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武汉,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说:“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与湿地相融、以湿地扬名,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武汉,为何变得越来越生态宜居?

  近几年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断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绿化品质、增加百姓绿色福祉,让武汉生态底色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靓丽,为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武汉贡献了一份绿色力量。

  2022年,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眼下,正全力冲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规划

  口袋公园选址要用“两张图”

  前不久,江岸区拾叶口袋公园建成开放。

  这座位于后湖大道北侧,由“边角余料”地块改建的带状公园,颜值、品质俱佳,引来多位市民在“城市留言板”点赞。

  江岸区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园面积4100多平方米,种有数十种花草树木,融入儿童游乐、赏景休憩、知识科普等多种功能,服务辐射周边多个小区。

  “口袋公园面积不大,但选址十分‘讲究’。”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有了合适的地块,还要考虑区域内公园布局密度和服务半径。那些公园服务半径尚未覆盖到的“盲区”,选址时会优先考虑。

  为了准确判断候选地块是否位于“盲区”,工作人员会在电脑上用两张电子地图进行叠加,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现场调查等资料综合研判。

  这两张电子地图是“武汉市公园绿地现状分布图”“武汉市居住用地现状分布图”。通过两张图叠加分析,可以找出“盲区”并予以标记。

  武汉5年前启动口袋公园建设,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500余座。随着全市各类公园越建越多,新建公园选址也越来越费思量。

  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园评估报告》显示,武汉公园分布均好度排名全国城市前列。

  市园林和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忠明称,前些年,武汉园林绿化建设重在增加绿量,发现合适的空地,马上“见缝插绿”。如今在增加绿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重在“规划建绿”,就是哪儿需要建绿,又有条件建设,就列入规划,有计划地、科学地建设,将美丽武汉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几年,市园林和林业局根据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先后编制了“武汉市生态空间和绿地系统规划”“湿地花城建设规划”“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林业资源保护和发展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不断优化绿色空间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

  远眺蛇山风光。李子云 摄

  生态建设

  武汉公园串“珠”成“链”,织“链”成“网”

  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口袋公园,正在悄然改变市民生活,书写武汉公园建设新的序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已达860座,正朝“千园之城”目标稳步迈进。

  与此同时,市园林和林业局正着手构建由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

  这意味着,武汉的公园有望串“珠”成“链”,织“链”成“网”,变成一个完整的公园体系。未来,市民逛公园将有更多选择,到达也会更加方便。

  这些公园靠什么串成“链”、织成“网”?靠环线、射线和道路组成的交通系统,以及绿道慢行网络系统。

  中国城建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认为,越建越长、越织越密的武汉绿道网络,正在发挥绿色空间联络功能。它不仅能将城市的绿色空间点线面融成一体,还能整体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比如,世界闻名的东湖绿道,将沿途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串联,满足多种人群的不同需求,大大提升了生态功能。

  据了解,近几年,市园林和林业局树立“一盘棋”思维,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点线面”一体化推进实施全市生态骨架、绿道体系、花景大道、湿地花城、生态修复、村增万树、森林绿网等八大工程,筑牢“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绿色生态基底,为百姓造福。

  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40.05%、绿化覆盖率43.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9平方米,三大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分别为≥40%、≥43%、≥14.8平方米/人)。

  生态管护

  为青山绿水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8月初,洪山区园林局在天兴洲安装了4组监控探头。

  该局林业防护中心科长秦露介绍,这些探头与武汉智慧湿地系统相连。坐在屏幕前,这些区域人类、鸟类的活动一目了然。

  天兴洲已被列为武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从2014年起,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连续9年飞来越冬。最多时,种群数量达59只。

  为了保护、管理好湿地,去年举行《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建成投用。

  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已覆盖全市16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4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湿地自然保护地智慧监测,实现了全覆盖。

  2018年以来,武汉还构建了森林防火“空、地、人”立体监测预警网络。天上有遥感卫星、林间有监控探头、地面有配备巡护终端设备的护林员,实现了全天候保护森林,呵护青山。

  目前,湿地和森林监测、林长制管理、园林建设、绿化养护等多种功能,均已融入全市园林和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生态惠民

  313个绿色驿站“零距离”服务居民

  水木清华社区绿色驿站站长魏兰英(右)与老伴李春芳在打理站内花草。赵端 摄

  8日清晨,沌口水木清华社区绿色驿站站长魏兰英与老伴李春芳,正在驿站内忙碌。

  浇水、施肥、剪枝……夫妻俩干得专注而认真。不时有过往居民停下脚步,欣赏花草,与他们攀谈。

  这座近年建成的绿色驿站,已种植各种花草120余种,带动了社区上百位居民养花。

  武汉5年前启动社区绿色驿站惠民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绿色驿站313个。

  去年以来,市园林和林业系统加快推进绿色驿站进社区,在居民家门口搭建植绿、识绿、养绿、赏绿、换绿、医绿、购绿的公共服务平台,“零距离”服务居民,引领绿色生活方式。

  郝丽娟在“魔术林”观鸟。李子云 摄

  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笔者探访了武汉主城区两处“生态园林秘境”,了解到这些“秘境”背后“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汉口江滩有片树林,据说会变“魔术”,被武汉鸟友昵称为“魔术林”。7日,笔者随武汉市观鸟协会的鸟友郝丽娟,前往探秘。

