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赵巷:“枫桥经验”新样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金朝晖 陈静

  赵巷镇在打造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模式上开展诸多有益探索,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联勤联动联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打造“巷心·客堂间”;打造“一站式”矛调服务体系,开启“分级式问诊”模式;科技赋能“平安工地”建设;自上而下推进法理堂建设,开展“律师来敲门”项目……近年来,上海郊区青浦区的赵巷镇在打造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模式上开展诸多有益探索,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备、治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时代品质城镇,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联勤联动联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赵巷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要求,优化基层行政管理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推动职能、职责与资源相配,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实现智慧治理的新跨越。同时,利用网格化工作机制,实现镇综合性行政执法队与网格巡查的联勤联动,对各类案件做到当场发现、及时制止、快速处置,真正把立足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实更有成效。

  

  供图/受访者

  “巷心·客堂间”开展微治理

  在城市化进程中,赵巷镇建设了3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不断探索“农民”变“居民”的社区治理模式。

  设在居民家中的“巷心·客堂间”就是一个新探索。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村民们都会聚到“巷心·客堂间”一起说说、一起议议,这样,基层议事协商功能就能落到实处。在这里,自治带头人召集村居民代表、社区贤达人士,共商社区治理,形成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村居民自治”的新模式,也是营造社区文明风尚、居民和谐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

  去年年底,在中步村中泽苑1号的“客堂间”里,村民们提出中泽路南端“Y”字路一到晚上就黑漆漆,大家出行不方便。借着人大代表进社区联系群众活动,中步村把民众意见反映给镇级部门,很快得到反馈。今年2月中旬,中泽路南端“Y”字路亮起了33盏路灯,大家不再为走“夜路”而害怕了。居民朱阿姨高兴地说:“我们提出的意见,到‘客堂间’讲了之后,他们(政府)立马就想办法解决。我们愿意到这儿来说说。”

  同时, 赵巷镇鼓励村民小组长争做村民小组的信息员、村民群众的服务员、村务工作的执行员、上下沟通的通讯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经济发展的推动员,在拉家常中,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纠葛,及时化解。赵巷镇充分利用“巷心·客堂间”说理、讲法的功能,从群众最关心、矛盾最集中、问题最突出的方面着手,主动触碰“禁区”,多层次、多层面发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党员开展“大声讲”“大家讲”系列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治理违法建筑、环境脏乱差、群租乱象时,崧泽村的村民骨干组成了整治小分队,通过“巷心·客堂间”这一百姓自治平台,轮番开展政策宣传引导,有效引导广大村民自觉成为整治工作的宣传者、参与者、志愿者和示范者。“以往村里垃圾乱扔、乱拉电线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看在眼里也没办法,现在好了,大家都能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看着干净多了。”崧泽村的党员代表王阿姨说,“而且,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现在看到安全隐患大家还会互相提醒呢。”

  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同时,“巷心·客堂间”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新颖的互动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构建了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方夏村刘夏6组的“堂主”秦老伯是一位书棋爱好者,他设立的“书棋驿站”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切磋”。

  一站式矛调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赵巷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服务模式,在原有赵巷镇综合治理中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成“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少跑一里路、只进一扇门、解决一揽事”。通过“四联”手段, 即联调、联动、联心、联智,融合各部门心力、职责,融合社会各方心智、专业,融化各类矛盾心结、隔阂,打造“一站式”矛调服务体系。

  “太不像话了,连个标识都没有,出了问题谁负责?”一位古稀老人在别人搀扶下,很生气地走进了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中心的大门。信访办工作人员在温馨安慰和细心询问后了解到,相关路段施工方未设提醒标识,致使老人不慎摔跤。陪长辈出行的中年男子十分生气。经过信访办“搭台子”,规建办“一线牵”,司法所当“老娘舅”,各职能部门一起对老人摔倒事件进行了接待和调解,阐明了涉事施工方承担起责任,化解了中年男子的怒气。其实,在赵巷镇社会治理创新中心,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多数矛盾当事人怒气冲冲地来,和和气气地走。

  在处理矛盾时,赵巷镇尝试采用“分级式问诊”模式:由村居“首诊”,复杂问题转至镇级“会诊”,镇社会治理中心及时介入属地重大矛盾纠纷,实现信息互通互享,最终形成矛盾纠纷处理“闭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推进纠纷化解资源横向贯通,通过各职能部门“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开展联调联动,全力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打造多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型服务中心。

