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丽]“最悲伤作文”折射地信任之殇

  “爸爸四年前死了……”四川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泪》近日在网上热传。这篇被网友称之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生作文”,令无数人唏嘘动容,短短一日间收到的社会捐款即超过92万元。(8月6日《新闻晨报》)

  然而在正能量的关爱与帮助背后,同样有很多质疑地杂音:有人怀疑木苦依五木的作文乃“枪手”所写,一个大山里的四年级女孩行文怎能这样精炼与老道?有人怀疑《人民日报》等媒体缺少基本的新闻素养,是否在未核实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即盲目号召网友募捐?也有人怀疑为何每一次发生这样悲剧式事件,帮助的责任都落在网友身上,政府与各公益组织有何作为?甚至有人怀疑大凉山里彝族同胞的人品,如果他们那么贫穷是因为自身的懒惰与不思进取,那么对于这样“烂泥扶不上墙”的人我们何必再去相帮?……总之,即使大家确实被那泣血的文字深深感动了,涉及这篇“最悲伤作文”的每个人也难逃质疑的目光。

  这些质疑本身并非毫无道理。比如央视8月5日的报道即指出,《泪》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确实由支教老师帮助整理过。是否作为有影响力的官方传媒,应该在推送出这篇作文之前即做好相关查证,而不是等到网友质疑了再去调查?而那些关于政府及公益组织不作为的质疑,确实也值得有关部门警醒,毕竟网友的力量虽然强大,也救不了千千万万个木苦依五木。至于彝族同胞本身的性格是否是导致他们无法摆脱贫穷的原因之一,同样也需要仔细探究,至少能为未来的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在经历了人肉搜索、全民喊“杀”等诸多网络事件后,这些质疑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如今的网友更加成熟与理性。

  可是,从“最悲伤作文”中折射出的信任缺失却总让人感到那么一丝悲凉。故事、媒体、政府、第三方机构、人性等等,确实不能尽信,可是有一天,当这样失父丧母的最悲伤的事件发生时,故事、媒体、政府、第三方机构乃至人性我们都不敢也不愿相信了,我们还可以信任什么?从这些质疑的小洞口,我们仿佛窥见了人与人间日渐加深的隔阂。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同扶贫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重拾信任同样如此。信任的坍塌很快,一次没有底线的炒作也许就玷污了所有弱者的眼泪,一个贪腐的蛀虫也许就坍塌了政府的阳光大厦,一次扭曲事实的报道也许就足以让记者的笔蒙尘,而人心便在这一次次的“经验教训”中愈益紧闭。中国梦所期冀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心的充盈。这是“最悲伤作文”背后的悲伤,拭去这份悲伤并不比拭去孩子的“泪”容易。(王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