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200场科普报告,这所大学怎么做到的?
一边是守着丰富科研资源的高校,一边是对科普活动翘首以盼的青少年,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校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已不罕见,但如何保证科普活动不流于形式,如何不让青少年“吃了上顿没下顿”,却是难题。
在北京,有这么一所大学,他们从2018年起每年都能开展近200场科普报告;那里的研究生每周都会走进中小学的教室做科普;在2021年,他们成为北京高校中开展科普活动最多的地方。这所大学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
他们是如何让科普不成为“负担”的,又是怎么让科普实现常态化的?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国科大,探访他们的科普经验。
张雯婕的“快乐”
在前往怀柔区第一中学之前,张雯婕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酒红色裙子。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她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心里掠过一丝紧张。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雯婕。”打开课件后,她很快平静下来,课件里的内容她在学院老师面前演练过好几遍,早就烂熟于心。
张雯婕是2021年9月刚入学国科大的研究生,本科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但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又促使着她考进了青藏高原研究所。
与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不同,国科大有着自己独特的“两段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学生们入学后的第一年会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进行集中学习,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各自的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最后由国科大授予学位。
和所有研一学生一样,张雯婕的第一个学年也在雁栖湖校区度过。当得知学院组织科普活动时,张雯婕立刻报了名,经过层层遴选,她脱颖而出,并在一次次试演讲中得到学院老师的指点。
“大家有没有想过,河流为什么是弯的?”面对台下的中学生,张雯婕从问题出发开始了她的科普课“河流‘曲折的一生’”。
当讲到“地转偏向力”时,她的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讲台下的学生。这是在高二选修课本上才会出现的知识点,晦涩难懂,因此张雯婕格外留心同学们的反应。讲完知识点后,她把提前准备好的沙盘材料发给大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河流。“你们要考虑到河流设计的合理性哦!”张雯婕微笑地提醒他们注意地转偏向力对河流走向的影响。
“虽然今天讲到嗓子哑掉,却满载了一兜的快乐回来!研一的盒子又多了一份特别的回忆!”走出教室,张雯婕在她的朋友圈里分享。过去,她一直没想通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到底有什么用,如今,来自中学生的崇拜和感谢,让她又多了一份对所学专业的自信。
在北京101中学怀柔分校、怀柔区第一中学、怀柔区第六小学等17个怀柔区的中小学校,有很多像张雯婕一样的国科大研究生,他们以极高的热情,以每周一次的频率,为中小学生带去科普活动。
这些科普课也给中小学生们带去了快乐。“听完哥哥姐姐的课,我开始觉得科学很有趣了。”怀柔区第六小学五年级六班的学生于恩浩说。
国科大的“春分”
张雯婕等人的背后其实有一张已经编织了多年的“网”——“春分工程”。
这张“网”的诞生要从2014年国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说起。当时,为了做好招生推广,国科大计算机-网络安全学院的党委书记刘卫强去了怀柔区第一中学,交流中,他意外地发现对方非常希望邀请国科大的专家去搞科普活动。
回校后,刘卫强很快联合起化工学院等4个学院,组成一个临时的硕博士科普队伍,为怀柔区第一中学做了5个学科系列的60场科普报告,此外,他还为中小学校组织了由专家主讲的系列科普报告和机器人、无人机大赛之类的科普活动。
就这样默默地做了三年,2017年,他们看到了新契机——在国家倡导科学与科普同等重要的背景下,实施了研究生培养的科普活动学分制,提出“要充分激励全院研究生群体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其科学知识功底丰富、创造力活跃和新时代话语体系通俗的优势”。
2018年,国科大与怀柔区教委、怀柔区科协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发起了社会责任品牌项目——“春分工程·怀柔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以刘卫强等人最初的科普探索为基础,“春分工程”很快发展起来,不仅包括科普报告,还有科普微视频大赛、校园科技节等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0年,国科大面向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报告近450场。2019年至2020年,国科大利用专项资金,支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师生组织科普活动,在全国多省市共开展科普活动150场。
在“春分工程”一期结束后,2020年,国科大启动第二期“春分工程”,同时成立国科大科协以服务“春分工程”,落实研究生科普学分制。刘卫强任国科大科协副秘书长。
“‘春分工程’取义万物复苏的‘春分’时节,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像一粒种子,在科学光芒的照耀和引领下,迸发出希望、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以理性的视角认识世界、热爱科学、向往科学。”刘卫强说。
国科大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介绍,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国科大共开展了150次科普报告,“这个数字在北京市的高校中已经排名第一,但对于学校科技资源的体量来说并不算多”。
科普的“野心”
之所以把“春分工程”称作一张“网”,是因为这项工程内部有一套运行自如的体系。
2019年,为保证“春分工程”效果,国科大从各学院选出17位教授、博导,担任怀柔区17所中小学科技副校长。他们像纽带一般,一头连着国科大的科普资源,另一头连着中小学的科普需求。
“刚开始,我最担忧的是小学需要的课我们派不派得出人来讲。”怀柔区第六小学科技副校长、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陈德元直言。
在得知中小学校的需求之后,国科大各大学院迅速成立起一支支独特的研究生科普队伍。“在组建研究生科普队伍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出统一的格式,每个学院的科普队伍也由各学院老师管理。”吴宝俊说。
自由探索的结果是百花齐放。例如,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选拔机制,让志愿者先试讲微课,通过选拔之后再开始自主选题、备课,最后由学院进行科学审核;人工智能学院则将科普队伍分为服务组和创作组两部分,服务组负责科普活动开展和服务,创作组负责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团队也分好几个小组,具体会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情况分组,一组大概4到5人。
与怀柔区第六小学的合作试行了一个学期之后,陈德元已经不再为供求不平衡而发愁。“倘若不受疫情影响,我们有能力每年提供500到1000场高质量的科普报告。”吴宝俊说。
数量提升之后,科普质量也受到关注,科普培训成为各学院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研究生们讲的科普报告花样繁多,但是科学性上有时会稍差一点,所以我们要求学院组织有科普经验的专家审核报告内容,并为学生们提供指点。”刘卫强告诉记者,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知识的正确性、课程的艺术性和教学的节奏感。
国科大的科普实践得到了中小学校的认可。怀柔区第六小学副校长李劲松说:“我们一般是在各个班级轮流排课,过去,科普活动不太受老师们欢迎,尝试与国科大开展了几次科普课之后,老师们的态度变了,在孩子听课的时候,很多没有课的老师也会去听,他们还会问‘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班啊’。”
2021年,国家要求中小学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实施后,组织科普活动成为中小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办法,科普需求明显增加。国科大科协也开始编织一张更大的科普之网。
吴宝俊告诉记者,国科大的背后是遍布全国的110多家研究所,后续,国科大科协将尝试联合各个研究所构建一张大的网络,让国科大研究生们回所之后还能继续做科普,同时,他们还筹划着把“春分工程”的覆盖面从怀柔区推广到北京市其他地区。
“我们是有野心的。”吴宝俊笑着说。
张雯婕指导怀柔区第一中学的学生们设计河流沙盘(张雯婕供图)
怀柔区第一中学的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河流沙盘(张雯婕供图)
人文学院研究生朱美林为怀柔第六小学同学做科学剧辅导(国科大科协供图)
在101中学怀柔分校科普报告现场,同学们认真做笔记(国科大科协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