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钢淼等15名代表联名提交提案:强化多方协同精准发力,提速产改“最后一公里”

  摘要: 郑钢淼等15名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加强多方协同参与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提案》。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党的二十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赋予了产业工人新的使命和任务。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郑钢淼等15名代表,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需要的产业工人大军,联名提交《关于加强多方协同参与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提案》。

  进一步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优势

  联名提案分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以来,上海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市总工会牵头协调的产改工作格局,有效发挥各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工作优势,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细。但从政府各部门联动推进产改工作进一步做出成效来看,系统性政策制定与推动力度仍有待加强、产改前沿情况的多部门联合研判仍有待提升。

  联名提案建议,推动政府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

  主动跨前,积极对接产业工人需求。以制定实施新一轮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契机,推动各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强探索、主动创新,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和改革成果,为产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聚焦改革试点,强化技能提升。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校企共育、定制培养,打造一支与新兴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产业工人队伍。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适应新就业形式和企业用工需求,推动职工职业教育向专业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人才培养。

  进一步推进企业落实产改责任

  上海工会调研显示,各类企业在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完善企业自身发展中,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一定不均衡、不匹配等问题,企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落差,主要体现在: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还不适应;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在改革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高。

  联名提案建议,推进企业落实产改责任:

  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实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参与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工作,促进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围绕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升级、申报认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继续发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支持作用,推动企业资金使用更多向基层一线职工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倾斜。以“高师带徒”方式带动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各类企业重点提升职工技能,特别是培养青年后备高技能产业工人人才。

  完善劳动技能参与收入分配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推动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纳入产业工人薪酬待遇体系,建立能力与使用相结合、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探索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完善高技能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政策。

  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社会认同度

  上海工会调研发现,目前社会整体对于产业工人的认同度亟待提升。一方面,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动力不足,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理论轻技能的思维定势还没发生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对产业工人政策的持续关注。

  联名提案建议,提升产业工人社会认同度:

  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作为重大宣传项目。发展职工喜闻乐见、昂扬向上的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融入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激发职工的心灵共鸣和工作热情。

  推动产业工人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进一步得到提升。适当增加技能领军人物或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产业工人当选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形成有利于产业工人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引导社会认同、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工人的现实待遇水平,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