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甘肃行,记者侧记|穿越嘉峪关,一部心潮澎湃的“活”历史
“台北古称‘艋镕’,台南旧称‘承天府’,金门岛也曾叫‘浯州’。”这些连台湾同胞恐怕都遗忘的地名,全都难不倒他。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明长城西端起点。在这里,有一位“网红”关长,麦色皮肤、三缕长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此处的游客都要争先恐后一睹他的“通关”大印。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在与记者交流中,关长无不透着西北汉子的豪迈与自信。他说,自己接待过数不清的台湾游客,久而久之,这些宝岛台湾的古地名早已烂熟于心,“不信,你们来考考我?”
“阁下‘通关’有何贵干?”在短视频平台上,关长变成嘉峪关关城的“名片”。他会与每位前来“通关”的游客交谈,用毛笔字认真记录,最后“砰”的一声,扣上大印。
虽然“红”了,但关长不改西北汉子的从容与淡定,他说没觉得自己是“网红”,也从没想过开直播赚钱,“我(对当“网红”)不心动,十几岁就来到嘉峪关,对这里有感情,我就守在这里,把这份工作干好。”
嘉峪关“网红”关长正在“关照”上书写通关“谜语”。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据关长自己介绍,他自学二十多种语言的简单交流句式,可以在外国游客来“通关”时,推广嘉峪关的文化与旅游。
7月21日,“丝路风采 如意甘肃”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沿河西走廊继续西进,来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叩关”。
台湾中国电视记者严珮瑜是采访团的幸运儿,她拿到了一印难求的“关照”(古时通关凭证)。“多多关照”一词正是从此起源并流传至今。“我终于可以出关游历古丝绸之路了!”珮瑜兴奋又开玩笑地说。
台湾中国电视记者严珮瑜的“关照”。(中国台湾网发 严珮瑜 摄)
在这座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上,从不乏世代扎根于此的“守关人”,曹文娟是“第三代”。她说,嘉峪关城关从建成至今600余年中,不同年代在此驻守或工作的人,都称之为“守关人”。
嘉峪关外晴空中突现一道彩虹。(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从未觉得‘守关人’的工作枯燥,我每天站在城关上都有心潮澎湃之感。”曹文娟说,自己会和所有“守关人”一样爱护这里。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在采访中,她也向记者畅想着,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年代,她也想做一回“关长”,为国戍边。
曾经的军事要塞,如今的文旅瑰宝。 (中国台湾网 李柏涛 摄)
文化自信流淌在两岸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长城”更是两岸华夏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曹文娟说,嘉峪关是明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欢迎台湾同胞到嘉峪关体会“活”的历史,感受属于我们共同的长城文化。(完)
文/李柏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