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上下学不“堵”了,这几个学校做了什么

  “嘀嘀嘀”“叮铃铃”……每逢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就格外“热闹”,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接送孩子的家长把校门口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校园周边也往往成为该地段“最堵点”。

  新学期来临,今年部分中小学校门口,“喧闹”的场景不见了。校门全开、公交改线,首次施划“通学路”……在各方努力下,通过综合治理,曾经的交通难题有了“新解”,校门前正在静下来、慢下来。

  现场1:

  四个校门全开 大公交改线

  放学十分钟疏散完毕

  地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深藏在胡同里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拥有3000余名学生,是西城区在读学生最多的小学,但学校周边的道路资源却严重不足。南北向的佟麟阁路,双向只有两条车道;东西向的新文化街西段,更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单行道。如何解决上下学的交通问题,成了摆在学校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早上7时50分,记者来到实验二小东侧的佟麟阁路。此时不少送孩子的车辆从长安街右拐进入佟麟阁路,该路段虽然行驶缓慢却并没有出现长时间拥堵,许多家长放下孩子便匆匆驶离。记者观察发现,此时学校4个方向的校门全部开启,学生可以就近进入学校,校门口还有老师站岗,引导家长按顺序停车。

  相比上学,放学路上的拥堵其实更棘手。“上学时段,家长们放下孩子就走了。放学时段不一样,家长要提前到校等孩子,最早的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西城交通支队府右街大队大队长王焱说,此前一到放学时间,校门口的道路一堵就是三四十分钟。

  “学校周边道路狭窄,胡同居民本身停车就成问题,还要面对接送孩子的家长,放学的点儿能不堵吗?”在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城管办王景声看来,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首先要解决居民的停车难。

  王景声介绍,去年街道办向相关单位申请,在新文化街设置了路侧停车位,将原本无序停放的车辆规范起来。同时,东太平胡同内一处煤气调压站的空地被改造成55个车位的停车场,附近居民可以享受停车优惠,接孩子的家长也可以临时停车,学校周边道路违停现象逐渐减少。

  道路狭窄、违停严重,路过的公交车也深受其害。“新文化街和佟麟阁路原本有条7路公交车,线路从上世纪50年代就存在。但也是这条公交线路,加重了佟麟阁路的拥堵情况。”西城区城管委交通综合科牛皓说,7路车从佟麟阁路拐入新文化街时,经常受到道路拥堵和违停车辆的影响,车辆拐弯困难。

  “公交车拐不过去,不仅增加了道路拥堵,也影响到线路本身的运行。”牛皓介绍,经过与公交集团、市交通委等多方协调,在征求周边老百姓意见之后,去年7月,7路车撤出佟麟阁路及新文化街,改行西单路口。“因为周边居民还有出行需求,我们又在西单路口南设置了车站,替代原本7路的站点。这样居民可能会多走100米的距离,但整条街道的通行效率大大提升,等公交的时间反而少了。”

  经过一系列疏堵组合拳,实验二小周边的道路拥堵情况大大缓解。“放学时间点,交警、学校教师和志愿者一起努力,疏导校园周边的交通。学生基本在10分钟内离开学校,道路可以迅速恢复正常。”王焱说。

  现场2:

  校门前首次施划“通学路”

  从下车到入校一路畅通

  地点:丰台区第一小学

  9月开学,丰台区第一小学门前有了新变化,过去路边十余个小客车停车位清除后,施划上了通学公交专属车位——黄色边框内,喷涂了大客车、儿童图标以及“通学车位”字样。

  “专属车位只允许通学公交车停放,社会车辆不得占用,我们还配套安装了监控探头。”市公安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科长李磊介绍。

  丰台区第一小学,位于西四环南路辅路西侧,早晚高峰交通繁忙,家长接送学车辆将校门前的东安街塞得满满当当。通学公交开通后,150名学生乘坐大容量的交通工具上下学,一定程度缓解了校门前的拥堵。

  早8时左右,一辆辆深绿色的通学公交车抵达学校,驶入专属车位。学生们有序下车后,踏上了人行道上崭新的“通学路”。这条百米长的“安全之路”,连接起通学公交站点与校园。“通学路选用蓝色标线明确范围,绿底白字标注‘通学路’,清晰醒目,方便识认。”李磊介绍,这一创新举措,一方面避免非机动车占用、堵塞人行道,保障上下学通道畅通,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出行习惯,不在路面追跑打闹、穿行机动车道。

  记者注意到,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过街,教师志愿者举着引导牌,将下车排好队的小学生们,走通学路引导至校内。学生们过人行横道时,交通协管员、安保员拉起安全绳,避免社会车辆穿插。无人鸣笛催促,送学车辆安静排队等待,目送着学生安全走进学校。

