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朱德回乡,看见幼儿园牌匾上5字后,顿时脸色瞬变:不妥

  【前言】

  俗语说“莫欺少年穷”,说不定哪一天他就衣锦还乡,让所有人都高攀不起。而成为美谈还是笑柄,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大名鼎鼎的朱德元帅,曾经就是从一个穷小子,在战场上血拼数十年后,终于逆袭成为了新中国的元帅。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贡献在历史上毋庸置疑。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在回故乡的时候还发生过这样一段小插曲。

  1960年,74岁的朱德踏上了那块他已经阔别了52年的故土。没有前呼后拥的欢迎仪式,也没有大张旗鼓的队伍,朱德只是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和夫人康克清悄悄回到了故乡。

  看着眼前的家乡,朱德的心里怎能不激动?但或许是近乡情怯,他一时间还真是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下车之后,他踌躇了一会儿才迈开步子,打算先实地了解家乡群众的生活。

  朱德在考察过后,返回县委的途中,村中的一座幼儿园引起了他的注意。走近一看,幼儿园门上的牌匾所书的五个大字,顿时让他脸色大变。

  朱德和夫人康克清

  这是怎么回事?那牌匾上写的是哪五个字?朱德元帅为何看后脸色大变?这次回乡,在朱德元帅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轶事呢?

  【74岁朱德踏上阔别52年故土】

  朱德元帅的老家,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

  从1909年春离开四川开始算起,截止到1960年之前,50多年中,身负重任的朱德未能亲自回到故乡看一看。

  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尤为忧心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也让他多次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从1952年到1966年,朱德先后深入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130多次视察。

  其中,有6次都到了四川,但却只有在1960年那1次回到了家乡。

  1960年时,朱德已经74岁了虽然已经算得上年事已高,但朱德却没把自己的年龄放在心上。

  因为这时,百姓的生活显然出现了大问题。严重的自然灾害,让百姓们赖以生存的耕地长不出什么庄稼来。粮食供应困难,百姓就连能不能吃饱饭都成了问题。

  这边内忧还没解决,偏偏又赶上外患,苏联此时落井下石,将大批的援华专家撤走。

  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朱德怎么能坐得住?他马上打报告要求前往上海、陕西、贵州、四川等七个省市进行视察,其中,他的老家也被划进了视察的行程之中。

  

  朱德(右二)

  这一次朱德回乡,初衷是为了从老乡口中得知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像看一看故乡如今的风貌这样的私情,则被他放在了人民之下。

  1960年3月8日,朱德元帅和夫人康克清到达南充市,次日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仪陇县马鞍场。前往仪陇县马鞍场的一路上,汽车都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小道上,剧烈的颠簸让随行人员很是担心朱德的身体。

  对此朱德却不以为意,连声说着:这路和我离家前相比已经好了太多,不必挂念。

  此时朱德的心里哪还有时间考虑自己,他的那颗心,早就随着汽车奔腾到了百姓之中。从上车开始,朱德就一直在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的状况,整个人都是焦急的不得了。

  可真当汽车离故乡越来越近的时候,朱德却又显得不再那么健谈。他的双眼紧盯着车窗外的田野,眼眶湿润,若有所思。是啊,已经50多年没回来过了,当初走的时候还是一个青春少年,没想到再回来就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者。

  不论换做是谁,心里都很难没有近乡情怯的感情。

  傍晚时分,两辆汽车驶入了李家湾。这时的村民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朱德元帅回来了。

  朱德与夫人康克清

  当地的村干部在激动之余,不禁慌乱了起来。因为之前并没有接到朱德元帅到村里视察的通知,所以根本就没有为朱德准备休息的房间。情急之下,只能先在马鞍中学内收拾出一间房子让朱德居住了。

  朱德不想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劳烦百姓,一直坚持要回家住,最后还是四川省委书记说服了朱德,让他能住的干净一点。热情难却的朱德也只好作罢。

