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颁奖 专稿|未来媒体人,通过镜头收获成长!是将新媒介为我所用的主人
今天(6月21日)下午,第二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举行云颁奖。本届活动,长三角100多所学校、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决赛题为《2020年,我们一起上网课》,经历了居家网课的孩子们,端起镜头,成为时代的小小记录者,662件作品获奖。
在云颁奖典礼的采访中,孩子们告诉记者,这段经历收获的不仅是作品和奖状,更有对兴趣的发掘、对职业辛劳的理解,孩子们开始懂得国与家的关系,也从探究、实践中体会情感的力量。
用一节网课的时间,看一场云颁奖。未来媒体人云颁奖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发来自己的感受。
我看了云颁奖,觉得获奖的作品很精彩,尤其是以小动物为视角的作品,给了我很大启发。——张腾岳
活动让我了解到其它同学在疫情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临危不乱,有信心有决心战胜困难!——乔元馨
我的第一次“云颁奖”,在屏幕前激动万分!看到哥哥姐姐们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各学校老师的点评寄语给我启发。今后更要从不同的视角来感受生活,去以心发现心!——费子俊
我学会了APP剪辑方法,后期制作打字等等,俨然成为一位真正的“小小媒体人”了。——王鑫彤
我们一起借助多元的网络来学习、阅世,体味学习及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今校园相聚,“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荣子同
活动让我懂得了每一位媒体人的艰辛,为了一个作品反复编辑修改。今后认真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未来媒体人”。——庞屹然
第一次参加未来媒体人大赛,自己获奖很惊喜,也是对这个特殊时期的记录和留念。一起努力,未来可期!——徐如琳
很高兴看到部分获奖选手的获奖作品,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有着相同的网课经历,让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杨英杰
在这里,我找到了新的兴趣
打开华二宝山实验学校七三班许泽仆的作品,视觉和听觉都被点亮了。她收集了关于武汉风光的精美画面,配以自己录制英语介绍,让人以为打开了外文纪录片。
“没有做视频的知识基础,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但更是给了我一个机会,一个发觉自己爱好的机会!”
与视频创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她发现了自己对剪辑视频的兴趣,也将自己英文口语表达的爱好融入其中。
在这次决赛当中,立达中学的周盈吟、唐康华和董霈兴的作品获得了“抖音点赞王”。对于他们来说,制作视频并非首次,而一次次完整的创作过后,他们的片子更加成熟、具有观赏性。
周盈吟说:“决赛阶段,和伙伴们无法相聚,心情低落打算放弃,班主任关切引导我摆脱消极,当开始动身制作视频时,抱怨、孤独顷刻放下。”
在兴趣中,历练显得不再那么难以面对,让孩子们把“不敢想”变成“我尝试”“我在做”“我坚持”。
动手做过,才知道不同职业的辛劳
“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了当一名媒体人的艰辛,不仅需要了解热点还要深度剖析。”
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的马艺轩,在他的视频中设计了游戏回合的模式,表达在每一堂趣味十足地网课背后,是老师们的精心准备。
一次活动,让这个五年级的小朋友,感受到两种职业的不易,与他人共情。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佳桐说:“我从最喜欢的云趣普课程入手,介绍了学校教学内容,体会到学校老师的用心付出。自学视频编辑软件的学习过程,更让我体验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立达中学“初心小队”的唐康华、金玥妤、宋沁、彭天辰、卫达,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在各自岗位体会不同工种的付出。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同意我来出演。真正在镜头前去表现好角色的行动和内心,我也会到了做演员的不易。”唐康华说。
一场疫情,让我们更懂得家国之爱
“这次活动,让我打开了视野,关注国家大事,记录点滴。相信今后我可以做得更好更棒。”
静安实验小学张若轩今年疫情期间滞留海外,克服异地困难,他准时在电脑前与上海的同学一起参加线上升旗仪式,参与网课学习。
张若轩妈妈说:“这也让我重新了解并认识了孩子,作品有对祖国的热情,对教师的敬意。这种充满感恩的情怀,相信会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小姑娘应沛儒,录制了琵琶弹奏曲目,通过媒体的力量为武汉的小朋友送去温暖。
“这是学校里没有的课,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视频讲故事,能通过镜头向其他地区的小朋友传递爱心。”
“亲人师友,谢谢你们给予我力量”
“在家上课这个主题,我真是太有感触了,这曾是我的梦想,后来确成了我的困扰。拿到题目后就变成了导演,问爸爸妈妈借手机,喊来妹妹做演员。妹妹把我幼儿园时想在家上课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我出演的就是已经成长起来的自己。”
民乐学校的孙启涵说,能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一等奖,最想要感谢家人和老师同学。
“病毒阻隔了爸爸和他的学生的距离,却阻隔不了他对学生的爱,更阻隔不了我对他的爱。”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张程皓,爸爸是一位教师,居家学习期间,父子俩共同经历网课时光。
“男孩子的感情往往不善于轻易表露,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感谢这次活动,儿子收获了成长,而我收获了感动。”
张程皓的爸爸说,他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观察力、探究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作品里感受到了孩子对亲人细腻的情感。
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