  “智理”之道打造平安工地

  随着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深入,青浦区已成为投资创业热土,全区建筑工地随着工程项目增加而与日俱增。由于建筑工地人员流动频繁、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远超一般居民区,工地内部治安案件频发、安全隐患突出。如何消除治安隐患,攻克城市“顽疾”,成为赵巷镇政府思考的课题。

  据介绍,赵巷镇积极探索试点网易“平安工地”建设,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联勤联动联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平安建设“青浦样板”。 在网易工地,为了实现社会治理“零”的目标,打好“安全牌”,由政府主导、与项目建设施工单位紧密协作,制定完善了一整套“平安工地”制度规范。

  本着“管好人就能管住事”的理念,赵巷镇以网易工地人口管理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工地治理水平;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落实“一人一档”,督促工地建立健全人员流动“每日台账”、工地出入“登记台账”、防护物资“管理台账”等“三本台账”,做到台账清、数据明、可溯源、可响应;严格生活区域管理,工地超市内严禁售酒类产品,生活宿舍内全面禁烟,同时在固定区域设立集中吸烟点;严防生活区用电隐患,在宿舍单一配备USB充电插口,全流程保障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在我们以前的工地啊,要管的事情那么多,我哪里顾得过来,上面哪里要检查就应付哪里呗。现在这个网易可不一样了,每人每天都有责任书,一天下来完成了多少任务清清楚楚,到了月底还有考核,可不敢马虎咯。”网易工地施工班组长张某说。

  据悉,各方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规模型项目工地联席会议,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清单。社区民警、社区综合协管员与工地人口工作专管员组成三人小组每日开展工作例会,通报人口信息及工地安全维稳情况;对建筑工地每周开展一次人口清查、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制定清查“一点一方案”,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整改措施。

  赵巷镇“平安工地”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学技术为支撑,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在“科技赋能”之下,网易园区内部署4个全景相机、7台球机和14台枪机,并加装“人脸识别”设备对园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实现施工区域监控无盲区。比如,网易工地方将现场视频数据接入APP端,并将场内机械和吊篮的工作状况输入进去,为现场管理提供视频及技术支撑。对不按规定佩戴安全设备、禁烟区吸烟等场景开展智能监测预警,共累计发现纠正各类施工违规行为672人次。

  到目前为止,网易“平安工地”建设取得了人口信息“零差错”、重大案事件“零发案”、火灾事故“零发生”的显著成效,受到了工地负责人、工地管理各方的肯定。各方的努力赢得了民众的赞许。周围的社区居民对这个工地的管理赞不绝口:“本来我们居民对这附近造工地意见都挺大的,没想到这个工地没啥噪声污染,也没有满地扬尘,绿化也做得不错,管得还真挺好。”工地利用GIS+BIM系统,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噪声污染、塔吊钢筋老化、扬尘浓度超标、供电电压过载等场景开展智能检测预警,规范文明施工,真正做到把工地与社区融为一体。

  “党建+信访”切实为民

  近年来,赵巷镇不断推动信访工作迭代升级,持续完善“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原动力。据介绍,赵巷镇历届党委班子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通过党建抓信访矛盾化解。“党建+信访”模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赵巷样板”。

  一方面,赵巷镇积极探索将党群服务与信访服务合二为一,以村居“一站两中心”为载体,将信访服务与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等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有机融合,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服务。政府部门以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站、村居“睦邻点”“客堂间”等党建服务阵地为依托,安排老干部、老党员调解小微邻里矛盾,让基层有地方理事、有人管事,实现基层共治共享。另一方面,赵巷镇以实现信访代理网络“全覆盖”为目标,遵循替民说、代民走、为民办的原则,多元化听取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反映诉求、解决信访问题。

