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首登榜首
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今年中国父母们最关心的是什么?“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问题排在第一位,教育公平排名第二,入园难、入园贵位列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首次登上该榜榜首。
学前教育普惠资源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国小学阶段教育56人及以上大班1.38万个,比上年减少0.72万个,大班占总班数比例为0.48%,比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全国初中56人及以上的大班4522个,比上年减少2703个,大班占总班数比例为0.4%,比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公布,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这一点在“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中亦有所体现。2023年7—8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为71.8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8分。
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主要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本年度,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继续保持领先,分别为82.1分和81.8分,均比上年度提高了0.7分;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数得分为71.3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指数和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指数得分分别为64.5分和63.7分,分别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8分和0.9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最关注教育类型:高中教育
人们最关注哪种教育类型?“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显示,高中教育最受关注,再次击败义务教育,登上榜首。其次是小学教育,再次是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分列第四至第九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肩负着社会赋予其“改变命运”的重要使命。不少高中或已经沦为大学的“预备班”:高考考的内容就学,不考的不学或少学,学生匆匆忙忙把高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年完成的计划压缩到两年甚至一年半完成,目的就是把剩余的时间挤出来向高考冲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考生”,而非“高素质学生”。
不过,这种状况已经在改变。自带“高考工厂”“超级中学”“清北预备役”标签的衡水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22年1月1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份文件还特别指出,高中学校不能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在此背景之下,衡水中学的改革也开始慢慢展开。2022年11月,衡水中学曾公开表示将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分为三轮,第一轮重在化解教学中存在的沉疴痼疾,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减量提质”;第二轮,在前一轮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提升内涵;第三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进行成果提炼、总结推广。
此外,县域连接的是农村和城市,县域高中连接的是县域学子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直接关系到县域人民群众的福祉与民心安定。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些年,县城的经济地位在下降,县域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县域高中也出现了“塌陷”问题,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向城市高中就读,县域高中的吸引力下降,教育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直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相关问题,2021年教育部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试图改变现状。2022年全国两会,“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举旗定向,地方积极响应。近一年来,河北省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明确提出每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原则上至少帮扶1所县中;山东省提出要建立招生录取库比对机制,严禁违规办理学生借读以稳定县域普通高中生源,严禁抢挖县域高中优秀校长和教师,建立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省特级教师区域内服务期制度,以实现县域高中发展提升;江西则将办好县域普通高中作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探索构建“一体两翼三联动”的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县域高中办学质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李振文对于县域高中的发展问题一直非常关注,他分析认为,“县中塌陷”的深层次原因,核心在于城镇化带来人口流动,而县城经济落后导致财政乏力,无法保障县域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为了满足县城人民对县域普通高中美好教育的深切期待,需要从学习环境建设、教师保障机制、财政经费投入、高考政策倾斜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学生减负、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今年中国父母们最关心的是什么?“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问题排在第一位,教育公平排名第二,入园难、入园贵位列第三,择校问题、教育评价方式、教育费用负担过重、教师素质、学生减负、教育培训市场乱象、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分列第四至十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首次登上该榜榜首。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每到毕业季,类似“史上最难就业季”这样的新闻标题总会不出意外地频频出现。不过,2023年,真的很难。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上升7.6%,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而在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00.9万人,24年间该人数实现超10倍增长。与之相对的是,《牛客2023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数据显示,54.8%的2023届学生认为求职难度达最高分5,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部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一是着力拓展就业岗位。指导各高校有针对性地访企拓岗,挖掘更多岗位,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保持校园招聘热度和毕业生参与度,提升招聘供需的匹配度。二是着力加快招录进程。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政策性岗位招录。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社区专项”等基层项目。会同卫健部门首次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三是着力做好政策宣传落实。编发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和各地促就业“政策地图”,开展政策解读,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充分知晓并用好政策。四是着力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对尚未落实岗位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抓紧组织各类实习见习活动,帮助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尽早落实去向。五是着力做好重点帮扶。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等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正在举办“宏志助航”等专场招聘,欢迎毕业生参加。六是着力做好离校“不断线”服务。教育系统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到三个“不断线”,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效果已在显现。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2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挑战中也有巨大机会。
近日,一个数据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今年一季度,全国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的简历数量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国之首,比第二名高出160个百分点。
东莞,兼具“制造业”和“新一线”两大特征,曾经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的年轻人开始抢着流向东莞这样的城市,这不仅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年轻人择业观的改变。
深究变化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相较于“拧螺丝、做苦力”的传统制造业,如今,我们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可以给人们以更广的发展前景和更高的工作价值。
另外,落户安居也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指标,应届本科毕业生返乡就业意愿在不断增强。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届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调查报告称,近五届在外地(即“非生源省”)求学的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返乡(即“生源所在省”)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2届外地求学本科生返乡就业的比例(47%)较2018届(43%)提升了4个百分点。
近九成受访者呼吁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课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认可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其中,41.5%的受访者将票投给了“重要”这一选项,54.3%的受访者直言“非常重要”。仅有3.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0%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作用”。而回答“人际交往、创新、管理、合作、专业技能与知识、诚信与职业操守,您认为自己最缺乏的职业素养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创新意识,39.5%的受访者自言缺乏管理能力,3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需要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的教育培训。
“职业素养作为社会软资源,应用到生产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是一本万利的巨大作用。” 北京修证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工商联人力资源服务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许琼林从事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和培训多年,创立了“职场72修为体系”。他分析认为,首先,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则需要各方的职业素养发挥作用。其次,提升了职业素养,企业的投资人与管理者会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与利益,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再次,提升了职业素养,员工则会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应该与企业的利益相融合,自觉地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发展取向相一致。另外,提升了职业素养的企业就会上下同一意志,保持信心,形成和谐发展、包容发展、共享发展的局面,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职业素养,很多人谈及这个问题都认为它很重要,但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归纳而言就是诚信、专业、积极、谨慎四个关键词。”许琼林直言,提升职业素养的路径,关键在于“修证”二字,“‘修证’二字,其渊源在于‘知行合一,修证相应’的理念。知行合一是教人成长的关键。而知行合一之间没有直通车,所谓‘修’,是改变一点点,逐渐形成习惯,最后通过证悟将最初的‘知’变成修炼者实实在在的习惯与信念。如此,知、修、行、证才能形成一个闭环,职业素养就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得到修炼和提升。”
来源:《小康》杂志2023年9月上旬刊
记者:刘彦华
责编:于靖园
(本文为《小康》杂志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