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一坊美景在你人生路上
原标题:酿一坊美景在你人生路上
在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四川省都江堰市教育局承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第三届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的艺术工作坊展示区,说到观众的反应时,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美术教师金雪梅双眼泛出特别的光亮。她告诉我们,有几位建筑工人上班时路过工作坊,看到老师能教孩子们能画出这么美的图画,忍不住一阵惊讶和感叹。等他们下班时,又特意来到这里,说以后要答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买更好一点的画笔。
都江堰市玉堂小学的孩子们在“玩味树叶”工作坊,制作充满童趣的作品。黄婷供图
学生:不断在美的创作中拥有奇妙的人生体验
对亲身尝试的孩子来说,创作艺术品也是神奇的生命体验。
青城山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刘曦彤创作出第一件扎染作品时就喜欢上了扎染。她现在已经很清楚扎染作品的创作过程,“把布扎起来,上色时要注意留白,色彩不宜过浓。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都会带给我们惊喜。”她今年已上高二,还是坚持参加扎染社团的活动。“我们学校组织了各种社团和美术工作坊,给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机会。”青城山高中的美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作宁静心灵、提升创造力的环境。
青城山高级中学的工作坊,排在街边一端,接连40所学校的工作坊一字儿排开,很是惹眼,路过的行人不时驻足观看。
“学生的艺术眼界得到了拓展,审美修养、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还掌握了用艺术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 都江堰市中小学教育研究室美术学科教研员蒋沛杉说。
“游历”40个工作坊,不难发现,在孩子们笔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都江堰文化。竹编工作坊编制竹笼、杩槎,让学生记住李冰当年的治水“利器”。从本次艺术工作坊展示情况来看,大量的学校将乡土工艺、技艺引入学校教学,既传承优秀文化,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关注家乡变化,增进他们的家国情怀。
十几年前,都江堰教育局就开始鼓励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定期开展艺术展示。“前后变化很大,开始的时候就是展示亮相,慢慢地,学校开始对艺术教育内涵进行提升,后来又在艺术中融入了文化内涵,最后到突出主题,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上升。” 蒋沛杉说。
近年来,都江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都江堰市教育局书记、局长李桦说:“我们把教育改革发展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扎根在具有深厚底蕴的古堰文化里。基于此,我们致力于通过挖掘都江堰传统和现代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都江堰精神的基础教育。”
艺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中发展起来,至今已成为都江堰教育的特色。据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忠介绍,都江堰教育局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课程教学变革”“身心健康发展”“美育育人优化”“劳动科技实践”五大行动,构建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大课程体系。“美育育人优化”特别强调了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说,自2019年都江堰与课程教材研究所合作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将全市教育工作重心和改革发展目标确定为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区域育人模式变革。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说,都江堰依托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展了12个项目的研究,全面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重要环节,统筹行政、学校、教师、教研等育人阵地与力量。
教学相长:美术教师在学生背后的“艺术成长”
谁说只有学生在艺术工作坊活动开展中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李冰小学美术教师唐海说,在带着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活动中,他自己的审美能力也提升了。“要想把孩子教会,教师必须先把作品体现出来。”在指导孩子画作的过程中,唐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偷偷”学艺,自己的画工明显长进了。
李冰小学的艺术教育,突出以都江堰文化为素材,让孩子更牢固地记住家乡、热爱英雄。
据蒋沛杉介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不足,但有些乡村美术教师为了能给孩子开得起一个像样的工作坊,毅然外出学艺,学成回来后再去教学生。“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课堂组织与综合艺术课堂的驾控能力得到提高。”蒋沛杉说。
发展艺术教育,师资是关键。很多学校聘请了非遗传人或乡土艺人进学校传授技艺,填补了农村学校专业老师缺乏的空白,很好地促进了农村学校美育落地。“在大量缺乏专业师资的农村,我们通过这些向民间、向乡土学习的方式,可以逐渐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兼职艺术教师,来进一步促进我们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蒋沛杉说。
依托于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区域内教师接受相关培训率达100%,有效地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柳街中学艺术工作坊指导老师王静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治愈系列绘画作品。周平供图
校园:学校画作与学校文化互相熏染
学校在深入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除了艺术学科的加强、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等,还收获了什么呢?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艺术教育特色突出。北街小学总支书记周丽说:“在艺术课堂中,教师因地制宜,让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北小师生艺术创作的素材,木刻都江、神画古堰等系列作品让校园溢满着浓浓的都江堰味儿。北小师生在‘走近李冰、道解都江’的实践中,讲科学重创新、能担当为民忧的李冰精神成为北小学子厚植家国情怀的活水源泉。”
北街小学,把学生的画作一幅幅积累起来,挂到教学楼的走廊里,还为毕业生专门设计了“毕业园地”,专门展示毕业生的画作。“我毕业时想画一幅画,学校的同学一起做课间操,那肯定是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北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唐钰洪说。几所学校走下来,你会发现,展示学生画作是学校常见的做法,这是一种随手做到的优雅、巧妙的装饰,是对学生的重视,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形象表达和深化。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句:“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这句诗,写出了大堰河对诗人浓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一样。
艺术教育的展示、艺术作品的展览,正体现了“若水课堂”的特点,体现了学校“若水”文化的特点。美在浸润、美在不自觉的熏陶。线条、色彩、图案,是学校里有力的育人媒介。毕业生离开学校中,美已经像泡菜一样在他潜意识中“腌制”出美的基因。
“伴随特色艺术课程实践,学生作品渐渐布满了学校的廊道角落,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特色,为每一所参与学校增添了亮点。”蒋沛杉说。
育人:在艺术中羽化“教育之茧
美育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新时代加强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强化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研究员说:“我们在加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把美育、艺术教育做到位,这是一个新领域,当然也是一个新赛道。有位英国人写了一本书《通过艺术的教育》,提出不仅是要加强艺术本身教育,还要通过艺术来优化其他课程的教育,让教育艺术化、审美化,这当然也是一个教育的新领域。”从美中汲取教育智慧,借助艺术教育和通过艺术的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深入挖掘、科学求证、大胆实践的时代教育命题。(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若熙 杨桂青)
作者:王若熙 杨桂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