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莘“闯入”课堂: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平台(组图)

  本报记者 张晴 北京报道本报记者 张晴 北京报道

  因为“进不去学校”,大多数教育企业只是集中在“课外”领域攻城掠地,面对教育领域最大的蛋糕—课堂教育只能望而止步。

  华莘智慧教育公司(简称华莘)却并不甘心。它希望通过一流的多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和优质资源整合能力,直击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痛点。

  这家由传媒公司和国企合资的教育企业,希望从“优质教育内容为王”切入,也有从B2G、B2B到想象空间更大的“教育淘宝”商业规划。它能走多远?

  直切课堂

  契机源于三年前。

  彼时,传媒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趋薄,拥有22年影视行业经验、曾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众多殊荣奖项的派格传媒也在谋划更大的市场布局。董事长孙健君一直怀抱着强烈的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因缘巧合,终于在未来教育领域发现了市场需求,在与多方秘密洽谈后,得到了迅速反应和共鸣。

  派格传媒与南通国有置业集团合资正式组建华莘智慧教育公司。2014年底,国内首个“智慧教育学科体验馆”在江苏南通正式落成,“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同时也成为南通市政府2014年度的重点任务。

  半年多的时间里,智慧教育体验馆经历了国家政府机构、教育有关部门、各大著名企业高管、著名高校及权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的考察和检验,与会代表一致认定共享工程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契合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精准对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为核心,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关键的总体思路,对于有效推动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实际价值。当然,智慧教育的核心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公司邀请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体验馆做了一系列学习实验,孙健君很快发现,学生对软硬件的上手非常迅速,提出的问题不是“看不懂”而是“还有吗”,到了体验馆学习的学生,最后都是流连忘返、不愿离去。孙健君知道,“实验成功了”。

  传媒公司凭借一流的多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和优质资源整合能力进军智慧教育行业,华莘将目标直接指在了教育大蛋糕最核心,但也是其他企业一般不会触碰的领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直接抓住最核心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的优质教学内容资源。

  当前的教育市场中,华莘潜在的竞争对手们大都集中在“课外”领域攻城掠地,如平台化的在线教育、课外辅导的线下培训等,有的提供预习和课外辅导,有的变成了家教产品,发力点均集中在课前和课后。即使有少数愿意涉足第一课堂的“勇士”,也只是区域性的小试牛刀,然而,来自学校的教学习惯和来自家长的质疑和压力也让这些“勇士”望而生畏。

  “进不去学校”是让众多教育企业止步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需求,在未来要较好地实现智慧教育共享工程,不仅要求教育企业拥有优秀的硬件集成能力,也要求企业拥有自适应的软件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对企业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制作和渠道分发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孙健君发现,基于国家各项补贴政策,不少中小学校园都早已配置好了硬件。华莘统计发现,在先行开展试验的南通市,拥有“三端”的学校已经达到70%,而其他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率约为30%-80%不等。

  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在2014年一篇名为《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现状》的论文中,北师大学者总结,开展平板电脑教学确有增长趋势,国内应用的区域包括北京、上海、佛山、深圳、杭州、南京、潍坊、新疆昌吉等地,上海更是把“电子书包”项目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与此同时,希沃、鸿合、华师京城等硬件商也在不断发力智慧教育,使得配套硬件功能更多、价格更低,配置一间教室的价格可以控制在10万以内。

  内容为王

  硬件问题解决了,内容却出现了问题。“我到一些学校去看,发现他们的硬件都落灰了”,孙健君说,他与教育部门、校方交流后发现,政府每年都有下发用于教育现代化的经费,但由于现有的直接可用于课堂的优质内容非常少、市场上能提供的仅有一些小插件或者碎片化的教学视频,于是学校购买了硬件却无内容可用,硬件也只好闲置。

  因此,孙健君大胆判断,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中,一定是“内容为王”。但庞大的第一课堂内容正是另一个竞争对手很少去迈的门槛。

  其一,在于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是全国统一的,但各地却选用了多达30余种不同的教材版本,导致不同省市间教学内容各有区别,北京老师未必教得好上海学生。

