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我们有力量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部署。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广州日报始终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步伐,不断提升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出了一系列显党性、贴民心、广传播、有力量的全媒体宣传报道。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融媒巨舰阔海远航的征程中,广州日报全媒体采编团队同心同向,乘风破浪,矢志讲好广州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前行中凝聚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倾听参与了众多出彩报道的编辑记者们的融媒故事,感受广报人牢记职责使命、坚守新闻理想的奋进力量。

  牢记使命 党媒姓党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广州日报全媒体时政部记者吴城华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广州日报驻市委记者,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等使命任务,始终聚焦国家和省赋予广州的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沙开发开放、广州实验室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始终紧扣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等中心工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十年来,我和同事们始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奏响时代强音,深度参与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等重大会议,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以及重大活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宣传报道,努力推出系列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要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势必要走进基层、融入群众,在基层一线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十年来,我坚持到广州的工厂车间、项目工地、乡村田野寻找新闻素材,特别是疫情期间深入社区、医院、隔离酒店等防控一线,聚焦企业、群众等关切的焦点、热点和痛点,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用手中的笔尖和镜头,让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地行思录”大型全媒体报道

  努力画好现代化这幅中国“画”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王晨阳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一句句嘱托和重要指示都激起了自己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昂扬斗志。“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这也是身边的小伙伴和自己这些年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广州日报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策划推出贯穿2023年全年的“现代化 中国‘画’”大型全媒体报道和传播活动。志在“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高质量发展一线实践、以画笔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雄心”。

  “现代化 中国‘画’”大型全媒体报道之“珠江盛景图”

  为了“画”好这幅“中国画”,自己和部门小伙伴们不停地“破圈”“出圈”,一次次去尝试新的挑战。为了增强吸引力,我们积极尝试和广州画院画家们携手“泼墨”完成一幅幅气势恢宏、磅礴灵动的主题画作;主动联手互联网企业组织起全民“AI”作画,激起大家创造欲望。为了增强感染力,我们主打“小编出道”,到田间地头、到大山深处、到海港码头,到一线挖掘真新鲜的线索,不仅策划、统筹、采访,甚至还尝试出镜演出。

  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6幅中国“画”的组团报道。每推出一个主题报道,大家都如同经历了一场大考。但看到每一次报道都能在朋友圈刷屏、每一幅画都能被读者点赞、每一个视频都能引起身边人快乐的笑声,就会觉得我们离“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又近了一步。

  见证大国巨变 感受珠江奔流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麦蔼文

  2022年,对于党媒人来说是充实且难忘的。这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广州日报党的二十大报道以“听总书记的话”为主题串联全年报道,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主线脉络谋篇布局展开全国蹲点、一线走读,推出《总书记送我新年能量包》《总书记带我建设大湾区》《总书记领我建功新时代》三部曲以及《笑脸里的中国》等八大系列,立意精准、层次分明的系列报道结合了创新的融媒形式,既有全国视野又有湾区实践,既有大国担当又有百姓情怀,既有丰富内涵又有创意表达。

  作为一名年轻策划编辑,我有幸参与到《总书记领我建功新时代·珠江奔流》行进式报道中去,联同多路记者围绕自然生态、产业科创、人文生活、历史人文四维度开展珠江全航道探访。

  在探访时,我们跟随“的哥”探访沿江交通之变,乘渔船奔赴珠江口见证渔获丰收,穿梭于山间田野探访珠江“归客”,走进旧厂房领略更新升级活力,从群众的淳朴话语中挖掘出鲜活故事,从深入一线的实地考察中总结出经验做法;邀请城市建设者、生态学家等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访,只为给报道增添专业的观察视角。围绕“母亲河发展故事”这一小切口,报道字里行间尽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听总书记的话》系列报道在人物故事、发展成就案例报道上下足功夫,还通过手绘长卷、动画等“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的年轻化创意融媒手段,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亲切嘱托、暖心话语“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总书记带我建设大湾区”特别报道

  用心用情,一定会写出好故事

  广州日报全媒体深度部记者冯秋瑜

  2021年3月,我接到采访“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的任务,分别赴临沂和大庆,采写了“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总书记走过的红色史迹”系列的《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在这里体现》和《这里为共和国成长持续加油》两篇稿件。从采访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党史类的报道,完全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就看记者怎样挖掘。

  “邮票中的党史”系列报道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我去往“沂蒙母亲”王换于老人的故乡——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蹲点,走访“沂蒙母亲”的后人于爱梅,近距离探寻沂蒙精神的内核。在交谈中,回顾当年的感人事迹,我们两个人都哭了,这也又拉近了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使得报道体现出了精神力量的传承。

