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班级中30个三好生 家长发帖质疑含金量
有的学校主张“人人有奖”
“评奖面太大的话反而失去了评奖的意义,就像有一些考试,是普惠性的,只要参加,只要写清楚姓名,基本上都通过,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三好生变得很多,那么不是三好生的就成了少数,那对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是更大的打击吗?”“三好生是一种荣誉,不能玩大派送吧?”……对于一些家长疑惑的“期末表彰泛滥”的现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此很多学校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学校评选的是‘乐乐娃’:读书娃、创造娃、爱心娃、智慧娃、进步娃等,从孩子的方方面面,只有有表现突出的地方都能拿。”南昌路小学华萍校长告诉记者,期末时学校特别举办了“收获节”,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收获,这对鼓励孩子个性成长、实施多元评价是有促进作用的。
专家观点
三好生评选不宜过多否则失去榜样意义
南京教科所刘永和所长告诉记者,第一,三好生评比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激励措施,三好生评比有它不尽合理的地方,但目前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这是一种评优,目的是激励先进。即使不评三好生,那也应该有其它的评比方式。关键是要把三好生究竟怎么评、评什么样的人当,落实好;第二,三好生该评多少个,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为了激励先进,三好生不宜太多,应该是一小部分,是树立榜样,榜样有限才有榜样的力量。如果三好生泛滥了就失去了评选的意义。所以说,如何选出合格的三好生,就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公开公正地进行评选。
早在2009年首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表示,学校应停止三好学生评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他认为,对学生评判等级,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尊严,也违背了教育规律。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日也在微博上表示:素不喜教育专家高论,今对顾明远先生在一个教育论坛上的三个老调重弹却赞赏。其一是顾先生再次呼吁小学取消三好学生评选,还所有孩子一个平等。其实不仅三好学生,什么一二三道杠,什么班长副班长统统该取消,小学生就应当是快乐学习,自由生长,没有尊卑高低之别,没有聪明与愚笨之别,多简单的事啊。此番言论,引来诸多争议与反思,那么,取消三好生评比是否真的好呢?
反对派
赋予三好生评选新的内涵
“三好生”的评选是应当存在的,但应该赋予其新的价值与内涵。除了过去所提倡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之外,更应以通过改革“三好生”等类似的评选,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思维,将评选变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笔者期望,在评选标准上,打破“唯成绩至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多向度来培养学生,不做书呆子,也不做学生混混,而做一个有个性、有情趣、有爱心、积极进取的学生。
而在评选内容上,从“德、智、体、美、劳”这样高度概括的要求向具体化发展。比如通过学校或老师的配合,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做义工,去做志愿者,去开展公益活动,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
此外,在评选程序与方式上,比如,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参选,凡参选者在课堂上作演讲,去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哪些行为是符合评选标准的等等,然后让全班同学去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符合评选标准的同学。这样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民主的精神,学会民主的思维方式,体会到民主对自己的要求。
在中小学阶段,类似“三好生”这样的评选,事实上,是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倘若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校、老师与学生三者之间,能够将一种程序正义、公民教育与鼓励先进的初衷进行有机地结合,那么这样的“三好生”评选就是很好的实践公民教育的课堂。 王海越
赞成派
取消三好生评选是回归教育本质
“三好生”在人们的心中,一直以来都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但是它固定的评选比例和衡量标准,却注定了得到这一荣誉称号的学生少之又少。难道没有评上“三好生”称号的就都是坏学生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停止“三好生”的评选,而把更多精力集中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
时代在发展,各项制度、评比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而几十年来关于“三好”的标准却依然停留在“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三方面,有的学校更是把学习好排在了首要位置,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除了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三好生”评选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搞清楚教育是什么,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这背后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是什么?
事实上,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这种理念的宗旨,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鼓励不同特点的孩子发挥自身的潜力,而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在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对于“好”的标准也应该更加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取消“三好生”的评选,更多从教育本质上、从“因材施教”上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更欢迎人性化的理念和奖惩措施,过于简单的“三好”标准已经不能顺应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了。 胡瑞祚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