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还有未来吗?考研难上加难,就业差工资低,怎么办!

  最懂文科困境的,还是文科生。

  在流行一时的《沉淀文学》里,写满了文科生的失意人生:前半截“人中龙凤”,后半截“未来可欺”。

  第一章:沉淀;第二章:清北梦碎;如果说第三到五章还在追寻学术或者职业理想的道路上驰骋,那么进行到第十章以后,辛酸尽显:

  从“狗都不保本校”到“那门专业课,毁了我的保研梦”;

  从“不考个部委/省厅还能叫文科生吗?”到“县城见”;

  从“临时工狗都不干”到“降薪想辞职但没勇气”......

  仔细一看这略带幽默的自嘲,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妥协”。

  四年前,家长那句“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显然是句谎言。

  中文、社科、新传、哲学、小语种、金融......

  总有一款200字的沉淀文学能击中文科生的痛处,叹息之后,唯余八字:“四年沉淀,终身怀念”。

  文科生考研有多难?

  文科生,考研有多难?近日,随着各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陆续发布,考研人的神经也日益进入战斗状态。

  毕竟,谁都知道,现在“一战成硕”有多难。那些人文学科主干学科专业的考生——考研难,而想在这些学科专业考上研,难上加难。

  迎面一击——缩招!!!

  纯文科生成硕难,首先便表现在文史哲学科专业研招人数少上。

  这几年,研究生扩招是大趋势,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在2022年,研究生招生数就比上年增加了6.60万人,增长5.61%。

  但是!!!

  研究生总体扩招,和纯文科生没什么关系......

  图源:软科

  从扩招比来看,无论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强校、综合院校还是理工院校,研究生整体扩招的幅度都很明显,然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文学科专业;

  五年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扩招26.3%,而作为优势学科专业的人文学科专业扩招仅4.5%;

  武汉大学整体小扩4.5%,可人文学科专业招生数大退13.7%;

  南开大学整体缩招,不过,其整体缩招0.5%,而人文学科专业缩招24.8%……

  僧多肉少!跨考生挤爆

  整体考研大热,人文学科专业自然也不能幸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发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数据(不含推免生),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全系专业还是872进57,报录比6.5%。仅仅过了两年,这一数据便在2023年攀升至905进55,报录比6.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21年只有3个人报考,在录取人数只增长了1的情况下,2023年有30人报考,报考人数增长900%!

  几次大规模研究生扩招多为理工、医学类,一些文科类专业扩招聊胜于无。除此之外,在这条本竞争之路上,除了本专业的学生,还挤满了跨考生。

  图源:谷雨数据

  可以看出最受跨考欢迎的专业前十名里面8个都是非常偏向文科的!新传、中文、教育、心理、历史、法学、马克思、英语,也是考研界一直以来的卷王专业。

  打乱计划——试题突变!

  以专业课自命题为主的文学学科专业考研为例,近年来,文学学科专业考研招收院校普遍将考研范围由小综合变为大综合。

  原本,如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学生,专业课便只需专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志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便大多只需将“中国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吃透,考纲也写得很明确。

  而现在,在许多院校的文学学科下,无论什么专业方向,学生均考涉及所有方向的大综合试卷。

  如此一来,如果按照每个小方向备考需1~2部专业书来计算,考生总共起码也要准备一二十部书,叠页码“成千上万”不在话下——而这还只是专业课的备考准备。

  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成绩,一群人努力可以提高国家线。

  大多数文科生所选文学学科的国家线连续领跑十年招生人数少、报录比惨烈、备考难度高……种种原因,都使得人文学科专业的考研人越考越难。

  六年前分数线排名同年各学科专业第一的文学类专业,六年后还是冠军;

  哲学类专业,六年暴涨43分;

  分本就不低的历史学类专业,上涨同样稳健。

  与国家线一起上涨的还有复试线!复试线400+的专业已经层出不穷,而这些高分复试线专业大多分布在文学和经济等文科类专业。

  文科生的就业一贫如洗

  关于文科生就业的消息,往往与“世俗的成功”背道而驰。

  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月薪5000元;

  985哲学硕士38岁失业,被迫送外卖;

  211女生毕业5年,存款仅5000;

  中传硕士,做了火锅店保洁;

  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

  “名校+文科=早晚失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公式,框定了文科生的一生。

  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2年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而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不到理科生的一半。

  图源: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而在2022年应届本科生中,人文社科类却占51.5%、理工科仅有39.9%。

  根据麦可思研究,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前十个本科专业里,没有一个是文科!!!

  图源: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文科类本身选择就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多,文科类就是几个方向:公务员、师范和财会。”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但考公之难,难于上青天。

  2022年公务员省考招录笔试举行,20余省份约445万人争夺12万余岗位,竞争比约为36:1,而2023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70:1。

  除了法学和财会,似乎没有哪个文科专业可以在赚钱这件事上跑赢理科。

  真相更加残酷,就连人人看好的法学,失业量、就业率也连续五年亮起红灯。

  图源:网易数读

  人人不禁感叹:文科生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高校大力发展“新文科”

  01南开大学

  根据学校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建设需求差异,以“四新”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引领传统文科专业的转型提升,对已有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改造,规划构建全新文科专业。

  学校共立项新文科专业建设教改项目15项,构建了科技人文、数字史学、数字经贸、智慧旅游等“新文科”专业。02山东大学

  实施了文科专业建设工程,调整文科专业布局,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拓金融科技、科技考古、社会信息学、计算法学等新兴领域,探索推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同时,学校加大培育建设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力度,发布《山东大学新文科项目建设指南》,申报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积极探索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03 福建省

  福建省将福建师范大学和闽南师范大学纳入新文科建设试点院校,强化经费保障,每年给予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

  优化升级传统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如福建师范大学开展“新文科+教师教育”融合发展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历史学+地理科学”高素质复合型硕士研究生;闽南师范大学开展“新文科+区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汉语+闽南语+英语”三语多能复合人才。

  为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文科发展,包括众多985名校在内的多所高校开始启动振兴文科计划,对本校人文学院的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

  如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对部分文科学院进行调整,帮助其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逐渐建立起学科特色,形成更为清晰的定位。

  “为什么选文科?”

  “因为热爱”

  在众多的现实原因之外,还有一项看上去“虚无缥缈”,但又确实真实存在的原因,在后面支撑着文史哲学生们跋山涉水、不断拼搏,那便是“热爱”。

  在社交软件“小红书”上,“杨宁”二字是流量密码。他是一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大学老师,其关于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议论,被网友反复引用、点赞,引起了很多文科生的共鸣:

  图源:小红书

  因为热爱,所以想继续研究、继续探索其中奥妙,学深学透——这是很多越考越难、越难越考的纯文科生们考研的纯粹想法。

  文科,文科生,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