  我去往大庆采访的时候是2020年12月中旬,当时,大庆的气温已有零下20℃,移动的钻井队位于荒原之上,寒风一下就能把人吹透。这次的采访中,我很难得地找到了当年和王进喜一同工作过、《铁人传》的作者,时年82岁的孙宝范老人,以及1205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和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油田老职工的后代等采访对象,通过深入交流,写出了报道。

  在其后的《邮票中的党史》系列报道中,我亲赴首套“七一”邮票诞生地、陈望道纪念馆、中共七大会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地面对面采访了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中国东北邮史研究会副会长周恒涛,抗美援朝战地记者、92岁的张崇岫老人等资深专家、当事人,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报道。

  这一系列的采访使我深受教育,有“洗礼”之感,也进一步操练了我的采写功力。我深深感受到,要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必须深入一线,找到“最接近现场”的“那个人”,用心用情,就一定会写出好故事。

  我在小岗村看到

  改革促振兴、村民奔小康

  广州日报上海站记者李晓璐

  作为党媒党报的一名媒体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的思想准则;聚焦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全方位宣传报道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是推动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沿着总书记的“扶贫足迹”,用步丈量、用心聆听,专访了当年签下契约进行“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严金昌,随着花鼓戏的旋律回溯了40多年间小岗村的发展史,现场感受往日贫穷破旧的小岗村如今的焕然一新——刻着“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耸立在入口处;徽派式样的商铺、饭店、住宅沿街铺开,白墙黛瓦,整齐干净;宽敞的主干道“友谊大道”一路向前,是“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小岗村特色景点。来往的游客们穿梭于景点中,或倾听讲解员述说当年的故事,或欣赏当地非遗传承人演唱凤阳花鼓戏……映入眼帘的种种都在证明着一件事——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采访期间我从小岗村获悉,2019年小岗村就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7.8%;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0元,同比增长21.8%,小岗村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再到全面奔向小康社会,是坚持党全面领导的结果,也是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更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结果。

  我热衷于用笔墨述说每一段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发展标识,让我深刻感受到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重要性。作为媒体人,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深入采访,用笔和镜头代替眼睛,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下诸多时代变迁中的一隅,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沿着总书记的扶贫足迹”特别报道

  读懂广州 热爱广州

  继续挖深挖透中国故事的广州版本

  广州日报读懂广州工作室冯镜明

  2022年元旦刚过,《广州日报》重磅推出全新的栏目——《读懂广州·粤韵周刊》,并以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的粤剧开篇,挖掘岭南文化起承转合的故事,以及蕴藏其中的精神价值。这正是《粤韵周刊》的初衷,即以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致力于深挖和还原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壮阔历程,探寻贯穿其中且仍熠熠生辉的精神标识,不断激发新的创造活力。

  “粤韵周刊”版面

  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探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古为今用?毫无疑问,《粤韵周刊》是一次“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和创新。围绕城脉、文脉、商脉的探源,立足于广州,又不局限于广州,一篇篇稿件,珠玉纷呈,既涉及重要历史题材,又落笔于普通百姓生活;既反映千年商都之变,又关顾历史文化街区之兴;既梳理城市脉络变迁,又描摹独特岭南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当然,这也是一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历程,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从策划选题,到采写刊登等每一个环节的呕心沥血。但读者对《粤韵周刊》的点赞,鼓励我们一路前行。

  截至目前,广州日报《粤韵周刊》已刊出了80期,央地媒体平台、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港澳主流媒体全文转载,不少读者也留言,急切希望看到更多有情感共鸣的精神大餐。这也激励我们继续挖深挖透中国故事的广州版本,塑造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城市文明,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穷魅力。

  好评论都是打磨出来的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评论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更是方向所指、路径所依。

  近年,“广言”评论品牌自创立以来,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在“服务大局”上不缺位、“明辨是非”上不失语、“引领导向”上不松劲,致力于用作品说话、以道理服人,将思想力转化为影响力。

  关键时刻看担当、见行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广言”适时推出《盛世修文 斯文在兹》《领略兰台文瀚 领悟文明特性》等系列评论,精心构思、精雕细镂,精益求精,受到广泛好评。6月19日以来,“广言”紧扣市委中心工作,创作了《三个维度看广州》《唯有实干,方能干实》《你我的样子,就是广州的样子》等20篇评论作品,视野宏阔、大气磅礴、文风清新,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屡屡“刷屏”,受到外地甚至港澳专家点赞。

  “广言”专栏

  新阶段有新收获。作为“广言”战队一员,一路走来,有所悟、有所得。尤其是最近几个系列评论,有集团领导“带队”,我们每次都有新感悟、新收获。其一,勤学习,善转化。从《习近平著作选读》中学习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文风,从“浙江宣传”等新媒体中领略网络评论风采,并将所悟所得融于笔端。其二,谈问题,不回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共性问题单刀直入,杜绝面对问题避而不谈,拒绝老生常谈。如《唯有实干,方能干实》一文,对形式主义鞭挞直戳痛穴、入木三分,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共鸣。其三,虚与实,相谐和。评论最忌端着说话,口若悬河又言之无物,唯有“理”“例”交融,方能让人心服口服。《三个维度看广州》结合龙舟谈广州,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其四,不畏难,多打磨。但凡读起来一气呵成的政论文章,写作过程都不可能是一挥而就,而往往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是“凤凰浴火”。系列评论写作历练让我领悟到,好评论都是打磨出来的。