  其二,在于多媒体内容对制作的高要求。智慧教育的一个内涵在于,多媒体全科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应该能够真正转化为学生知识、拓宽课堂内容,而不仅仅是课本数字化的简单呈现;同时也一定要具有交互性和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系统软件能力,而不是打开电视看一个人讲45分钟;而目前的硬件提供方或是教师自身都无法生产这样的内容。

  “看上去很难,其实一点都不难”,孙健君说,首先在教学专业性上,华莘教育的研发团队里包括了中小学12门学科的教材编写者、特级老师、教研员等资深教育者,同时通过梳理,发现自然科学的知识点可以共通,“全国的勾股定理都一样”;而人文学科实际上是“选这篇课文还是那篇课文”的区别。

  而派格传媒多年的影视制作经验则使内容成为了华莘的强项。“我们自己可以制作内容,还可以资源互换,比如我们购买了某国际顶级大公司的系统优质内容,还可以集合其他中外小型内容供应商的某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插件。”

  坚信内容的价值,华莘教育希望通过三年时间,在2017年9月开学前完成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 9 个年级、12 门学科、95 课时、25000 个知识点的第一课堂多媒体智慧教学全科内容。

  从课堂教育到教育淘宝

  一套完整的华莘智慧教育软件体系,包含了从公司到政府,到学校,再到学生的四个流程。首先,华莘教育作为终端管理方,在管理系统里对自制课程资源、购买课程资源、教师自主上传资源等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需要发送给下一站:政府教育部门。随后,相关部门如电教室对内容进行筛选和分配,按照学校的购买需求将资源发送给各个学校。在学校端,负责排课的部门如教务处完成各个班级的排课。最后,教师、学生、家长端在学习中使用内容,并即时产生测验分数、学生出勤率等数据,流程中的各关节又可以看到这些数据,方便统计和优化教学。

  这样的软件设计背后,隐藏着华莘对商业模式的判断:课堂教育的买卖首先是面向政府的。

  因此,B2G就是华莘的第一种商业模式。“一方面,政府通常有相关的教育经费预算,另一方面,我们会先用免费模式打开市场。怎么会有人拒绝免费的午餐?”孙健君说。

  在有硬件没软件的市场现状下,来华莘考察的相关部门均对华莘的软件和内容表现出高度认可,智慧教育理念本身也非常符合国家政策,他对下一步进入学校非常有信心,目标是明年达到两千万以上注册用户。这就带出了华莘的第二种商业模式:B2B。在优质内容的帮助下,华莘进入校园更加容易,因此也就有了和硬件集成商、硬件服务商、教具厂家等各类上下游公司互相借力的机会。

  但最终,手握师生资源,华莘的目标是做成大的教育平台,辐射学生、家长、教师。“课堂学习是每天都要使用的,因此我们手上用户数事实上就是日活跃用户数,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付费用户,购买教育内容、教育服务、教育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产品,成为一个"教育淘宝"的概念。”孙健君说。想象的空间很大,比如,在华莘软件里,学生如果答对问题,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星星,未来这些星星就可以当做积分兑换、消费。

  研发团队已开工,盈利模式已确定,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资金。孙健君说,目前华莘教育自己已经投入了6000万,完成了70%左右的软件开发以及12门学科示范样板课的多媒体内容制作。下一步,需要融资完成9年级、全学科、全部知识点的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内容的集成和全流程教学软件系统升级,并且基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打通到学校的网络路径。

  “我不拒绝任何一种投融资的方式,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妥协”,孙健君说,他最近也见到了很多投资人,大家都有很多不同想法,但他最想找的,是真正认可智慧教育发展前景,不那么急功近利、一起把事做好的投资方。(编辑 林坤)

  华莘“闯入”课堂: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平台

  作者:张晴

  http://business.sohu.com/20150622/n415413045.shtml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6/22/content_130443.htm?div=-1

  report

  4161

  本报记者张晴北京报道因为“进不去学校”,大多数教育企业只是集中在“课外”领域攻城掠地,面对教育领域最大的蛋糕—课堂教育只能望而止步。华莘智慧教育公司(简称华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