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整治医药腐败,可能只是一小步

  以下文章来源于刘润 ,作者刘润

  作 者:刘润

  来 源:刘润(ID:runliu-pub)

  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被 " 医药反腐 " 的消息刷屏了:

  7 月 21 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 1 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3 天后,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23 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将医疗行业反腐列为下半年医改重点任务。

  7 月 25 日,初次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在行贿罪规定中增加了新条款,提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将从重处罚。

  7 月 28 日,中纪委牵头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中央及地方众多纪委、监委高级别官员列席或视频参会。

  8 月 2 日,广东、浙江、海南、湖北多省陆续发布通知,要求集中整治全省医药领域腐败乱象。

  一时间,举报的举报,调查的调查,带走的带走。各种不知真假的消息甚嚣尘上,但随即股市做出了反应。

  7 月 31 日开盘之后,二级市场医药板块整体走低,多只医药股开盘下跌并持续跳水,赛伦生物一度跌超 16%,恒瑞医药几乎跌停。

  到了 8 月 7 日,医药股跌入低谷。创新药板块指数一开盘就面临断崖式下跌,当天跌去 3.57%,达到 1004.38 点,是去年 11 月份以来的最低值。绝大部分相关企业都受到了波及,出现了股价的不同程度下滑。

  按照医药从业者的说法,这简直就是史上最强医药反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也不是没有过医药反腐,怎么这一次闹得这么厉害?是冲着谁来的?是有靴子要落地了吗?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很难回答,因为站在医药行业,是很难看明白医药行业的。

  医药行业的巨变,可能只是更大变化中的一步,这个更大的变化叫做 " 人口结构 "。包括了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福利机构、医疗保障、养老基金、福利体系,等等。

  有点复杂,从哪里开始讲起呢?嗯,就从这个 " 人口结构 " 开始讲起吧。

  人类的生命大致分为三段,少年、成年、老年。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都是:成年人工作,养活老年和少年,这就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

  所以,从生产的角度看,这三段人口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就直接决定了中国的生产能力。这个相对数量关系,就是人口结构。

  那么,中国的人口结构怎么样呢?看图。

  这张图是 1950 年、2019 年和对 2050 年做出预测的中国人口结构图,其中的数据来自于联合国,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是央行的报告。

  你看,1950 年中国的人口结构是个金字塔。因为老年人的占比少,所以他们的 " 净消耗 " 可以由源源不断的、庞大的成年劳动人口的 " 净产出 " 来支撑。

  因此,在这个时候人口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威胁。但是高出生率导致了一个家庭要养好几个孩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增长。

  但到了 2019 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变成了长方形。

  随着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高,GDP 的增速持续下降,但是生育率也下降了,一个家庭不需要负担那么多的孩子了,再加上 60、70 年代出生的大量人口仍然处在工作阶段。而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仍然保持了 6% 左右的 GDP 增速。

  那么 2050 年呢?如果没有巨大的调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变成倒金字塔型。

  上面净消耗的老年人口,加上下面的净消耗的少年人口,可能会接近中间净产出的成年劳动人口。社会总消耗巨大,这将拖累经济增长。

  可是,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变化?因为婴儿潮。

  如果我们把连续若干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 2000 万叫做婴儿潮的话,1949 年后我国有过三次婴儿潮。

  第一次是 1949 年? 1957 年,连续 9 年;第二次是 1962-1975,连续 14 年;第三次是 1980 ? 1997 年,连续 18 年。

  而第二次,也就是 1962 ? 1975 年的这次婴儿潮,是出生人口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的年份出生人口甚至接近 3000 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差不多去年开始,连续 14 年的第二次婴儿潮正在变为退休潮,意味着中国要从 2000 年的轻度老龄化,走向真正的深度老龄化。

  那怎么办?调整。怎么调整?除了 " 增长治愈一切 " 之外,面对老龄化的问题有这么两种基本的逻辑:

  1. 降低养老成本。

  2. 增多分担养老成本的人。

  可是具体要怎么做呢?怎么增多分担养老成本的人?答案也许是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福利机构 ......

  怎么降低养老成本?答案也许是医疗保障、养老基金、福利体系 ......

