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保新政背后的考虑?专访国家医保DRG技术指导组组长郑杰
“DRG主作用是规范医疗行为,支持医学创新是‘锦上添花’,但不能把它最基本的‘雪中送炭’功能给抹掉。”“按照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来看,一定是围绕着DRG主方案,逐渐形成各种配套措施为它保驾护航。”“最后能通过除外支付标准的,应该是极个别的,不会是大范围的。”
近期,北京医保局发布《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以下简称除外支付)提出,通过审批的新药、新器械和新技术,可以不参加DRG分组付费。
消息一出,就像一个泄洪动作,让闭塞多时的创新药械市场迎来一场久违的“甘霖”。
然而,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本质看现象,想要正确理解新政一定要思考背后深层次的意义。
DRG是承载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汇总决策,退出人为定价,科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精准地控制整体医保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有效引导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从企业到医院,一步步的深层引导未来所有产业相关方的价值医疗取向。
正因为承载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才导致DRG成为“业内顶流”,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甚至很多时候被过度解读。需要正确理解的是,作为一个与临床需求保持同频的政策,DRG也必须不断进化,所以,这次北京出台新政,对非组内创新药械、技术的使用留一个“出口”,是DRG动态完善的一个必经之路,与其说是信号,不如说是北京作为国内领先医疗市场敢于走出第一步,率先释放的一种态度。
至于这个“出口”会有多大?评审标准与门槛设计有什么内在考虑?北京新政对于全国的示范效应将会如何?…
近日,医趋势专访了国家医保DRG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就以上行业关注做了独家回应。
郑杰是国内DRG研究专家,全程参与了CHS-DRG分组方案的制定,深刻理解DRG的本质与含义,面对除外政策出台后兴奋的市场,在参访中,他多次重申,“给医学创新留一个出口只是延伸作用,一定不能忘记DRG的本质。”
*为忠实陈述原意,本文以问答的形式呈现。
新政出台背后的考虑?
医趋势:这次政策出台后,市场像被打了强心针一样,这种热情,你们怎么看?
郑杰:的确,很多人都认为这项政策是对医学创新的利好,反响很大,但我想稍微往回拉一下,我们不能脱离实际,DRG的本质是规范医疗行为,这次除外支付的配套机制,是为了给医学创新留一个出口,这只是DRG的一个延伸作用。
医学创新该不该支持,该。但支持医学创新,不是医保一个部门,或者说一项DRG政策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整个监管部门的协同推进。
医趋势:你提到的延伸作用,主要是指什么?
郑杰:很简单,DRG其实就是一个靠大数据,归集医疗行为的工具。在历史数据中找到规律,对医疗行为并组;再以历史数据为参考,形成支付标准。
所以说DRG的分组标准有很强的历史性,但是医学不可能一成不变,一定是发展进步的,一定会有新研发出来的药品、耗材、技术,这是其一。
其二,随着保障范围的扩大,每年国家医保局都会给老百姓谋福利,增加新报销的药品,比如罕见病、肿瘤靶向药等,这也会直接导致市场上医疗行为的变化,形成新的规律。这些新产生的规律,不适用于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所形成的DRG,怎么办?所以就必须给一个除外支付政策,让新产品有展示自己新形成规律的可能性,让市场充分地去验证它,接纳它,磨合它。
医趋势:之前其他地方比如浙江、广东等,也出了一些除外支付的政策,北京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为系统化的,出台的时间点是怎么考虑的?
郑杰:之所以现在出台,主要是因为DRG体系的建设走到这一步了。
DRG是不完美的,按照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来看,一定是围绕着主方案逐渐形成各种配套措施为它保驾护航,现在主方案已定,下面就该去建立配套措施了,如果再不建,可能会导致政策导向放大它的缺陷,也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
设计评审标准的思考是什么?
医趋势:你刚刚提到的点,在制定申报门槛的时候,比如上市三年内、提升临床效果、对DRG病组支付标准有较大影响,是不是都纳入到了考虑?
