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校长呼吁:建议将博士生收入增加至1万/月
据第一财经报道:11月26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有40万的博士生,他们月收入3000多块钱,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正常的进行支付。
刘校长还表示,增加博士生收入的这笔钱,每年的财政支出仅需400亿,从国家层面来看,并不多。
来源:第一财经
山东博士生“哭穷”:每月只有1500元!
研究生待遇过低,确实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而且经常上热搜。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多所学校的研究生、博士后及相关学术研究人员因收入太低爆发大罢工,目前已有超过4.8万人参与;还有的博士须卖血增加收入。
在国内,不少人的博士生涯始于25岁,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完成学业时的年龄大概是29岁,同时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经进入职场赚钱养家、甚至年入百万几十万的时候,博士们可能还需要靠家里人的接济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2022年7月,在某网站的“领导留言板”中,一位山东网友建言:山东省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主要动力,而博士是未来高精尖产业的主要人群。但二十七八岁、三十多岁的博士研究生,每个月只有1500的补助,生活压力很大,而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强烈建议省里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和在校生的科研基金。
博士生每月补助只有1500元,这个标准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连部分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确实太低了。
目前,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国家基本补贴,学校、导师补贴,奖学金,以及 SCI 论文或项目补贴。受学校、地域、专业等影响,我国在校博士生的补贴差异很大。大部分博士生但在谈起补贴额度时,回答往往都是“饿不死,但也不够花”。
博士生待遇:有提高,但还远远不够
提高博士生待遇问题,一直是国内高教界的热门话题。
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在一次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提出,国内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并因此倡议提高博士生的待遇。
2017年,有关提高博士生待遇的问题,终于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重视。
201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
据了解,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发言中提议,“2008年,王小凡、饶毅和我三人联合其他57人曾提议给研究生提高津贴,得到批准。一晃9年过去了。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在2017年,《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强调,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万元提高到不低于1.3万元,由此使得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再增长约250元。
尽管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还是非常有限,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大多数博士生待遇普遍还是非常低,特别是一些非985/211高校和文科类博士,普遍低于3000元。
根据知乎网友@angewbaby 的整理,目前部分知名院校的博士生奖助学金/补贴收入标准如下:
来源:知乎@angewbaby
平均来看,即使是名校的最高级别补助(国奖大佬除外),博士生在没有其他兼职的情况下,平均月收入也仅在3000元左右,如果是不那么“富裕”的学院,月收入可能不及2000元。
博士生们自己的总结是:补贴靠学校,工资靠导师,项目看机遇,兼职拼个人。
硕士博士毕竟还是学生,研究型学科学生每日泡在实验室里为paper攒数据,应用实践类学科的学生起早贪黑外出实习攒经验求转正,学校导师的固有补贴,基本上只能混个温饱。
据一项针对研究生的统计显示,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不能满足日常开销。
来源:科教小站
博士生实在是一群不同寻常的“学生”。他们年龄偏大,不少人都已结婚成家。然而,因为“学生”的身份,他们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基本的薪金保障。
当“糊口”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养家”谈何容易?虽然多地都针对博士引进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但对于尚未毕业的博士生来说,如何体面地走完“最后一公里”,显然是更加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也希望像刘元春校长这样为年轻学子们说话的的学者能多一些,年轻人有坚持的希望,行业才有发展的未来。
来源:学术桥综合自网络、科教小站、生物学霸、知乎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