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麦种勾勒的农耕文化全景图——农耕文化系列报道之五
10月初,今年春小麦磨成的优质河套面粉已经被做成各种面食端上了餐桌。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的河套面粉,口感细腻、劲道、麦香浓郁,亦成就了河套地区久负盛名的面食文化。
一碗酿皮以及现代智慧农业
了解小麦在河套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先要从一碗酿皮开始。
久负盛名的巴盟酿皮,当地人更喜欢称之为“面精”。五原县复兴村临街的李三手工面精店,虽然是只售卖面精和糖麻叶等几种小吃的小店,却在五原县颇有名气。巴彦淖尔的面精店就像重庆的小面馆一样,有着民间的排名,但每家小店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榜上往往“排名不分先后”。
李三手工面精店,就是排在当地人心里榜单前列的店铺。手工制作的面精晶莹剔透,口感鲜、爽、弹,淋上各家秘制的调味汤汁,再加上自制的烂腌菜,入口酸爽可口,是在当地才能吃到的原汁原味的地方美味。上好的河套平原高筋粉,粉质细腻、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制作面精不可或缺的主角。一碗美食、一季小麦,演绎着河套地区2000年的农耕文明史。
小麦种植的故事,要去广袤的田间地头寻找。3月初,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民郝存林在他合作社的1500亩农田里,播下了今年春小麦的种子。历经18天孕育,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开始在河套平原上100余天的生长。盛夏时节,金黄的麦穗结出沉甸甸的颗粒,被研磨成优质的河套面粉。
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存林,是五原县土生土长的农民,祖祖辈辈在河套平原上耕作。郝存林年轻时,家乡的种植业全靠人工,到他花甲之年操盘农业合作社万亩良田时,农业生产早已用上了北斗卫星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灌溉、膜下滴灌等现代科技,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正在逐步转型升级为现代智慧农业。
年复一年,在富饶的河套平原上,一幅耕种图描画了数千年。“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历史悠久的传统区域,“种在冰上,收在火里”的河套小麦,每年3月初播种,7月20日前后收割。北纬40度种植黄金带的优异自然禀赋、远离污染的绿色环境以及黄河滋润的完善灌排体系,让这里种出的河套小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优质小麦的代表。
一季小麦以及4000年播种史
4000多年前,小麦从西亚经“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两个途径传入中国,先是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而后进入黄土高原的甘陕地区,又经由甘陕进入山东,最终在中原地区全面播种。在人类的足迹还未跨越文明的阻隔之时,小麦已经率先开启其翻山越岭之旅,对这个古老国度的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小麦最早发现于新疆孔雀河流域,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4000年前的炭化小麦。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的炭化小麦。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种植,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
一粒小麦,穿越4000年沧桑,华夏大地,年年风吹麦浪。商周时期,小麦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辨菽麥”这个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的成语故事,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就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汉代时,小麦开始大面积种植,并进一步向西、向南拓展,其收成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河套地区的农耕史,也以汉代为起点。走进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河套地区从古到今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就展现在了眼前。
早在秦汉时期,先民们就在河套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据史料记载,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当年,汉武帝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10万人戍边,拓荒垦殖,引黄灌溉,河套农业由此发端。
在河套地区具备了发展农业的条件后,小麦在此落户。相传2000多年前,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汗,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后宫宫女王牆(字昭君)赐之。昭君将汉地耕种技艺及五谷籽种携往塞外,后因匈奴族内讧,呼韩邪单于携昭君在河套鸡鹿塞避难八年之久,期间,“令其兵、犁其地、种黍麦”;并“呼石匠、备石碾、砌碾坊、浣其麦、碾其面、给赡其食”。
昭君引种小麦于此并将石碾文化传于鸡鹿塞,推动塞北高原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从此开启河套地区种植小麦的历史,也由此给了河套地区展示其天赋沃土的机会。河套地区的石碾面粉,亦被老百姓广传其为“昭君面”“鸡鹿塞面”。
千道河渠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
从明朝中期开始到民国初年,河套地区成了内陆各省灾民的逃生之地,史称“走西口”。人群聚集,农耕文明迅速发展,小麦、玉米、葵花、蜜瓜等开始大量种植。但是,由于灌溉问题,河套小麦的收成不是很高。清末民初,以王同春为代表的一批人大力开渠,河套地区渠道纵横,河套小麦的种植面积才开始明显增加。
随着1961年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河套小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种植面积很快便达到了百万亩。至1997年,河套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高峰——258万亩。
巴彦淖尔市小麦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产和总产,都位居内蒙古首位。从2018年至今,在“天赋河套”品牌引领下,巴彦淖尔市不断健全河套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开展农田“四控”行动,让好产地持续产出好产品,河套面粉这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以巴彦淖尔市为主的西部河套及土默川平原种植区、呼伦贝尔市为主的东部大兴安岭沿麓种植区、以乌兰察布市为主的阴山丘陵旱作种植区,是内蒙古的小麦种植的三个主要分布区域。
内蒙古是我国春小麦的主要产区,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40%以上,居全国各省市春小麦产区之首。西起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东至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南自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北到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市,全区12个盟市均有小麦种植。
内蒙古具有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是国家中强筋优质小麦产区和小麦商品粮基地,小麦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内蒙古开展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和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在3个盟市的5个旗县建设15个小麦千亩示范区、2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全区小麦高产高效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如今,麦子里的内蒙古,已走在利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的大道上。
如今,我国小麦品种全部实现国产自育,小麦总产量稳坐世界头把交椅。历经4000多年漫长历史,从开始传入中华大地的小面积种植,到汉唐时的发展,再到宋明的完善,直至现代的优质高产,人类在驯化、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建立起恢宏灿烂的文明。
粒粒小麦,皆是人间烟火。中华农耕文化里的小麦发展史,亦是一部茁长于田野栉风沐雨的传奇。小麦种植不仅是一种作物的发展史,也是中华各族儿女在相互交融、学习过程中书写的中华文明史。 (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