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讲述钓鱼岛历史渊源
此外,衍生阅读的量大增,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生活延伸。
历史:讲述钓鱼岛、南海诸岛的历史渊源
《历史》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介绍,和《语文》一样,《历史》教材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涉及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分别介绍了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
同时教材还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道德与法治:六、八年级各设法治教育专册
《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了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六年级和八年级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此外教材还有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回应
古诗文篇数增幅
未到80%
温儒敏表示,新《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确有加强,小学129篇,初中132篇,包括诗词、文言文等。如果从课文篇数来统计,小学增幅多一些,有30%左右,初中跟以前差不多。他表示,篇目增加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加强,二也是教学的需要,小学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多读多记,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对于媒体报道的“80%”是怎么来的。温儒敏说,一个原因是课文总数减少,小学课文总数从600多篇减少到了500多篇。此外,课文以外的延伸部分,古诗文比重是比较大的。
对于新教材中是否有鲁迅文章“大撤退”的情况,温儒敏也表示并不存在,他说《语文》新教材中小学阶段有两篇鲁迅的作品,如《少年闰土》,初中阶段有7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数量与过去相比是差不多的。
本报记者 张航 J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