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火爆的背后 不要让教育仅仅成为生意

  今年暑假,研学游呈现出和酷暑一样“火辣辣”的热情。然而爆火的背后,很多问题开始显现。比如在上海“天文馆一票难求报高价研学团轻松进?”、“家长称孩子在夏令营阳了病了难维权”等话题纷纷出现,媒体不断关注、曝光暑期研学游价格、监管问题。有媒体针对研学乱象做,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对象认为研学游价格虚高,存在天价收费、霸王条款等问题。而研学产品货不对板、流于表面、配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也是研学游的突出问题。(第一财经)

  在上海,有很多机构、文旅场所基于自身文化底蕴,向孩子开放“寓教于游”的教学新形态活动。家长们为研学营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期待:孩子们可以利用暑假在航天院所了解天文知识构筑梦,在文博场馆、民俗中心传承非遗文化,在名校由学霸陪同、教授指导,树立名校梦想……基于此,上文馆、上海博物馆等不少热门场馆、图书馆都被打包进了研学营。场馆在暑假期间一票难求,也让不少家长只能选择高价报团参观。有媒体称,黄牛通过各种平台的研学营,一张上文馆的30元的门票,不仅加价十几倍销售,而且客源稳定。而部分文博场馆的研学营的价格达到每天千元的价格,也令不少家长直呼“看不懂”“买不起”。

  事实上,研学是一门国家课程体系,2016年,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这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已成为刚需市场。研究机构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到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未来的三年内,市场规模将有千亿增加。

  但研学游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火爆起来,却暴露出我国研学旅游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研学游课程重复、老师缺乏,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获得感较难有保障。另外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低、定价模糊、项目层层外包、鱼龙混杂。目前研学游提供方主要有博物馆、学校、第三方机构及其彼此间的组合。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和体系,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亟待形成完整的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研学项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主体亟待进一步明确。

  有自媒体博主表示,国际上很多国家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场馆管理手段值得借鉴,“带孩子去过很多博物馆、科技馆,不但购票预约顺畅无阻,更重点的是里面大多数有免费的人工讲解”。美国犹他州立博物馆,即使只有唯一的小朋友,工作人员也会询问要不要给孩子讲解,“只要有小孩,讲解就是一种义务,这才叫科普,这才是科技场馆存在的意义”。请让教育还原教育本质,让公共文化资源可以公平获取,而不要被利益所裹挟,成为一门生意。

  此外对于家长而言,完全把学习的责任寄托在第三方身上并不现实。面对良莠不齐的研学市场,必须要擦亮眼睛,多方比较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研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