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助推“双创”,是如何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需要。各应用型高等学校应在原有双创教育举措的基础上,坚持铸魂育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秉持“双创教育必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适时调整学校双创教育的总体布局和行动指南,更加突出顶层设计的思想性,更加强调执行推动的精准性,逐步形成凸显应用型高等学校特色的双创教育实践成效与经验。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转变人,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人类、为民族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是专业教育的任务,更是双创教育的任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融合,是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现状的关键所在。“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如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各专业应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每一位学生、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各高校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从工作规划和实施要求两方面对创新创业学分、课程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引。坚持专创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出台相关工作指引,科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导入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践、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践育人、多元协同,共建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人才培养以专业设置、技能培训、校企联盟等多种形式紧密对接地区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精准把握行业企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开展各类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协作高效、顺畅,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教学计划环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学时学分要求;在专业建设环节,出台相关的工作方案,夯实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梯级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设置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课内外实践环节,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开拓创新实践板块,构建创新学分转换体系;在学生发展评价环节,坚持成果导向和过程性考核、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课堂互动环节,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多主体育人方面,深化协同育人模式。设立一批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协同育人平台等,推进本校、校校、校企、校所、校政以及国际合作之间的协同育人。尤其推进本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各方力量提供创业辅导、素质提升、资源整合、智力支持、政策服务等支持,多渠道培养学生“双创”精神和能力,对在校最具潜力的学生创新创业者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建设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课设置涵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课程设计等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方向课设置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和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综合运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创新实验、仿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和创业两部分融为一体,结合国内最新创新成果和创业模式,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拓创新实践板块,每位学生应取得相应学分;构建创新学分转换体系,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切实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融合贯通。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在实习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实训、项目孵化、产业学院等方面,企业全面参与培养计划、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明确双创教育必须与专业对接、与课程融合,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形成以“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知识拓展”四大板块为基础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双创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环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劳动教育等环节引入实践思政理念和措施;开设创业园区,构建“工科类+管理类”学科交叉融合团队,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各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校内专业级、学科交叉级、校外企业级三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合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协同育人平台为依托,大力推进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统筹好校内各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加强实践条件的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培训工程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践,使学生在各类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中得到充分锻炼。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各高校应把“双创”教育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评聘、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等重要内容,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具体举措如下:一、大力培养创新创业教师,引进校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加大业务进修力度,为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继续鼓励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进行指导,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富有效率的方式,引进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创业人才,引进智力人才,引进重大课题人才。二、积极实施“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培养计划,拓展培养渠道。整合校内机构、社会资源,从政策、经费等方面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第一线深入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创新创业绩效考核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一整套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关键绩效指标、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从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到发展激励包括校内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高聘制度、教学工作量补贴、外送培训等。综上所述,各应用型高等学校应明确双创教育必须与专业对接,与课程融合,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引,坚持探索“双创”教育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双创”教育品牌。通过基础教育、通识课程、专业教育、项目训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贯之以项目研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双创”教育能覆盖到课程教学、课外实践、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作者:朱继绪,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讲师,本文系课题项目《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省级一流专业”》[编号:JY214502]研究成果。来源:光明网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