  “共建共治,通力合作,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丰台区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王艳红介绍,各部门联合组建了“四支队伍”,分别是教职工、文明引导员和协管员、民警、学校安保,每天上下学高峰,共同在校门前值守,为学生安全护航。

  为了尽量避免车流交织,丰台区第一小学还在校门两侧30米范围内,规划了两轮电动车临时停放区,与机动车一样即停即走。“开学前,我们还通过设置200米左右隔离护栏,完成了校园内部人车分流。学生、机动车,有不同进出校路线。同时要求,上下学高峰时段,教职工车辆不得进出校园,教师车辆需要在早7点半高峰到来之前入校。”王艳红介绍。

  为了让校门前变得更安静,属地街道也在想方设法,为家长车辆开辟停车区域。“结合街道平房区百日整治行动,我们在校门前东安街附近,两个胡同区域清理私搭乱建、堆物堆料,腾出可供200多辆车停放的停车场,目前已经具备停车条件,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丰台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城管办科长颜杰介绍,停车场正式开放后,会对家长接送学车辆给予优惠,上下学期间短时停放可免费。

  现场3:

  巧规划“人车分流” 停车场“对调”出入口

  胡同里“小手术”为校门口“减负”

  地点:史家小学高年级部

  早7时30分,位于东城区南弓匠营胡同的史家小学高年级部,正值上学高峰期。这处校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有约3200名学生。这对于只有一条单向车道的胡同来说,压力巨大。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虽然道路空间十分有限,但校门前却未出现人车混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争路的场面。井然有序是如何实现的?

  南弓匠营胡同,是一条“L”型道路,史家小学高年级部正门,刚好位于转弯处,为了不让接送学车辆把大门堵死,学校周边开展了一系列“小手术”——

  先是加装硬隔离。靠近学校一侧路面上,距离路缘石不到1米位置,东四街道办事处装上一排黄黑相间的隔离柱,一直延续到两端胡同口。

  “如此一来,人行步道与路缘石下一小截道路相连,拓宽了学生的步行上下学通道,还与机动车道实现了'人车分流'”。”史家小学行政副校长李大明介绍,学校规划了学生出、入校行走路线,并要求两轮电动车、自行车一律在胡同口“远端”停车,让孩子们顺着人行步道,自己步行进出学校,沿途会有教师、家长志愿者维护秩序。一个小举措,不但避免了人车混行、自行车电动车与机动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还大大提升了胡同通行速度。

  史家小学高年级部位于东四危改小区中心,周边居民楼较多、人员密集。学校对面的小区地下停车场,由于出入口设置不合理,高峰期进出车也给胡同添堵。“原来从北向南进入这条单向行驶胡同,先经过停车场出口、再经过入口,也就是说,无论小区进车、出车,都得从校门口经过,高峰期会与接送学车辆相遇,造成拥堵。”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雷海东介绍,为了减少车辆冲突节点,街道协调小区物业,对地下车库流线调整后,将停车场入口、出口“对调”,居民车辆进入胡同,直接从靠近胡同口的入口下地库,这样从停车场入口到出口100多米路段,不再有小区车辆通行,为校门前道路“减负”。

  精细化的上下学时间管理,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学生入校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延长到现在的将近一个小时,从7时20分到8时15分,学校大门都是打开的。下午则是采取3点半、4点半、5点半、6点四个时间段错峰放学,还划分了各个年级‘放学点’,家长在马路对面等学生。”李大明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在上下学时段,学校教职工、属地派出所民警、学校保安员、家长志愿者,分工合作,共同维护秩序,保障学生安全。

  “上下学高峰,我们在学校周边的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阳门内大街设置了远端疏导岗,使胡同车辆循环起来,让接送学车辆进得来、出得去,同时不对区域交通造成影响。”东城交通支队安全监督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张建介绍,开学以来,东城交管部门已在64所重点学校周边安排了警力、重点疏导。

  【记者手记】

  齐心协力不推诿 就没有难解的题

  学校周边交通治理,是一项复杂工程,牵扯到数个部门。可喜的是,新学期来临,在全市“总动员”下,各个部门拧成一股劲,齐心协力不推诿,主动为校园周边交通治理出谋划策,不计回报地贡献力量。

  拆违腾退空间变身停车场,允许家长车辆短时免费停放;小区出入口调整,避免居民车辆与接送学车辆交织;通学公交开通,创新施划“通学路”,让学生一路安全入校……曾经的一个个难题,有了“新解”,这些解题思路也将推广至全市各个学校。

  校园周边交通,坚持把安全而不是速度放在第一位,不再追求“快”,反而是要慢下来,让环境静下来。比起争抢道路资源、交通事故频发,井井有条的“慢”,反而效率更高,让人心情更加舒畅。

  (原标题:校门口上下学不“堵”了,这几个学校做了什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宏阳 李博

  流程编辑:u02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