  这片林子位于汉口江滩三期,面积约21公顷。钻进林子,只见灌木、杂草丛生,野藤顺着树干爬到树顶,倒树断枝保持着原貌。人在其中,恍如置身原始森林。

  沿着林间小道前行,郝丽娟一边观察,一边如数家珍地“科普”鸟类。

  “那是乌鸫,正在地上找蚯蚓吃,它们不怎么怕人;那两只是黑脸噪鹛,正在追逐求偶。”

  一只头戴“羽冠”的戴胜鸟飞来,停在前面的树枝上。一群喜鹊马上飞过去,围着它叽叽喳喳地叫起来。

  “喜鹊是在驱赶戴胜,不让它待在这儿。”郝丽娟说,喜鹊很厉害,连老鹰都敢驱赶。

  2016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将这片树林列为鸟类重点监测区域。从那时起,郝丽娟跟鸟友常年在此观鸟。

  因为林子大、鸟类多,还能看到不少武汉不常见的鸟类,“魔术林”的名号不胫而走。

  汉口江滩管理机构采纳各方建议,保持了这片树林的原生态。

  郝丽娟在“魔术林”发现的中华仙鹟。彭憬 摄

  2020年以来,桂文军、郝丽娟、高亮三位鸟友,先后在这片林子里发现了赭红尾鸲、白喉林鹟、仙八色鸫、中华仙鹟、黑枕王鹟等5个鸟类新物种,频频刷新武汉鸟类纪录。

  郝丽娟回忆,2021年5月20日发现白喉林鹟时,它显得很疲倦,看见她拍照也不躲闪,可能是迁徙途中飞了很远,太累了。

  第二年的同一天,她在“魔术林”又看到了白喉林鹟,这让她又惊又喜。她坚信,这就是去年见到的那一只。

  “鸟儿是有记忆的,它们会选择一条熟悉的路线迁徙,会在觉得安全、舒适的地方停留,寻找食水,补充体力。”她说,“魔术林”的原生态环境,正是它们理想的栖身之所。

  截至目前,鸟友在汉口江滩共观察记录到鸟类191种。这些鸟类在“魔术林”几乎都能看到。

  除了鸟类,郝丽娟还在“魔术林”发现过一只野兔,并跟踪拍摄了4年。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说,在武汉闹市区,能为鸟儿保留这样一片原生态森林,非常难得。这充分体现了武汉人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希望能保护好这片树林,使它成为武汉的一张生态名片。

  蛇山野花或有妙用

  王臻(左二)与园林工人巡护蛇山北坡。李子云 摄

  蛇山如同一字长蛇阵,从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一直延伸到大东门,全长近1.8公里。

  蛇山南坡曾经建筑密布,将山体遮挡得严严实实。十几年前,武汉拆迁建筑,恢复植被。如今,蛇山南坡花木繁茂,郁郁葱葱,成为市民游憩锻炼的乐园。

  而北坡则是另一番景象。

  7日,笔者随黄鹤楼公园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臻,踏访蛇山北坡。

  沿着山脊一条小路,可以下到北坡。这是一条京广线排险便道,兼作绿化巡护通道。

  沿小道西行,只见陡峭的山坡上长着八角枫、刺槐、栎树、丝棉木等多种高大乔木,遮天蔽日。树下生长着各种灌木和野草。

  一棵碗口粗的荆条树立于山坡上,枝头结满小果。王臻说,荆条是本土灌木,能长到这么大,很不容易,树龄应该有四五十年了。

  路旁开着一丛白色小花,王臻停下观察一番,说:“这是圆锥铁钱莲,花很漂亮。”

  据了解,北坡整片树林保持着原生态,为保护好这片林子,该园职工形成了共识,在保障游客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近几年,黄鹤楼公园联合相关单位,对蛇山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得知,蛇山上共有植物383种,其中野花有60余种。

  目前,该园已筛选出贯众、活血丹、海金沙等12种野花。它们耐阴、多年生、繁殖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王臻说,他们打算采集其种子进行繁殖试验,希望将来能扩大繁殖,应用到武汉公园的树林中,丰富林下植物景观。

  【园林篇】

  多项举措助推生态园林高质量发展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全会精神,采取多项举措,全力推动生态园林高质量发展。

  做好“湿地+”文章

  2022年11月,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为充分发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效应,我市将做好“湿地+”文章,以湿地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市园林和林业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区政府,探索推动湿地与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特色农业等领域的融合。

  未来5年,将建国家储备林基地

  未来5年,我市将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战略安全和森林生态安全。拟于今年底以前启动实施。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域,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造培育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目前,我市适合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区域在45万亩以上,涉及7个城区。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让武汉园林更“智慧”

  未来几年,将聚焦科技创新,完善园林和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让武汉园林更“智慧”。

  包括利用智慧林长制平台,实现森林资源智能管理;利用智慧湿地平台,全面实现湿地生境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

  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管理将装上“智慧大脑”,城市绿化“智理”将更高效、精细。

  (策划/市园林和林业局 撰文/明眺生 孙姝)

  【编辑:戴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