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企业解难题关注民生办实事
□侯军本报记者刘艳
全省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开展以来,道外区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为民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在全区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以“送服务进企业、推动发展解难题,送便利进社区、联系群众办实事,送温暖进家庭、实现百姓微心愿,送政策进村屯、帮助农民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的便民利商“四送”活动,以重心下移助推发展、改善民生,以力量下沉改进作风、服务基层,进一步密切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全力打通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企业解难题营造利商好环境
日前,省市重点项目哈尔滨传化公路港5吨以上货车道路限行一事得以妥善解决。传化公路港主要从事货物道路运输、货运场站经营、装卸搬运、仓储租赁等业务,由于进出企业的郭地方路尚未竣工通车,而具备通行条件的黄家崴子路又对5吨以上的货运车辆进行限行,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极大不便。“区产业园区推进办公室相关科室多次实地踏查、现场办公,为取得黄家崴子路通行资格一次次、一趟趟往返市建委、市公安交警支队等相关审批部门和单位,最终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企业发展得到了有效保障。”哈尔滨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硕说。
同时,4月以来,区发改局多次上门与神州物流、双品医药商城就项目征地、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神州物流选址征地建设办公楼和打通化工堤龙凤路通道给出了极具可操作性的建议并向区政府及时报告了有关情况;就双品医药商城项目征地一事联系区征地办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暖心惠民办实事实现百姓微心愿
“庭院有人扫了,楼道有人清了,物业有人管了。”这是几天来,道外区南马路街道开原、八区、南平、景阳社区居民说得最多的几句话。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南马路街道辖区内很多居民楼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没有物业管理,公共设施陈旧、卫生环境差、消防隐患多。面对困难,南马路街道办事处不等不靠,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3次召开班子会研究解决弃管小区问题的对策措施,多次往返相关部门,最后成功引入黑龙江钱塘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接管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此次物业管理共涉及15个庭院、69个单元、1227户,近4000名居民,物业覆盖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结束了很多居民小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的历史。为了彻底改变小区面貌,街道办又协调区城乡建设局将这些老旧小区列入老旧住宅改造计划,年底前就能改造完毕。
提起脚上穿的红袜子,家住东原街道办沿江社区的鲍淑琴还是有点激动,“年前那会儿,李曼和那么多好心人来时给买的,我这都好多年没穿红袜子了!”鲍淑琴家是向阳花爱心公益团队在负责人李曼的带领下于今年春节前挨家走访的第10户。该团队是东原街道惠民社创孵化园孵化支持的公益组织。三年前,鲍淑琴老伴去世,家里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和一对丧失劳动能力、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女。东原街道办了解情况后,将其列为重点照顾对象,上门送温暖。现在东原街道惠民社创孵化园几乎周周制造温暖、月月必送温暖进家庭。
太平大街街道松锅社区原是城乡结合部,受地域条件影响,下岗职工、流动人口多,贫困群众相对较多,儿童教育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太平大街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新址上专门划拨出100平方米办公用房,设立留守流动儿童阳光俱乐部,让儿童放学后有了新去处,家长能够安心工作。为提高留守儿童成绩,街道又与哈工程大学、黑大、商大3所高校团委进行了对接,成立“向日葵课堂”,并向全市各高校大学生发出倡议,按照“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分成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组队,争做代理哥哥、代理姐姐,每周三下午、周六全天为孩子们补课。作风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太平街道累计为留守流动儿童辅导功课49周196小时,受益人数达216人。
作风整顿常态化干部干好有动力
为保障“四送”活动落地生根,扎实推动保障作风整顿常态化,道外区以干事创业、人民满意、企业称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干部日常考核管理监督实施意见》、《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等制度。以《区管班子和干部日常考核管理责任区制度》和《干部实绩档案》为抓手,把全区92个部门划分为党群、经济、街道、农村、城管城建、文教卫生、社会服务等7个日常考核管理监督责任区;以《干部日常考核和管理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遵循,实施多部门联动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从严编织立体、系统的干部管理监督网络体系。“在制度上扎实干部日常考核和管理监督的藩篱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干部干好有动力、不干有压力。”道外区委书记马旦曰说。
同时,道外区从企业代表、社区服务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和新闻媒体工作者中推荐干部作风监督员220名,敞开大门,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切实转作风、强服务、惠民生、促发展,使“坏作风”、“坏把式”无处遁形,为道外区“老城复兴、新区崛起”战略和“三区一带”建设保驾护航。
东原街道惠民社创孵化园工作人员给老人送温暖。侯军本报记者刘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