郑杰:是的,正是因为我们很清楚目的是什么,所以才设置了这些条件,让除外的更有意义,而不偏离DRG的本质。
举个例子,我们的条件之一是需要通过临床论证,论的是什么?医学创新很多,如果要从鼓励角度上来讲,应该全部投入,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拿那么多老百姓的钱去用于鼓励创新,所以要让专家们评定哪些产品、技术是未来值得留下的,哪些是有意义的真创新,对于那些伪创新,我们是不希望它占据份额的,专家论证的点就在这儿。
医趋势:论证的过程如何保证公平公正。
郑杰:第一点,如果说专家放水,等于是损失自己未来的成本,没有意义的产品,现在给放进去了,在DRG之下,一旦超出还要自己承担。
第二点,除了专家论证,我们还要看大数据——历史数据形成的DRG分组和标准有没有包含这个药械技术。
如果原来历史数据已经包含,那就证明已经在我们的测算范围、标准之内了,那肯定是不会通过的。
还有一种情况,即现在的产品、技术取代了之前的,但没有很大的费用差别,比如低值易耗品、普药,就没有必要除外,除外的主要是对成本造成较大冲击的产品。
医趋势:你们在出台政策之前有没有推算一下,大概有多少创新产品、技术能够符合要求?
郑杰:现在正处在评审阶段,还不得而知,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的量化,但是我们的控制非常之严,最后能通过除外支付标准的,应该是极个别的,不会是大范围的。
DRG主作用是规范行为,支持医学创新是“锦上添花”,但不能把它最基本的功能“雪中送炭”给抹掉。
所以说除外支付的作用没有那么大,我们只不过是在规范临床行为的同时,尊重未来真实的临床发展的规律,给予一个合理的释放空间。
如果要给它过大的期待,DRG会变味的,也走不下去,因为和初衷是相悖的。
医趋势:这次纳入的创新产品、技术计划如何支付?
郑杰:这一点很重要。除外支付指的是不在DRG打包费用之内,可以另行收取、另行支付。但并不改变现在国家医保局的政策规定,该是甲类就是甲类,乙类就是乙类,丙类就要自费。
一定要强调一下,除外支付不意味着都纳入报销,这不是一个概念,只是说不在打包范围之内,目录管理规定、报销政策执行依然照旧。
医趋势:此前有医生反馈,DRG执行后,面对重病患者医生都很头疼,收下的话,成本太高;不收就是推诿患者,那么这次是否有针对重病患者的除外支付?
郑杰:有的,特殊病例也是这次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年底我们会算一笔账,按比例把特殊病例去除外支付,缓解医生、医院担忧的情绪。
除外支付是否具有普适性?
医趋势:北京在国内医疗市场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有人提出对于医保资金捉襟见肘的地区,除外支付政策就比较勉强,这个你们怎么看?
郑杰:是的。我认为按照国家医保局的工作部署,肯定会扩大,但可能不会形成全国范围。北京医疗资源比较集中,创新能力比较强,一般来说领先落后的医疗市场5-10年,那么就有除外支付的诉求。
对于其他较小的医疗市场,一是治不了的都送到北上广去了,并没有这种的诉求。
二是不同地区的诉求不同,像北上广这样比较领先、学术带头的医疗市场,所除外的可能是全国的普遍诉求。但在非超大型医疗市场,需要除外的内容很多在一线城市早就投入到临床使用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工作。我们不鼓励主动的扩大范围,越多越好,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把该除外的除外就可以了。
医趋势:北京率先出台新政,可以算是医保局的释放的一个信号吗——正在逐渐弥补DRG的缺陷?
郑杰:与其说释放信号,我更愿意解读成释放了一个态度——DRG不只是约束,还有疏导作用。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与医学客观规律是相匹配的,我们是有与医学进步同行的态度的。
这种导向的意义,比实质的意义对于北京来说更加重大。
面向未来的正向循环?
医趋势:北京目前申报材料已经收集完成,最快什么时间可以开始试运行?
郑杰:收完材料我们要论证数据,再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试行估计是在第四季度。
医趋势:从国外的经验看,比如德国,有一条完整的从除外支付,到未来纳入DRG长期支付的路径,我们的政策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机制?
郑杰:一定会的。等到2-3年之后,充分释放规律,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了,我们再来打包分组,重回规范化的过程。
医趋势:即便再完美的政策落地以后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你认为这项政策落地之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郑杰:那就是市场的高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企业在高期望之下,发现我们的本质并不是这样,可能会产生落差,这就是市场的需求与我们实际能力之间的差异,一个永远的矛盾。
医趋势:你认为这项政策执行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成功的导向作用?
郑杰:去伪存真。通过这个政策,如果能在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又能够火眼金睛找到未来发展的临床方向,兑现真实的临床价值,我认为就叫成功了。
· END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