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助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好书
来源:老记说事 微信公众号(ID:laojiss2017)
| /
★
一本助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好书
华 奇
《刘国昌谈写作》(内部教学版)一书最近出版。笔者先睹为快,深感这是一本助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好书,特在此与大家分享一番。
一、一个热心钻研新闻业务的人
介绍新出版的书,得先说说作者。
作者刘国昌,不少人都很熟悉。他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在职时他一心一意办报,退休后热心于新闻业务培训,编杂志、搞公号、办讲座,忙个不停。
刘国昌身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是位正局级的“新闻官”,但一直坚持笔耕不辍。从1978年9月26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第一篇个人署名文章“要为人民办好事”后,一直坚持写作。1992年他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先后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世象评说》《京腔京韵》《报纸编辑学讲义》等著作问世。除自己写作外,他还主编了《龙吟——中华文化之光》《走进名人世界》《科教兴国纪行》等书籍。
刘国昌在写评论的同时还喜欢散文、随笔写作。2015年3月间他应《生命时报》邀请,开设了《感悟人生》的个人专栏,每周1期,持续了有1年之久。2009年12月14日他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的“阳台上的黄瓜秧”一文,被《中学语文在线》“原文阅读”刊登。
这次出版的《刘国昌谈写作》这本书,侧重于新闻业务的研究,全书30万字,内容分为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辑:谈做题技巧,第二辑:谈新闻写作,第三辑:谈评论写作,第四辑:谈写文章的小故事。
这四个辑的文章,可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看后颇让人有“解渴”之感。
二、解析诸多业务问题,给人以启发。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该书就新闻业务的诸多问题进行解析。
比如做标题,书中收录了28篇文章。这些文章从做题基础知识到特殊技巧;从怎样“拎点”做题到“做题三妙招”;从如何改变“白米饭”现象到标题的标点符号;从会议消息标题制作到做题的10个要领……几乎都有所涉及。特别是在这些文章中,还展示了不少经典的标题案例,使人大开眼界。
再如新闻写作,所论的话题更多一些:如何写好风貌性通讯?写故事为何因人而生动?写文章如何“宕开一笔”?为何“四没有”的稿子没人愿意看……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编务中经常遇到、努力解决的问题。刘国昌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在第四辑“谈写文章的小故事”中,刘国昌把平时积累的写文章小故事有选择地整理出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苏轼如何写开头”“欧阳修乐听意见改文章”“徐铸成的小通讯从何而来”“徐迟为何重写稿”……一看这题目就吊起了人们阅读的胃口。
刘国昌写的这些稿件都是缘于编采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来。他不回避这些问题,也没为这些问题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勇于回答这些问题,努力给大家一个比较准确完美的解答。
三、解析问题深入浅出,针对性颇强。
写评论一直被有些媒体人视为畏途,觉得“不好写”、“不敢写”。刘国昌面对这个问题有意识地写文章进行解析。
在第三辑“谈评论写作”中,他不是教科书式的坐而论道,而是从现实中“拎”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比如时下人们普遍感到有些文章“说教味浓”的毛病,刘国昌写下“如何让文章‘起波澜’?”的文章,他不仅无情抨击“说教味浓”的毛病,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设问句”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写道:设问句能引起人的注意,启动人的思考;设问句能使文章掀起波澜,把道理说透。别以为这一手法很简单,它对扭转平铺直叙、四平八稳、坐而论道等毛病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评论写作,该书收录了刘国昌写的18篇文章,从选题、开头到句式、结构,几乎评论写作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了。更为精彩的是,他还归纳总结出几个带有规律性、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写评论要一观二思三抓”“写时评尽量要体现‘四味’”“网评写作‘7字诀’”等等。
关于如何把评论写得更精彩?刘国昌自有一番见解。他说,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古往今来不仅涌现了很多的文章写家,还有不少的文论家,他们留下诸多论述,如“凤头猪肚豹尾”“立片言以居要”“衔华而佩实”“惟陈言之务去”等等,这些对写好评论大有益处。但仅有这些尚不够,还应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才更有效果。我国新闻史上那些精彩的时评文章,无一不是用辩证分析方法取胜的。这一点我们当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四、抢救一代报人经验,为后人留宝。
刘国昌1975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就到人民日报工作,先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他对人民日报的感情很深,觉得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人民日报老报人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出来流传后世。为此,他不辞辛苦跑图书馆查资料、约请老同志谈体会、自己动手写文章。
书中收录的“人民日报老记者留下哪些采写箴言?”“人民日报的年轻记者这样成长”“说说人民日报记者的‘三不’精神”“他们这样写评论”“编辑的‘主体策划意识’”等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介绍了报社老记者老编辑的宝贵经验,颇有保留价值。
在刘国昌看来,尽管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传统媒体的一些做法经验并没有过时。及时抢救这些经验势在必行,丝毫不能轻视和懈怠。他说,近年来一些老报人年事已高,这更表明了抢救工作的紧迫性。他呼吁,要下大气力把这方面工作抓紧抓实,在短时间里形成更多的成果。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