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东方满帆行

  机械悬臂来回挥舞、焊接火花闪耀光芒、流水线上有条不紊……连日来,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飞利浦空调滁州产研基地内,各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生产场景。

  飞利浦空调滁州产研基地的快速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滁州,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近邻优势,突出“双圈”互动,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建设为突破口,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与沪苏浙皖城市全面开展对接合作,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在全省季度“赛马”评议中,我市经济运行连续6个季度蝉联第一、营商环境连续5个季度位居前两位、科技创新首评夺魁,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打破壁垒,一处处“试验田”热潮涌动

  8月23日,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湖州学习考察,共商两市深化合作大计。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党政代表团密集互访长三角地区,在我市已成常态。从山水相连到人缘相亲,再到携手并进,我市与长三角兄弟城市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一张网”,聚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就是打破地域限制,我市从这里率先破题,强化规划引领,促进等高对接、版块联动,与南京、合肥等地建立重大规划合作协商机制,共同编制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等规划20余个。

  顶层设计喷涌源头活水,领导重视、尽锐出战、凝聚合力,让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蹄疾步稳。我市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年共同举办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近三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11次率队赴南京高位推进合作事项,两地各部门互动频繁,频次之高,前所未有。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达成合作协议,开展“科创+产业”战略合作。与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建立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全面深化两市全方位合作和中新苏滁高新区建设。

  跨区域牵手,打破的是常规,创新的是机制。我市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对接合作,全力推进“1+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一处处“试验田”热潮涌动。与苏州合作共建中新苏滁高新区,全面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全面打造省际合作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招引工业项目300余个,协议总投资近900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占比达77%。坚持“三园”同步发力。在全省率先揭牌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顶格成立领导小组、专班专人专职推进合作园区建设。邀请专业机构、南京对口园区全程参与指导编制三个合作园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项规划,累计投入近20亿元加快路网和标准化厂房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挂牌以来3个园区签约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233亿元,举办首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协同发力,一个个优质项目接踵而来

  一河之隔,曾是“好邻居”,如今成了“合伙人”。正在火热建设的总投资50亿元的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储能项目,是皖苏两位“好邻居”跨省合作结下的“硕果”。项目预计明年将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这一项目在南谯建设生产基地,在浦口建设科研中心,项目综合了南谯区的空间优势和浦口区的科教优势。”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刘志亮说。

  一体化,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对此,我市在全域推进毗邻地区跨界合作。主攻“2+2”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推进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率先实现整体融合。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率先突破,启动区一期6平方公里完成产业布局,二期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三期12平方公里年内启动建设。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129.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累计落户功能区亿元以上项目69个、总投资近700亿元。天长—六合、明光—盱眙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多点发力。天长—六合功能区8平方公里起步区干线路网建成通车,泛美航空大学城、中铁建科创园等重点项目完工。首所跨省发展的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一期已有在校学生6000名。明光—盱眙功能区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全面展开,已入驻企业20家,1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1万平方米综合服务楼建成使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紧紧围绕《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目标任务,通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等举措,不断推动长三角科创资源日益交融。我市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和“双创券”试点区域,承办年度大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签署深化全面合作协议,开展“才聚满天星 筑梦新滁州”2023年滁州市新星俊才校园大招聘,揭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滁州研究生培养基地、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合作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建成运营。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近三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多名、60%来自长三角地区,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此外,我市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围绕八大产业链,紧盯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新三样”做文章,顶格招商引资、聚力招大引强,1至6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82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90个,新投产亿元项目168个,比去年同期多24个。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5个,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总额近500亿元。连续两年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共签约引进农业项目41个,投资额居全省第一。

  共建共享,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落地

  “咚——前方到站苏滁商务中心站。”伴随着列车与轨道的轰鸣声,一只橘红色的“火凤凰”风驰电掣般地驶向汊河方向。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以及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的正式运营,只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市与南京市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对接公共服务,让生活“同城化”和“品质化”。

  以交通促交融,长三角“交通圈”愈发高效。近年来,我市加速基础设施互联建设,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合新高铁、宁淮铁路、滁州站高铁综合枢纽工程加快实施。明巢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来六高速、合滁第二高速、宁洛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1位。与沪苏浙形成了8条高铁城际、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5个内河港口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连接。其中,连接南京及江苏高速已建成5条、在建4条,开通至南京公交班线5条、实现公交“一卡通”。

  拥抱一体化,共享一家亲。一体化发展红利还在医疗、教育、政务服务等民生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教育方面,南京琅琊路小学等4所中小学在滁设立分校,宁滁5家不同学段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建立教育信息共享机制、校际交流合作机制、师生交流互访机制、定期会议协商机制。与上海杨浦区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组织承办2022年合肥都市圈教学观摩活动。医疗方面,通过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项目200个,市一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入南京12320挂号系统。近三年,派出100余名医护人员赴沪苏浙医院进修学习。公共服务方面,与上海嘉定区、苏州吴中区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协议,与南京市签订民政帮扶协议。文化旅游方面,与上海杨浦区签署文旅合作协议,在上海举办了文旅产业发展大会、长三角非遗文创产品展、“滁州情结家乡味道”长三角城市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此外,宁滁还联合开展滁河流域联防联控,强化跨界水体治理,探索实施新一轮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开展滁河(南谯—浦口段)长江禁渔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签署渔政执法共建共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