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对口支援教师队伍:做教育,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海报新闻记者 程文琪 报道

  在祖国遥远的西部地区,有成百上千名山东支教教师,他们从齐鲁大地出发,来到西藏、青海与新疆,在受援学校开展教育教研工作,在立德树人的同时,也在为当地培育出“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职业价值。

  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海报新闻记者联系采访了数位山东优秀支教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西部支教故事……

  山东援藏教师:雪域高原上的深厚师生情

  时值九月,西藏日喀则已经有了降温的迹象,清晨,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的山东援藏地理教师石韶强早早赶往学校,开始他开学之后的第一堂课。

  来到日喀则已经有一年的时间,石韶强的身体已经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最牵动他心弦的,还是在受援地一高中学的教学教研工作,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新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作为山东地理教师,石韶强想通过自己在老家已有的课改经验,帮助学校解决这些难题。

  

  “地理这门学科兼具文科与理科的特点,但是内容相对没有纯文纯理那么深,课改之后,选择地理的学生会有很多,但是相对应的,课改之后的地理课程难度也会增加,考试几乎没有原题,学生要把基础知识内化吸收,做到举一反三,这对受援地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石韶强说,在日喀则一高,他陪伴着这群孩子从高一升入高二,师生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但对他们的课业要求丝毫不能马虎,石韶强发现当地孩子们性格活泼热情听话,但是由于语言环境各种因素,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有些吃力,石韶强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鼓励孩子们但凡有听不懂的,理解不到位的重点,可以随时线上线下联系他。“我们几个支教的山东老师都是这样,与其回去在宿舍躺着,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今年下半年开学,石韶强要肩负文理科总共三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还是蛮重的,不过既然来到这里,我还是很有信心,把这群孩子从高一带到高三,看着他们高考,顺利进入人生新阶段。”石韶强说。

  和石韶强一道从山东来到日喀则的支教教师,还有日喀则齐鲁高中政治教师崔民生,他从胶东烟台老家,来到离海边几千里远的西部城市,成为日喀则市齐鲁高中的一名政治教师。

  日喀则齐鲁高中,是一所由山东援藏投资建设的高级中学,用齐鲁高中校长、山东援藏教师万云的话来说,“我们要打造一所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校园。”作为政治教师的崔民生,不仅负责政治学科的教学教研,也在肩负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他一直坚持和学生们谈心谈话,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也与孩子们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将每一次和学生的谈话都做了心得笔记,师生谈心的内容累积了厚厚的一大本。

  

  在班里,崔民生觉得自己就是个孩子王,即便年龄已经可以做这群孩子们的“父辈”,但他依然不改童心,是学生们心中脾气最好、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崔民生讲起一件让他格外感动的小事,“那天我上完课回去改作业,就看一个孩子在作业本的封面教师栏上写“崔老师很好”“好老师”,后来下课在我的课本上写,崔老师,我爱你,搞得我受宠若惊。”崔民生感动于孩子们对自己的喜爱,他能回报孩子们的,就是拿出全部的精力帮助班里的孩子提升学习成绩。除了教学之外,2023年,崔民生作为山东资深教师,被学校“青蓝工程”聘为指导教师,担任起了高一年级政治备课组长,承担着年级的教研计划、集体备课、学科规划、青年教师培养、赛课活动等任务。无论是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课件的选定和制作、导学案的设计,还是练习题的修改,事事都要把关,做到精益求精,教学服务中心的领导这样评价崔民生:“崔老师的认真值得全校老师学习。”

  山东援青教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一个人,同时担任两所中学的副校长,能忙得过来吗,山东援青教师何小兵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能,而且还干得很好。

  2022年7月,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高三级部主任何小兵告别家人,从黄河之滨来到青藏高原,成为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的一名援青教师,由于业务素质过硬,兼又具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被任命为祁连县民族中学和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两所学校的副校长。

  熟悉何小兵的同事们都说,“何校长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别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他的精力能活跃到10个小时。”即便是在地处高原的青海海北州,他依然声音洪亮,语气欢快,好像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

  

