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追光,向下扎根
乡村学校一直存在教师资源流失的问题,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或因办学条件简陋,或因发展平台有限等问题离开乡村,流入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学校寻求发展。但是在我看来,青年教师只要心中有理想、有热爱,扎根乡村学校,一样拥有广阔天地。
向上追光
把理想信念刻在心里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求学期间读过的《帕夫雷什中学》中的一段教育故事。一个小女孩即将从学校毕业,她在日记中写道:“按照家里的安排,我会成为一名农场挤奶工,但是我还想学习法语,因为那样就可以读雨果的书了,成为朗读雨果诗集的女工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读到这里,我想,这不就是真正的教育吗?正是由于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教育倾注了无限智慧与热爱,才有了这延长生命深度的教育。这让我对教育开始着迷,更重要的是,无论身处何种学校岗位,无论遇见何样学生,我都心生欣喜,敬仰我的事业,因为我始终坚信“学校工作是最有趣、最具创造力、最引人入胜的工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初出校园,我带着这种气势如虹的使命感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
2011年,我第一次走进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心小学——一所环抱在青山绿树红瓦中的乡村小学校。我喜欢这里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也喜欢这里朴素踏实的教学氛围。起初,作为美术教师的我,同时兼任数学教学、班主任和学校校产管理岗位。我深知学校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育人工作,不能取舍。于是,我每天早到一个小时复盘前一日工作,梳理、规划一天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孩子放学后,我重点研究自己原本并不精通的数学教学和校产管理工作,每日背着星辰回家。周末,我会按顺序对孩子们逐一家访。尽管忙碌,却也幸福美好。一学期下来,原本数学底子薄弱的孩子们个个喜欢数学、成绩优秀,我十分欣慰,心中留下来的想法更加坚定。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我备受鼓舞。而此时,我又联想到了“横渠四句”:“有理想信念”正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教育事业“为天地立心”;“有道德情操”需要我们为孩子不求回报地付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为生民立命”;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有且只有如此,方能做到“有扎实学识”,方能“为往圣继绝学”;提起“为万世开太平”总觉遥不可及,然而当今的太平和繁华不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创造的吗?这需要我们以“仁爱之心”锤炼其品质,培育其民族精神,以期孩子们未来在各行各业尽展风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了这种感悟,我更坚定了教育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这让我在面对琐碎的事情、成长的磕绊和病痛的折磨时依然能保持教育初心、奋斗姿态。
身处乡村小学,身边优质的学习资源有限,我便通过阅读汲取营养。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大量名师名家的教育著作,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等大家的教育观点搭建了我早期宏观的教育世界。但是,这些著名教育家集毕生之力形成的教育智慧是我遥不可及的,于是我又搜集了当代的名教师、名校长的事迹、著作来读。我看到了魏书生、薛法根等从一线走出来的名师成长之路,他们给了我强大的精神鼓舞和路径支撑。
2014年,我开始承担少先队、德育等工作。随着自己承担的育人工作越来越重要,我意识到自己肩上有千钧重负。于是,我更是抓住一切时间缝隙学习。我每日阅读自费订阅的《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辅导员》等报刊,把好的做法、迸发的灵感整理成册;忙碌工作之余做到了书不离手,用餐、如厕、睡前均成为我成长的时间,《学生第一》《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我丰润大脑的利器,“每周1至2本书”成为我至今的阅读习惯。此外,我定向关注国内知名中小学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努力让我们乡村学校从全国名校中汲取教育经验。学习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更支撑着我热爱教育的初心,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株向日葵,追寻着阳光不断奔跑。
向下扎根
把“有解思维”立在脑中
既然决定扎根这里,就要做出点儿东西来,让学生受益,让自己成长。或许这并不容易,但只要行动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带着这种初衷,我开始深入挖掘这所乡村学校可开发的育人资源。学校周边齐文化资源丰富,我和团队遍访深邃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以对家乡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为核心,结合新时代特征,形成了涵盖人文、科学、思政和道德教育的“四季育人”系列课程。9年时间,万余人次,人均160公里,200余场次,一场声势浩大的研学育人活动从雏形走向成熟,从春夏走向秋冬……在牛山淄水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四季育人大数据。农村孩子们在这场持之以恒的行动中,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识,锻造了意志,建立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四季育人”课程品牌也先后在省市获奖并推广。
教育工作需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更需要找出存在问题和重点工作,用“有解思维”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2017年,我被安排到淄博市临淄区东北角、一所质量最为薄弱的乡村小学主持工作。为了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我每天放学后跟随学生回村家访。一个月的时间,我跑遍学校辖区内22个村落,与200余名家长沟通交流。通过调研发现,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摆脱经济困扰常年外出打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常常沿袭着老旧单一的教育手法,遇到问题更是束手无策。我在自己的教育日志中写下:孩子的家长很辛苦,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帮助和付出,这需要我们想更多的办法、解决更多的家庭教育问题!继而,我开始主持成立家庭教育跟踪指导服务队,实施了“私人家庭教师制”,根据家长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为每一个家庭配一名私人家庭教育教师,定期诊断家庭教育问题,定期入户跟踪。如此一来,家长逐渐开始关心学校,关注孩子教育,家庭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直接联系自己的私人教师。曾有一名家长告诉我,“私人家庭教师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孩子跟我们发生冲突时,我们找到私人教师,老师几句话就帮我们解决了头疼的难题”。
另一方面,我开始对教学管理和课堂行为进行重点调研,每日围着教师和孩子们转,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听取教师们的诸多看法,和老教师们促膝相谈。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和酝酿后,我和管理团队一起对教学机制“对症下药”。通过构建“互动生成式”课堂、夯实强基培优工程、挖掘“草根式”改革经验……终于,在不断的付出和践行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学科核心素养显著提升。仅一年时间,学生在省市区科技、艺术等素养大赛中获奖300余人次,为学生总数的120%。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得到显著成长,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省市区各级基本功、优质课比赛中屡获一等奖,省市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两节优课获评教育部精品课程,真正用“有解思维”让薄弱学校转化为区域名校。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党中央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刻阐释。我意识到儿童时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劳动技术的掌握,更要站在儿童一生发展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我开始研究并尝试开展基于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理念下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把日常劳动教育化、服务劳动公益化、生产劳动常态化、科技劳动创新化,让劳动教育走向深入,回归实践。
基于这样的思考,照料学校农场的“小农场主”、协助午餐制作和分发的“小帮厨”、认养校园树木的“绿色天使”、喜欢科技发明的“创新小巧手”等诸多校园劳动岗位诞生了。我们加强校内外联动,挖掘周边大棚、企业等劳动教育资源,开辟STEAM劳动教育新空间。学校劳动之外,关注家务劳动,每个年级都制定了家务劳动指南。我们在主题教育、研学旅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时空。家校社共同体,越织越密,劳动教育的雪球越滚越大……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有解思维”是打破瓶颈、化解教育难题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直面个人成长和乡村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事不避难,迎难而上,把一个个教育难题揉碎,以“求解”的信念、“有解”的思维,深下去,钻下去,做一名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0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