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招全日制!多所高校,官宣

  

  近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公告,从2024级开始,会计硕士培养方式由全日制调整为非全日制,考试科目不变,收费标准以上级部门最终核定为准。

  不久以前,东北林业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公告中明确,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调整为非全日制,全日制停止招生。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宣布专硕招生从全日制转变为非全日制,一股蓬勃的潮流在暗暗涌动。

  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个在希望与偏见中夹缝生长,急需社会认同的新兴事物,等到了正视的目光。

  新生的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始于2016年。这一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官方文件《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日制研究生基础上设立统招学历的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两者主要在学习时间安排、全脱产和非脱产上有所不同。

  

  图 |?非全日制研究生登上历史舞台

  在此之前,这种培养方式更多地被称为在职研究生,即在职人员通过参加难度较低的全国联考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毕业后只有硕士学位而没有硕士学历。

  从2017年开始,在职研究生成为历史,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取消。取而代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毕业后同样获得学历学位双证,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在大众或期待或迷茫的目光中,“非全”肩负着国家的厚望登场。2017年,教育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共下达了约136360个招生计划,占到硕士研究生总体计划数的22.17%。

  尚且懵懂的考生最先感知到风向的变化。2017年以来,伴随着研究生大扩招,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和高校录取人数均有显著提升。

  

  这种提升符合着国家的厚望,因为“非全”本质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而提前落下的一步棋。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未来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要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拥有丰富多元工作经验的“非全生”与专业硕士的应用型人才天然匹配,推着高校一步步站到了非全日制的风口。

  专业硕士非全日制化的大趋势渐趋明朗,只是改革总会伴随阵痛,拨开宏观的政策,这种痛楚终究打在了浮萍般的各人。

  被否定的人生

  “多了个‘非’字,人生也被否定了。”说出这句丧气话时,“非全”研究生李凌被早已签订三方协议的公司单方面解约,理由仅仅是“只招全日制”。

  许多人和李凌一样,被困在了非全日制的身份里。

  2020年,首届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顺利毕业,然而美好的未来只存在于想象,现实是他们处处碰壁的人生。

  找工作时,企业限制、拒绝非全研究生的求职,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有时非全研究生以本科生的学历找工作还更容易一些。

  

  图 |?被歧视的“非全”

  考公考编时,许多地方的招考公告明确要求“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尽管《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中并没有对非全日制学历进行限制。

  此前,山东德州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上,建议公务员遴选时条件放宽一点,学历设置成本科以上,不要设置全日制,就曾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图 |?公务员学历不限全日制引起热议

  然而202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遴选公务员8人,其中规定的资格条件之一仍是,“具有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

  抛开就业,许多资源配置也将“非全”排除在外。在校时,“非全”生没有资格申请奖助学金和宿舍;毕业后,“非全”生无法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和补贴,甚至不能落户。

  

  图 |?困扰“非全”的人才补贴问题

  2022年,某211非全研究生因不认可石家庄市高校毕业生补贴政策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的做法,对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提起了行政诉讼。在各方关注后,石家庄市重新审定了补贴政策,并将“国家统招的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纳入补贴范围。

  “非全”生不管在哪里,歧视的眼光总如影随形,连国务院督查组都曾明确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对待的现象的确存在,求职仍受限制。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祥认为,“‘非全’研究生就业难本质上是认同度低的问题”。

  在职研究生时期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不佳的刻板印象流传到了非全研究生,于是即便“非全”和全日制一样统招统考,严进严出,毕业论文同样送交盲审,有些“非全”甚至严格到需要脱产学习,但“短期内社会仍难对其产生认同感”。

  时间的力量

  大众总是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杨斌看来,这两者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度。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质是一种提供学位教育的终身学习,这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绝不应该仅定位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应该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20世纪美国的硕士教育被称为“毫不声张的成功”,就在于其对美国社会、产业需求的直接贡献,其中又以非全日制教育的贡献为主。

  “非全”是一座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水下积蓄着巨大的能量,只待人发掘。好在六年的发展时间,足够有心人认知。

  河南省和山东省在公告中明文要求,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唐山、沈阳、太原、青岛等地,将统招“非全”纳入人才引进或补贴政策;杭州市政府官网明确,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来杭参照全日制研究生落户……

  

  图 |?杭州市的人才引进落户

  在获得更多认可的同时,高校也要将非全日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调整视为常态,迅速、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需求。与此同时,“非全”的培养需要一种“真正激发并形成内在健康体系”的长效训练,而非短平快的“填鸭式教育”。

  这种培养将真正内化为“非全”生终身学习的内在力量,在长久的职业生涯中孕育出创新的种子,并最终成长为覆盖整个社会的森林。

  正如现在攻读MAP(应用心理硕士,多为非全日制)成为了大厂人的新潮流,无论是另寻副业还是与现有职业结合,“非全”都延长着他们的人生体验。

  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会有怎样的爆发,还有待时间的雕刻。不过就像专硕诞生之时,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会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