  面对两所学校繁杂的事务,何小兵也承担着不少压力,他一边克服气候、语言、饮食、工作环境上的巨大差异,一边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为了解当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们的基本情况,何小兵找了条捷径——“家访”。来援青之前,何小兵在滨州曾带过几届海北“内地班”,因此在祁连有不少认识的学生和家长,他便主动对接联系,走村入户与学生及其家长深入交流,详细深入了解两所学校的整体情况以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入祁前两个月,他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走访了35名学生,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副校长,何小兵关心当地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仅积极与他们交流分享教学经验,还带领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把内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让更多的学生享有内地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何小兵来说,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成就感让他充满干劲,2022年,何小兵提出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德育思政课程中,让受援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红军文化及‘两弹一星’精神”相结合,加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海北三中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推进,让学生走进传统,走进历史,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体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为当地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在这片土地上,做我能做的事,发我能发的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何小兵说。

  在海北州的援青教师中,有何小兵这样一人分担两所学校管理工作的援青事迹;也有青年夫妻两人共赴支教路的励志故事。

  周小会与高凡,是一对青年教师夫妇,周小会身兼初中化学和英语两门学科的教学,丈夫高凡则是初中数学老师,2023年8月,周小会和丈夫高凡以及其他9位聊城援青教师一起,来到青海海北州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支教。“当时派出学校下报名通知的时候,我当时想都没想,我说我一定要报名,我和丈夫今年都30出头,对教师来说,我觉得是体力、脑力最好的时候,现在应该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发挥我们最大的价值。”周小会的声音干脆利落,语气既坚定又自信,即便刚来没几天,身为化学教师的她已经用最快的时间,了解受援地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学科平均水平调整自己的教案。

  

  妻子的性格外向干练,充满干劲,想要在受援地学校摩拳擦掌“大干一场”,丈夫高凡性格则相对平和,但对妻子的决定无条件支持,“当时她说想要去支教,我说那我们一起去,除了想互相有个照应之外,我们两个也都想去边疆看一看,去最需要支教老师的地方去锻炼成长。”高凡告诉记者,从看到通知到决定一起报名,再到通知家人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他们只用了短短三天的时间。

  高凡说,“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对双胞胎,今年要上四年级了,现在由我父母在带着,我和妻子下决心去支教之前,就和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要去边疆支教,给高原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上课,孩子已经很懂事了,刚走的时候哭着说想我们,现在每天都会视频,已经好很多了,我也会监督他们的作业,现在考虑把孩子接到海北刚察上学,一家四口团聚,这样更方便我们辅导功课。”高凡和周小会对未来总是充满乐观,“困难一直会存在,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只要勤奋,只要肯做,因为山就在那里。”周小会说。

  山东援疆教师:祖国最西端的教育坚守者

  今年是山东援疆教师姜瑞玲在喀什英吉沙县实验小学待过的第三个年头,三年前,姜瑞玲跟随山东济宁教师队伍,来到英吉沙县实验小学,担任小学援疆班数学教师兼数学教研主任。“当时刚来的时候,我带的正好是三年级,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和山东相比,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很大。”作为富有经验的教学工作者,姜瑞玲觉得自己不可以着急,当地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大,在多天观察以及和孩子们的互动交流后,姜瑞玲发现,有的孩子因为基础较差,总是跟不上进度,有的孩子不喜欢老师枯燥教学方式,上课总是开小差。姜瑞玲觉得,想要从根源上,改变孩子们对数学的偏见和恐惧,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姜瑞玲对学生总是充满耐心,“要把教学步伐放得稍微缓一缓,课上讲的基础知识,一遍听不会,那就来第二遍,第二遍不行,那就讲第三遍,第四遍,只要学生能把上课讲的内容搞懂,我多重复几遍都没问题。”姜瑞玲认为,三年级正是数学成绩上下游动的分水岭,把基础知识打牢,对之后的数学学习非常关键。

