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华中农大暑期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纵擎 周雪婷 赵之栋)7月10日-9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边银丙、教授肖扬教授、教师龚钰华带领下,以学科小组形式先后赴湖北省襄阳市、远安县、随县,贵州省贵阳市等,开展“小蘑菇助力乡村振兴大力量”主题的暑期调研活动。稻菇套种创新,助力秸秆再利用7月10日,实践团一行人首先来到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开展技术帮扶座谈会。会上了解了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各企业及农户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襄州区企业技术需求以及襄州区水稻冬闲田和稻谷稻壳资源利用等进行种植场地、菌种选择、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深入讨论。会后,在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襄阳市稻菇轮作生态循环示范基地进行考察学习。稻菇轮作生态循环高效种植模式即每年一季水稻收割完后,利用冬闲田和水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在次年2-5月中旬出菇,大球盖菇不仅利用农作物秸秆,其菌渣腐熟还田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从而使水稻增产、增质。这种循环模式不仅不耽误水稻的生产,还能为当地农民多挣得一份收入。襄阳市大球盖菇种植面积960亩,其中稻菇轮作生态循环种植模式面积470亩。亩平消耗秸秆5吨,带动秸秆还田率1:10以上,共消耗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近5000吨,相当于1万亩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目前稻菇模式已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主推技术,全省示范推广面积1.3万亩。揭牌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7月11日,边银丙带领实践团前往湖北省远安县鸣凤镇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远安县与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签约暨“华中食用菌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签约后,双方将围绕技术研发、产业链规划、人才培育等内容开展深度合作。华中食用菌研究中心以政校企合作的模式,将产学研相结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仪式结束后,实践团实地参观地理标志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与远安县副县长邓作军、县食用菌协会部分成员及食用菌企业负责人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座谈会,就品种退化、价格上涨、产业萎缩、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8月18日-21日,边银丙带领实践团成员赴贵州省贵阳市参加中国菌物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实践团成员与参会人员共同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参加学术年会,加强了成员对于产业前沿动态的认识,同时更加重视学科的发展前景,形成基层调研与学科研究的桥梁。规模化生产,助力产业升级9月5日-6日,由边银丙和肖扬分别带领实践团成员前往湖北省京山市永兴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省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湖北省随县三里岗进行技术扶持、栽培新模式、项目合作探讨等调研活动。边银丙带领实践团成员先去往湖北省京山市永兴食品有限公司,与罗继红总经理就食用菌加工品进行了技术服务、基地规范、安全卫生、人才引进和项目合作等交流探讨,并实地参观了工厂。湖北永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标准化生产车间6栋,年产食用菌能力8000吨,万吨级大型冷库1栋,仓容18800立方米,是一座花园式工厂。公司坚持以质量为本,以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扶贫为核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接着,边银丙带领实践团成员前往湖北省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并与张主任、香菇学院王院长等人就基地建设、设施化规划、栽培新模式等内容进行交流。最后前往随州菇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就菌棒生产、富硒香菇栽培、椴木香菇栽培技术进行实地调研。肖扬带领实践团成员前往随州三里岗镇长久菌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与技术指导。首先参观了长久菌业有限公司内的养菌室,"虽然我们使用的技术比较低效,但是带来的是超低的污染率。”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天骥向大家介绍。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其使用的生产原材料均属于成本较高、质量优的,例如食品级石灰,优质的原木材料等。“这样的原材料能不长出好菇嘛。”黄天骥这样说。最后,实践团在黄天骥的带领下参观了出菇棚,对香菇种植的工厂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次实践调研活动共开展4次座谈会、1次服务技术签约会、走访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参加1次学术年会,深入调研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掌握了产业前沿发展动态,调研期间就不同地区的气候优势、原料优势、市场优势分别提出合理化的发展方向,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食用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团成员赵之栋感慨道“强农兴农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菌种作为食用菌产业的‘芯片’,保持菌种更新是食用菌产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我们当代农科学子应当利用科技优势为国家贡献青春的力量”。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