太宗十思疏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民造福,谋求民族复兴,以期国家之持续强盛繁荣,是治国理政的最大根本。

  通权达变,因时因事而变,唯其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个人立身处事而言,思想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在变化动荡的局势中,不寻找出路,主动突围,最终只能被无情淘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军事策略,使红军迅速发展壮大,原因在于它不断地因应敌情的变化而采取正确的战争手段打击敌人,保存了自己。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在军事上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主义,不知变通,死拼硬打,以致中央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战略转移中又一味地实行“逃跑主义”,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这就是“教条主义”,带给中国革命的惨痛教训。

  “因时因事而变”与“筑基固本”两者往往相得益彰。

  顺势求变,只为自身更加强大,根基更加稳固。“基强本固”才能经受风浪,适应变化。打仗必须因应敌情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攻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保存实力,才能努力壮大自己。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解放思想,不断地调整治国方略,适应内外的形势变化,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行科教强国战略,才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成就,共和国的根基愈加坚固,共和国的航船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

  “世易时移,因为之备”。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世界经济陷入困境,战争风险倍增,面对风险和挑战。唯有咬紧牙关强基固本,审视时局,占断先机,我们才能肩负历史使命,破旧局开生面,创造新的辉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手握“根本”,肩挑“求变”

  草木繁茂,在于本;智者生存,在于变。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正进入新时代;生逢其时,与之共长,我辈应手握“根本”,肩挑“求变”,助力时代的河海蓬勃奔流。

  重其根基者,稳扎稳打,初心如一,方可行稳致远。没有足履实地,哪来妙手偶得?没有笔耕不辍,哪来妙笔生花?君可见,王羲之务笔法之本,就池洗砚,池水尽墨,终成书法大家;君可见,叶嘉莹浚诗词之源,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终成一代名家;君可见,谷爱凌打训练之基,踏雪飞鸿,凌空绽放,终成奥运冠军。若是他们没有务本浚源,而是急功近利,如何能厚积薄发,铸就辉煌?所以,吾辈青年应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忘初心,务本求实,稳扎稳打。

  因时而变者,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能屹立潮头。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之愚人,而是将机遇留给勇于冲破发展藩篱,敢于拥抱未知变化的智者。古有秦孝公在君臣猜忌,上下失序的情况下勇于变法,招贤纳才,提倡法制,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近有邓小平在思想僵化,经济落后的形势下敢于改革,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今有共产党人在风起云涌,时移世易的局面下,因时调整政策,因事优化措施,谱写了新时代新征程华章。若我们像刻舟求剑的楚人不懂变通,如守株待兔的农人消极等待,注定自寻死路,为愚昧付出代价。可见,吾辈青年应把握时代脉搏,书写壮阔历史。

  因时而变并非是“为变而变”,失其本心,我们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可变者形,不可变者心”,观念、思维、方法可变,但初心不可变。揆诸当下,有“唯洋是从”、“以洋为尊者”,也有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者,这些人丢掉了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忽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注定没有前途。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新的时代形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可逐本溯源,与时俱进,在尘世纷扰中不失初心。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和国际秩序调整的风险挑战,唯握本者进,唯求变者胜,吾辈应拿出“固根本”的精神,“随事制”的态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3.是挑战,亦是机遇!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雾都孤儿》里的这句话广为人知。在狄更斯的笔下,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维多利亚时代矛盾重重,令人窒息。究竟是历史错了,还是狄更斯错了?在我看来,二者都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评价一个时代时,妄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一锤定音。殊不知,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繁华中潜藏危机,挑战中暗含机遇。就如同狄更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使环境破坏,工人失业,童工泛滥。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像一艘航行于大海的帆船,时不时有遭遇风暴和险滩的可能。

  那么,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是否人们就只能悲观失望,哀叹时不我与呢?并不是这样。聪明而有抱负的人会看到危局中的机遇,并勇敢地挺身而出,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如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分封制对天下诸侯失去约束力、礼崩乐坏的时候,儒、道、墨、法、兵各家纷纷站到历史舞台上,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开馆授徒,或游说诸侯,纷纷为当时的中国开出自己的“药方”。虽然他们有的人生前并不得志,但是,关注时代、积极求为的精神之下,他们的思想在时代的淬炼中越来越博大深沉,成为哺育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一如晚清。湘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在太平天国起义危及社稷时挺身而出,他们或运筹帷幄,或受命前往新疆和海外,为国土的完整和百姓的福祉竭尽智谋,成为晚清名臣、湖湘英杰。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曾经我国历史上有一段几乎一成不变的时代,下一代人按照上一代人的方式生活,那是一个“阿波罗时代”。但是,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时时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是“浮士德时代”。更何况,我们现在的时代科技昌达,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是时代发展必然相伴而生的现象。但我们要相信,挑战中暗含着机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我们要有破冰前行的勇气,相信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温暖力量,相信科技为时代的赋能,在精神上、意志上保持积极昂扬的姿态,在行为上、策略上采取稳健扎实的步骤,如此,我们将会赢得“后疫情时代”的胜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我们无惧挑战,勇立潮头,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我们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