  当你理解了这两个面对老龄化问题的基本逻辑,你就会理解各种已经发生的变化,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了。

  比如,教育的变化。该来的生育政策基本都已落地,有待商榷的生育政策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讨论。大家也都知道要生,但是为什么不生呢?

  因为,成本太高。孩子出生有个 " 三育成本 ":生育、养育、教育。三育成本是最好的避孕药,让很多年轻的父母们不敢生孩子。所以想让小夫妻们多生,就要推翻这三座大山。

  怎么推?

  生育的成本,主要体现在母亲的工作危机。工作单位不招、辞退、错失好的晋升机会。这些要通过劳动法,社会道德约束来解决。

  养育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奶粉、衣服、自己的小房间。养一头吞金兽比养 2 个自己要费钱。这些要通过养育补贴,甚至集采奶粉、衣服来解决。

  教育的成本,主要就体现在校外培训上了。不上不行,因为大家都在上。上吧又上不起,咬咬牙交钱又大大降低生活质量,最后还不确定是不是能培养成才。

  所以,为了出生率,教育的成本必须降下来。

  为什么幼升小、小升初,要就近入学?因为学区房的本质就是好的教育资源的货币化分配。2019 年,北京市出台 " 多校划片 " 政策,多个学校对应多个片区,就是为了降低房子和好学校的对应关系。

  为什么本来自主招生的私立小学现在要摇号入学?因为私立小学学费高,所以能雇到更好的老师,有钱的家长因此就可以用钱买到最好的老师服务。

  长此以往,好的老师都会流到私立学校去教最有钱的家庭的孩子。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有钱,就获得了更大的在竞争中胜出机会。

  为什么要整治教培行业?因为曾经的教培行业本质上已经变成了 " 用钱分配教育资源 " 的游戏道具。大量资本的疯狂介入,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更是大大提升了这个游戏道具的价格。

  所有的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钱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解绑,让前排站着观影的家长坐下,从而让教育的成本下降。

  再比如,医药的变化。

  培养一名医生的成本很高,就像段子里说的那样:其它专业的孩子早就开始赚钱了,你这个学医的败家子儿还在往里头搭钱。

  研发一款药物的成本也很高,人力、物力、脑力,样样都得花钱,还要算上研制失败的代价。

  但是,这些钱最终是由谁来承担的?医保范围之内的国家承担,医保范围之外的个人承担。

  所以,每一粒混进米饭的沙都是千斤重担。

  为什么要取消药品加成?因为在这之前,医院是被允许按批发价采购药品、按零售价销售给患者的。取消药品加成后(中药饮片除外),所有公立医院都将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将平均下降 12.7% 左右。

  为什么要推动 " 两票制 " 改革?因为药品从药厂到医院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说自己是有价值的,都要拿钱,药品流通的发票甚至能多达 7、8 张。

  " 两票制 " 就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从而减少层层加码、人人盘剥。

  为什么要启动集采、国采?因为要通过 " 大量 " 来换取 " 低价 "。

  就以河南为例,截止到现在,河南全省已经集采药品 714 种,平均价格降幅超过了 50%,集采医用耗材 142 种,平均价格降幅将近 80%。

  为什么要严厉整治医药腐败?因为人性最难猜测。私下交易,金钱贿赂,阴阳合同,讲课费用 ...... 只要愿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那怎么办?强监督、强力度、强制性。别碰,一碰就要严惩,别伸手,一伸手就要抓。

  这也就是你看到的,史上最强医药反腐。

  它不是一次突发奇想,而是一个慢到你可能看不见的大战略中的一次冲锋。站在医药行业,你看到的是咬牙切齿,是大快人心。

  但跳出医药行业,你看到的可能就不是一次行动、一条政策了。你看到的,是 " 人口结构 " 的问题。

  医药是一个市场,是市场,就有市场的规律。

  但医药,以及它背后的人口结构又是国家大计。国家大计,就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意志。

  医药反腐只是手段,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甚至改善人口结构本身,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个目的下,已经、正在、还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

  不针对你,不针对我,不针对任何一个个体。针对的是我们脚下共同的土地,和我们眼前共同的未来。

  国家重点整治医药腐败,可能只是一小步 ......

  好文推荐:

  排版? | 武小周

  编辑? | 正风 ???主编? |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