  姜瑞玲发现,上课时,班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就固定几个,一些孩子因为听不懂数学课的部分内容,总是低着头趴在桌子上,生怕老师点名点到自己,但一直低着头不看黑板,就越跟不上节奏,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姜瑞玲拿出课后时间,慢慢接触了解他们,和他们沟通交流,姜瑞玲说,“我反复给孩子们说,老师课上讲的听不懂没有关系,上课低着头不回答问题也没有关系,可以来找老师,老师给你单独讲一下。”鞠躬尽瘁勤浇灌,叶绿花红心脾香,在一年多的努力教学下,援疆班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直到现在,援疆班的数学成绩一直都保持全县第一,姜瑞玲耐心的教导在其中功不可没。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深教师的示范和引领,更离不开青年教师的传承与创造。为了帮助年轻教师们快速成长,姜瑞玲经常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用心研究他们的教学过程,提出合理的建议,让他们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和当地教师还进行师徒结对,拿出时间去帮助培养青年教师,助力他们早日成长为学校教学骨干。

  2023年6月,姜瑞玲的援疆期到了,本该回到山东的她,因为放心不下自己一手“带起来”的援疆班,选择延期两年,“今年他们升入五年级,明年就要小升初,我们讲究有始有终嘛,我总要看着这批孩子顺利考到理想的初中。”姜瑞玲说。今年8月,在短暂的休息过后,姜瑞玲跟着新一批援疆教师队伍再次进疆,她和新的同事们一起,开启自己援疆教育工作的新征程。

  山东援兵团教师:智力援兵团“组团式”支教

  2023年2月,山东枣庄援兵团教师李飞跟随山东援兵团教师队伍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担任十二师一〇四团学校副校长职务。与李飞一起来到受援地学校的,还有同行的七位援兵团教师,他们围绕“智力援疆”,开展“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组团式”支教模式,通过开展“师带徒,传帮带”工作,为受援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锦上添花”。

  

  为了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李飞和同事们一入校就开始入班听课,挤空余时间对当地教师进行评课,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把脉诊断,找出短板,提供改进方案,“我们援兵团教师与学校青年教师进行各层面的师徒结对,分别与学校学科青年教师、青年班主任、青年教研主任结对,山东来的‘师傅们’愿意倾囊相授,‘徒弟们’则学而不厌、虚心求教,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顺利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李飞说。

  除教研教学工作之外,山东援兵团支教队伍格外注重文化润疆工作,在学校,他们推广“和合圆润”办学理念,开展民族团结和融合教育相关活动,“目前,我们成功举办一〇四团学校与峄城区青檀中学和吴林街道肖桥小学的线上交流互动,通过线上智慧课题,开启鲁兵两地学生们的云端结对联谊活动。”李飞告诉记者,学生们特别喜欢这种交流活动,“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寄给对方,有的互相成为笔友,经常书信往来,两地孩子互相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故事,这样带动了鲁兵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兵团五一新区,毗邻地窝堡国际机场,位置优越,交通也十分便利。近年来,随着十二师对于职业教育的持续推广,山东援兵团持续从山东选派几批优秀职校教师来到十二师。2023年,山东齐河县技工学校数学教师孙云飞跟随大部队来到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担任副校长一职。在职校,孙云飞除了开展数学学科教学之外,还分管学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利用在齐河职校的工作经验,通过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政策文件,修订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实施计划。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他和学校领导一起修订《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考核细则》,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学生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我刚来到十二师职校没有多长时间,很多计划内的事情没有展开,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打算充分利用援疆资源,发挥自己山东教师的优势,多多开展讲座培训,继续为受援地学校的发展贡献山东力量。”孙云飞说。

  崔民生、何小兵、姜瑞玲、代表的是整个山东支教教师队伍的缩影,他们在日喀则,在海北州,在喀什,在十二师,有一分热,发一份光,不断擦亮山东教育品牌,经过四支教师队伍的批批接力,持续发力,在受援地打出响当当的名气,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山东支教品牌,带动文化润藏、文化润青、文化润疆工作卓有成效;在受援地学生、教师们的眼中,他们和山东淳朴实干、努力上进的形象如此契合——身处高原,行尊仁礼,胸怀理想,心向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