  一切安排就绪,朱德就径直走向了食堂和寝室,询问学生们一个月能吃上多少粗粮,多少细粮,零花钱有多少,家里能不能供给,有没有补助。

  现场的情景和同学们欲言又止的表情,都被朱德收进了眼中。即使他们不回答,朱德也明白,他们过的究竟是怎么样。

  意识到情况没那么乐观的朱德,立即嘱咐陪同人员,让他们想办法让生活补助落实归位。孩子们如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还苦,又吃不饱饭,连劲都没有。那些繁重的农支活动,不必参加了。

  当晚,朱德吃饭的餐桌上也就只有青菜、豌豆角、红薯这些简单的吃食,一点荤腥都没有。可朱德却吃的津津有味,甚至连红薯皮都吞进了肚子里。

  “对于我的接待,一切从简。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给当地添麻烦。”

  朱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就这样,朱德睡了一夜硬床板,吃了一肚子的家常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朱德就起了床,稍事休整后就踏上了接下来的视察之路。

  【看望贫下中农,与亲人相见】

  朱德启程之后,并没有选择在第一时间回家看看,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了当地的贫下中农身上。

  当拄着一根米黄色拐杖,身穿一身普通的灰色制服,外面套了一件黄呢子大衣,脚上穿着的一双已经褪了色的棕色皮鞋的朱德元帅,出现在席家砭私塾的时候。甚至都没有人能认出这个装束如同平民一般的人,竟然是朱德元帅。

  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朱德元帅,居然就这样静悄悄的来了呢?就连周遭的群众,在看到朱德元帅时都得好好端详一阵。

  之后,这次与朱德的邂逅,也让朱德回乡的消息像炸了锅似的,在这座村落里迅速传开了。

  一番寒暄之后,众人与朱德元帅合影留念。而后,朱德和夫人才与陪同人员正式踏上了赶赴大湾旧居的路程。

  

  席家砭私塾

  中午时分,朱德刚刚抵达旧居,周遭的群众就已经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这个曾经带领共产党打天下的总司令,如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百姓的簇拥下,朱德拒绝了乡镇干部让他先回家看看的提议。朱德觉得,自己的家人迟早都会相见,但贫下中农晚一秒见相见,就会让他的心里多担心一秒。

  所以,朱德便让当地的乡镇干部,带着自己去见一位80岁的老贫农。这可让他们犯了难,他们都知道,那里的山道十分不好走,朱德怎么说也已经年过七旬,要是发生了什么意外,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但朱德执意要亲自去,他知道百姓们都是在吃着公共食堂,料想得到他们的生活究竟有多艰苦。自然灾害虽然是造成困难的大头,但是一味将困难归结到自然灾害的头上,而忘了人的主观性,那就是不应该的。身为干部,就应该要切身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想办法解决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困难。自己怎么能临阵脱逃,今天非要实地看看不可。

  周遭的乡镇干部听到这话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低头不语。也没有人再反对朱德亲自看望那位80岁的贫农,而是和他一起走到了地势最高的药铺。

  从这位贫农家出来之后,朱德又陆陆续续到了众多百姓的家中探望,向他们打听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朱德的关切,无论是老人还是干部,都是热泪盈眶。

  

  这么一通行程下来,就算是朱德的家人想收不到朱德回乡的消息都难。

  当朱德的堂弟朱代良在人群中望向朱德时,他觉得就像是在做梦一般。直到朱德那双热乎乎的大手和朱代良的双手紧紧相握后,朱代良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两人就这样眼含热泪,默默注视着对方,好像将千言万语都融进了眼神中。

  过了良久,朱代良先开口说道:“怎么现在才回来?还穿着这身回来,当真是让我们认不出来你了。你好好一个大老总,为百姓办了那么多的好事,出生入死那么多年,可不能这么委屈自己!”