一分钟的短视频,显示孩子们眼中的网课,很有趣但做好又很不容易。从什么视角切入、如何用好数字媒体技术、避免出现流水账式的呈现都是难点。
很高兴的是从孩子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些感人的切入点、巧妙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也许这些孩子将来未必真正成为媒体人,但他们所拥有的媒体素养和技能很可能影响终身发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
首先、孩子们的作品都能紧扣上网课的主题,根据亲身实践去围绕一个主题去构思、拍摄、剪辑出一个完整的作品。
其次、孩子们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的表达,不仅有画面和同期声,也有字幕、声效和动画等,伴以舞蹈、rap等形式,还有从小动物出发的新视角,巧思无限。
第三、作品不仅是平铺直叙上网课的感受,还能体会到做老师的辛苦、做家长的辛苦,关注其他地区孩子的网课生活,超越小我,关注大我。
民办立达中学校长盛雅萍:
立达中学400多位学生参加了比赛,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从初赛到决赛的心路历程,收获不仅仅是获奖,更有成长。“未来媒体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玩中学,学中做”的好机会,汲取知识、增添技能、拓宽眼界,让他们能更好地去了解身处的大千世界。
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姚凤:
这次比赛适逢新冠肺炎带来的居家学习特殊阶段,不能重返校园,不能随意外出,拘束了孩子们的脚步,但是没有束缚住孩子们丰富的心灵感受和勇者斗志。
例如章子辰同学,通过网络了解疫情信息,用作品展示了“疫情中的中国力量”、“疫情中的中国速度”、“疫情中的中国温度”和“疫情中的中国精神”。
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
大家不仅是“停课不停学”网课生活的经历者,也是这段特殊历史的记录者。更重要的是,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感悟和创意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大众一股温暖、自立、坚毅、向上的力量。这种来自生活真实体悟的感动,也必将伴随他们走向未来诗和远方的行程。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 吴蓉瑾
哪些作品能让人眼睛一亮,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呢?事实证明,条件的限制无法束缚孩子思维的天马行空,有限的空间里孩子们埋头钻研着精良制作。
看着这些作品,真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孩子之手,我们学校最小的参赛选手才7岁,获得特等奖的孩子也才只有8岁,但是画面之丰富,情感的真挚无不打动着观者的心。这些作品外显的是生活实录,内隐的是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连旭萍:
长三角地区一百多所学校近两万名中小学生提交了初赛作品,未来媒体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活动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全家出动温暖又和谐。像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的徐梓桐小朋友,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更加令人欣赏。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校长潘卫苹:
超长网课原本枯燥无味,但看了同学的作品,感想最深的是这次超长网课学习中孩子们在感悟中成长,分享学习的快乐、分享课余的闲暇、分享苦恼之后的成长。
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表示,1分钟的视频作品,凝聚了同学们策划、构思、组织、拍摄、剪辑的过程,更有来自家人的互动、来自老师的指导。不少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未来媒体人,正是瞄准未来,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让同学们在社会发展中,掌握识别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
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说:“信息技术不仅翻转了我们的课堂,也改变了我们的媒体。新闻晨报&周到举办的未来媒体人活动,就是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来参与新媒介内容生成的创意实践活动。而这一次,就地取材,将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网课,通过视频,通过故事,讲述出来。孩子们既是网课的学习者,也是网课视频作品的制作者。”
在未来,我们想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历史、分享一项知识,传递几乎都离不开信息媒介。
上海空中课堂两次试播中,除了本地学生99%以上参加,旁听的非本地师生也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区,和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人在线听课。
信息媒体搭建的世界,没有边界,全民共享。只要内容足够好,就会有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人关注你。今年的未来媒体人,从首届上海拓展到长三角,就是一种优质信息的互通,帮助孩子们打开视野,共享世界、连接世界。
“未来的媒体人,正是这样能将信息媒介为我所用的时代主人。”李永智说。
活动协办方好未来赵乙廷表示,决赛主题为“1分钟,讲述孩子们眼中的网课”,聚焦疫情下教学方式变化,孩子们利用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创意,挖掘身边的美好。活动培养了媒体人的素养,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培养综合素养、促进能力提升的平台。
注:奖状在今天(6月21日)的颁奖礼结束后,陆续寄到各位同学所在的学校。6月28日前,如果没有收到奖状,请同学向所在学校反映,由学校老师联系组委会。谢谢大家。
附:获奖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