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消息恐惧症”的背后,决定悲欢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近日,社交媒体上一条关于“上了大学后得了消息恐惧症”的话题上了热搜,发起者表示自己上大学后害怕收消息,课程群通知、社团群通知、学委通知、班长通知、学生会通知和无边无际的@所有人让自己很恐惧,这条话题有超过2500万的阅读。许多网友表示感同身受,也有网友指出工作后的“消息恐惧症”将更加严重,但也有网友说自己并不反感收消息,反而期待收消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到了28岁的小刘,听他讲述自己在喜欢收短信和惧怕收短信之间不断“横跳”的故事。特别喜欢收到“信息”的初中上初中时还没有手机,很多消息传递都是依靠“小纸团”,有小伙伴们的悄悄话、还有学校内外发生的趣闻八卦。除了小纸团外,消息传递的工具还有小纸条和信件。小纸条一般是用来约放学或者周末出去玩,或者是今天作业的答案。可以说,那时候的我,从不怕收到消息,就怕没有消息。高中后有了手机,功能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但依然非常开心。那时候只有关系最好的小伙伴有我号码,作业做完后,我们会用短信聊一会天,“在干吗?”“刚写完作业,你呢?”“你知道吗?今天我听某某说,某某喜欢某某”……直到互道晚安。每一次听到短信铃声都很开心,很期待。那时候的我想不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特别厌恶这个声音。上大学后,我患上“消息恐惧症”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几个社团,事也变得多了起来,不是这里要开会,就是那里有活动。除了社团外,辅导员、班长也会通知各种各样的事情,最怕的就是时间冲突。班级的事情还好,上课时间都是固定的,最怕社团临时活动,有时候事情一急,短信几分钟不回,电话立马就打过来了,听到有事不能去就会挨批评,“活动不积极”。也是那时,我逐渐害怕收短信、害怕接电话……最怕的还是出去玩时,手机突然响起来。有一次好不容易约到了同学,刚上公交车一个电话过来了,顿感不妙,接起来是辅导员通知一小时后开班会……差点当场哭出来,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手机就是一个牢笼,把我困在了无尽的短信和电话里。从来都没有这样厌恶过这些信息,每次手机响起来大概率是两件事:要么有活要干,要么有会要开。开了家网店,特别希望来消息大三后,事情逐渐少了,手机也回归平静,对信息也不再厌恶了,无聊的时候我甚至会怀念那段忙碌的时光。毕业后我开了一家网店,我逐渐又喜欢上了信息铃声了,一旦手机响起,要么是有人咨询、要么是有人下单。那时候我开始随时把手机拿在手里,在外面时我把手机调成振动模式,如果老长时间感觉不到手机振动,我就会焦虑,然后拿出手机看一看是不是有信息但没感觉到,发现没有后则更焦虑。如果手机频繁振动,我就会感觉挺开心,因为今天有了收入,在外也可以吃好一点。有一天,我意外成功报名上平台的大活动,当天就爆单了,咨询的人特别多,来不及回复,索性就不回复了,但依然有源源不断的下单。我将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手机就像振动器一样停不下来。当时觉得振动音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旋律,我从下午一直听到晚上,然后在这美妙的声音中安然入眠,这一觉睡得特别香,丝毫感觉不到吵。家人病重 非常恐惧接电话再后来,爷爷病重住进ICU,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怕接电话和信息的时候了。当时我们全家都处于精神紧绷状态,睡觉时都要把手机放在枕边。有一天正准备睡觉,手机响了,我顿时感觉全身发凉,不住地冒冷汗,颤抖着手没拿住手机,摔地上了。捡了好几次才捡起来,结果接起来一听是个营销电话。那段时间,我状态很差,哪怕在地铁里,别人的手机响了,我都会下意识地发颤,当时不知道“消息恐惧症”这个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感觉自己可能生病了,而且听到铃声就会“加重病情”。最终,我还是接到了那个电话。送走爷爷后,我本想去医院看看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结果发现病好了,听到铃声不害怕了,也不会颤抖了。后来想通了,我害怕的不是铃声,而是铃声背后的那个最不愿意看到的信息。之后,我投了许多份简历,每天抱着手机,期待着有人给我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专家:“消息恐惧症”来源于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君告诉记者,“消息恐惧症”主要和消息背后传递的信息有关,比如小刘提到上大学后收到的各种各样通知,如果当信息“过载”到一定程度,接近人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处理负荷时,人们就会产生抑郁、烦躁、焦虑,还会有一种被压垮的感觉。这来源于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个体常会在恐惧情绪的作用下选择回避,以减少不良情绪。“在工作中也同理,当我们的工作都是通过信息安排时,接到信息时我们就会本能地产生又有事情要做的感觉。如果此刻我们处于忙碌状态,就会对接工作感到厌恶,同时厌恶的也有那些消息。”刚上大学、刚工作时,人们接触到了一个新环境,可能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放大焦虑,产生“消息恐惧症”。但当我们适应生活后,“消息恐惧症”就会逐渐减轻。刘君提醒消息发送者,如果“所有人”人数不多,重要的事情以私聊的方式通知会更高效,也显得更尊重对方。此外,刘君也表示,新生报社团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多,要把握好兴趣、学习、生活三者之间的平衡。“常有人说,越长大烦恼越多,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刚离开父母庇护时我们确实容易受到更多挫折,我们要有心理预期,不可能每一件事情的发展都能按我们的意愿。我们要接受挫折,允许自己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校对 李海慧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