  听了堂弟的话,朱德知道他是出于关心,笑着说:“如今百姓的生活都不富裕,身为干部又怎么能计较吃穿,只要穿着不冷就好了,没那么多讲究。”

  朱代良又看了看朱德的身边,居然连个护卫都没有,明明开着车,却偏偏走路来。他有些难以理解,朱德这么大个官,居然比不上县里的干部风光。

  其实在朱德的心中,自己总司令的名头也都是因为人民才有的,根本就没那么金贵。早就过惯了苦日子的朱德,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作什么高官,就连元帅工资,他都没有领过。可以说,朱德的生活和寻常百姓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这样,面对百姓们的询问,朱德还是觉得惭愧得很。自己心中从未忘却乡亲们,可偏偏正如乡亲们所说,离开这么多年了都没能抽出时间回来看看,这也是朱德这么多年来的一块心病。

  

  和大伙边说边走的朱德,不知何时走到了一座高大的砖瓦结构的房子面前,还是经陪同人员介绍,朱德才知道:原来这是自己家的房子。

  这么多年了,朱德还是第一次回来,这座房子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当和从房子里走出来的亲人叙了一番旧之后,朱德才去祭拜了父母。

  在父母的墓前,朱德卸下了一切的防备,伫立沉思了许久,鞠了一躬。

  然后轻声说了一句:“你们的孩儿回来了。”

  

  【牌匾五个大字让朱德变了脸色】

  随后,收拾好心情的朱德便继续着自己的“考察之旅”。

  每到一地,朱德都不忘和当地的陪同人员约法三章:不要限制活动范围;谈话对象由自己定;饭菜由自己点。

  尽管一路上朱德都是这样做的,但他还是不放心,他实在是害怕因为自己的身份给周围的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每次到公社食堂,朱德总能看到:人民喝的都是没有几粒米的稀饭,稀得都能照见人影。就连老百姓都说,山上的野菜也快被挖的精光。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朱德的心,他马不停蹄地赶往乡间地头、大街小巷进行调研,和群众以及干部们商讨,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办法。

  在座谈会上,朱德深情地叮嘱每一个人,要让他们努力抓生产,搞副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配合党的领导,杀出一条血路来。

  就在朱德准备返回县委的时候,远处的一所幼儿园闯入了他的视线。走近一看,幼儿园门上牌匾所书的五个大字,让朱德顿时脸色大变。

  陪同朱德的当地领导,都不知道朱德突然的转变究竟是为何,因此在旁边连大气都不敢出。

  

  直到朱德沉思了一会,举着拐杖指着“机关托儿所”这五个大字,,开了口:“这个牌子有些不妥吧,怎么能让学校只收干部的娃娃,那些农民的娃娃就该被忽略吗?你们马上改掉,要让所有群众的孩子都能进学校读书。”

  数十年的革命,到了这里居然只能让少数干部获得了成就,这简直就和当初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想的这,朱德气不打一出来,忍不住发了脾气。

  县教育局知晓此事之后,马上就听从朱德的指示,将原本名为“机关托儿所”的牌匾换为“城关幼儿园”。

  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朱德的心中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临走前,他没有拿走群众的一针一线,只是买了两双草鞋。他不想让自己的身份成为家属谋取便利的捷径,还嘱咐当地干部不要对自己的亲属特殊照顾。

  并安慰乡亲们:记得相信党的领导,自力更生,克服这暂时的困难。

  

  三天的视察时间结束后,朱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彼时他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永别。

  回京后,朱德将自己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汇报给了党中央,提出要因地制宜,恢复集市贸易,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可见,朱德的心里装的都是百姓。

  【小结】

  朱德元帅一生戎马,战功卓著。

  在战争年代,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敌寇奋勇厮杀;建国之后,他把如何能让百姓生活的更好,放在心头。即使回到故乡,也是悄悄的来,静静地走。

  “朱德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正是像朱德这样的老一辈领导人,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努力奋斗,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开创如今这般太平盛世的机会。

  当中国挺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候,他们的品格与精神更应该鼓舞我们继续前进。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