  “我们终于搬家啦。”老韩牵着老伴的手,离开了那个“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到下雨天就会住得提心吊胆的“家”。据介绍,老韩曾经是信访办的“常客”,和他的邻居们一连来了几年。他住在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赵巷镇水产小区,因年久失修,小区整体破旧不堪,经过居委会干部、信访代理员进行逐户上门走访,征集集中改造建议,居民“上楼”的愿望十分强烈。为了彻底改善水产小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镇党委政府将老区改造视为民生攻坚重点,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接访水产小区居民代表,协调、制定水产小区改造方案,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他们征集建议在前,协调实施在后,确保信访问题解决到位,把信访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截至今年5月底,全镇信访总量共104批122人次,初信初访签批率100%,化解率99.2%,信访满意率100%。赵巷镇信访办常常是劝解引导在前,加速处置在后,确保信访矛盾协调到位,把信访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我们终于拿房啦。”那些在上海打拼多年、为推动城市发展辛劳奋斗者,选择在赵巷安了家。由于受不可抗力的影响,工期一拖再拖,交房日期说变就变。业主群内反映强烈。赵巷镇政府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开展业主排摸工作,信访办工作人员分别领任务,一边通过电话联系进行正确引导,一边第一时间搭建区级平台,开展联合接访工作,讲事实、摆道理、分析利弊,将矛盾吸附在本区。同时成立专项工作专班,落实专人专管,定期到工地督促开发商加快收尾进度,最终满足业主们按期收房的愿望。

  赵巷镇方面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党建引领,利用刚刚改造好的“矛调中心”,开启“大信访、大调解”新纪元,构建“一站式”平台,化“被动处置”为“主动调处”,确保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管”,让服务真正走进老百姓心中,力争把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切实为民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 让服务真正走进老百姓心中,力争把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供图/受访者

  法治与情理、德治相融

  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探索中,法治是坚强的保障。据了解,近年来,赵巷镇以法治建设示范街镇创建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如何将法律知识用于群众实际生活,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赵巷镇政府动足了脑筋,自上而下推进法理堂建设——布局了“一张网”,以家门口服务圈为标准,构建街镇-村居-小组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实现“法治与情理相融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同时深入实施“律师来敲门”品牌项目。

  目前,赵巷镇在法理堂共开展普法讲座61次,组织法治宣传活动36次。去年9月,青浦法院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住赵巷镇崧泽村的陆女士与丈夫经青浦法院判决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小勇。但陆女士沉迷打游戏,忽视对小勇身心健康的呵护,导致小勇不愿与他人交流。青浦法院发出的《家庭教育令》要求陆某依法积极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做好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适时调整工作性质,远离网络游戏,积极与学校老师多联系、多沟通,保持与老师至少每周一次的联系频次,切实履行监护职责,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赵巷镇司法所在了解到此份家庭教育令有关情况后,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落实职能作用,并联系顾问律师安排在法理堂开展一次我国首部家庭教育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的“以案释法”专题普法讲座,由赵巷镇顾问律师进行主讲,并邀请陆女士参加讲座。陆女士在聆听了整场讲座并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的案例后,意识到自己为人父母对于孩子在日常教育和照顾上的欠缺,下定决心减少打游戏的时间并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努力寻找新的工作并融入社会生活,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上。

  “律师来敲门”项目应对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服务需求飞速增长的新时代、新局面、新要求,化“被动服务”为“主动问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杨律师敲开了我的门,为我提供了许多法律服务,让我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解惑,本来茫然无助的我有了方向,她们的法律援助对我帮助太大了,我知道了怎样用法律解决问题。”王女士对于“律师来敲门”的便利发出由衷感叹。

  今年5月,律师杨丽丽在大居崧泽华城开展“律师来敲门”上门服务活动时,走进了王女士的家。王女士与丈夫一同从普陀区动迁至青浦新城一站大型社区,丈夫对其长期冷暴力且不照顾小孩,双方虽然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仿佛陌生人,并且丈夫对她实施过家暴。因为害怕,王女士始终没有报警。王女士认为现在无法继续与丈夫共同生活,却不知道能否离婚。针对这一情况,律师预约了镇司法所、镇妇联与属地居委会一同前往王女士家进行了再次上门服务。

  杨律师告诉王女士,针对家暴的不当行为,王女士有权报警并进行验伤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镇妇联的工作人员对王女士的遭遇进行了心理疏导。针对离婚的需求,杨律师解释,王女士和丈夫如果无法就离婚协商达成一致,可以向有关组织申请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律师来敲门”项目开展以来,律师共现场解答群众咨询439次,通过电话、网络解答咨询272次,参与纠纷调解15次,让居民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为民服务的态度,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通过家门口的“法理堂”和“律师来敲门”共同发力,赵巷镇不仅让村(居)民有一个学习法律法规、解决矛盾纠纷、提出意见建议、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自治的活动平台,更将法律服务送进老百姓的家中,真正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8月下旬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