  群众产生共鸣,我们才更有力量前行

  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张晓雯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十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行走在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前沿。

  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立体化传播,从一张报到“1+N”融媒体矩阵(“报+网+端+微+号+数据院+智库”)……广州日报人的信念始终不改,探索的脚步亦从未停下。

  新花城“广州共享课堂”海报

  回望2019年,又一次“新”的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2019年10月22日,广州市区融媒体云平台客户端“新花城”正式上线,开启了“不走寻常路”的新实践。有别于新闻类客户端,新花城在不断推出融媒传播精品的同时,更加看重“服务”,更加关注“社区”。

  权威发布、引导舆论。权威信息全城首发,单条阅读最高121万;独家首发《南山战疫日志》火爆全网;答题挑战增加掌上“大学习”阵地活跃度;全民AI作画凝聚“大湾区仔女”对广州的深爱与期盼……以互联网思维不断推出的融媒传播精品,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服务民生、直达社区。在新花城,搭建起共享课堂、心愿值班室等平台,广泛服务群众需求;在这里,还可以求助名医答疑解惑,线上咨询名校名师报考不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触手可及……贴近贴近再贴近,只有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我们才更有力量前行。

  “不日新者必日退。”十年间,媒体转型发展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改革创新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劲头、坚持不懈的努力,踏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新征程,用行动来践行对这项事业的热爱。

  心之所向,未来可期。让我们继续奔跑,继续追梦。

  一组南山战疫志,一部全民抗疫史

  广州日报报纸编辑部编辑曹腾

  2020年1月18日,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钟南山院士夜驰武汉,开始了他长达数月的战疫之路。2020年3月30日起,广州日报在报纸和各新媒体端口独家推出了连载《南山战疫日志》。

  “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

  我们经历,我们见证,我们记录。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十多万字、难以计数的图片和视频……《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用包含大量独家素材的43篇日志,记录了这一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钟南山院士及 “南山战队”披荆斩棘、直面死亡的战疫经历。《南山战疫日志》详细还原了钟南山院士从2020年1月18日抵达武汉到4月8日武汉解封这81天里的辗转奔袭和呕心沥血,立体地展现了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站在全党、全体人民的立场上,而非常时期的疫情报道,更应作如是观。这组报道坚持党性原则,传播权威信息,报道不仅是一部钟南山和“南山战队”的战疫史,更是一部关键时期的中国战疫史的一个缩影。这组报道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报道兼具科学性和故事性,是个人战疫纪实,也是全民抗疫科普。发出权威声音,正向引导受众,这也是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存在的价值。

  作为全国唯一一组如此大规模记录钟南山战疫历程的报道,《南山战疫日志》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引发海量转载。该组系列报道最终获得2020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我拍下了暴雨中的生命之“舟”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觉部记者邱伟荣

  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雨成灾,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党报,广州日报立即成立采访小组前往郑州,我是采访小组的一员。

  在当时水浸严重的中牟县,被水围困的群众在救援人员和铲车司机的帮助下,有序往外撤离。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救援场景,采访小组迅速拿出器材拍摄采访,将救援现场的报道第一时间发回报社。我们在河南卫辉采访时,天气炎热,我泡在水中拍摄乘坐皮筏艇外撤的群众。运油车司机看到后,让记者爬到车顶上拍摄,还递给记者一个苹果。饥渴难忍的我吃完后,感觉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甜的水果。采访结束后,我们往外撤离。几位河南老乡,拉着几大笼包子在“岸边”等待救援人员和记者,他们边送包子边说:“感谢你们来帮助河南人民!”

  “7·20”河南暴雨报道版面

  其间,我拍摄了一张大型铲车转移灾区群众的《生命之“舟”》图片,照片反映了洪水中的灾民在志愿者和救援队的帮助下,积极自救的感人场景,经发布后成为网红照片,被网友称为“年度最佳图片”,甚至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转发,还入选了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网络精品作品。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我看来,这场报道的过程,也是深刻感悟和践行“8·19”重要讲话的一次实践。作为党报的一名记者,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是站在党的立场上,这次报道的一篇篇好作品、一张张好照片,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动例证。

  专题统筹/何超、汤新颖、石善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超、吴城华、王晨阳、麦蔼文、冯秋瑜、李晓璐、冯镜明、练洪洋、张晓雯、曹腾、邱伟荣

  海报设计:张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