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本報記者 孫奇茹

  2021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中關村論壇開幕式視頻致賀,宣布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一年來,在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的過程中,中關村示范區大力推動原始創新,積極培育企業等創新主體,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構建高精尖產業生態。在努力做好體制改革的“實驗田”、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出發地”方面,中關村示范區取得了顯著進展。

  原始創新持續涌現

  “冷腫瘤”激活成為“熱腫瘤”,竟能幫助腫瘤患者更好地獲得治愈?近年來,全球癌症治療領域出現了一項大突破——PD—1抑制劑,一些惡性黑色素瘤、肺癌、腎癌、腸癌患者等因此受益。然而,仍有80%左右的患者對引入了PD—1抑制劑的“抗癌神藥”無效。業界人士認為,這主要源於這些患者的腫瘤屬於對免疫治療沒有響應的“冷腫瘤”。“通過我們的技術,能夠把患者的天然免疫系統激活,從而將‘冷腫瘤’變成‘熱腫瘤’,使得更好地被PD—1或其他免疫療法治愈。”炎明生物CEO鄧天敬說。

  炎明生物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和鄧天敬博士於2020年共同創立,致力於開發治療炎症和腫瘤的革命性創新藥物。經過一年多的研發,這家總部位於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企業已在多個首創新藥項目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專注於腫瘤免疫的項目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

  在擁有全國最密集智力資源的中關村,“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不斷上演。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北京持續開展“悟道”人工智能模型優化迭代,發布區塊鏈自主可控的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2.2,將量子直接通信距離從2020年的10公裡提升到100公裡。在醫藥健康領域,北京實施新一輪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加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發展的工作措施。目前,北京新獲批上市新冠抗原診斷試劑達6個,國內唯一中和抗體藥物獲批上市,本市5款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科學家要想成立一家公司從事創新藥研發,需要幾步?建研發實驗室、購置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儀器設備、搭建運營團隊……這些是過去組建一家新藥研發企業,全力開始新藥研發前必不可少的步驟。今年1月,清華大學成果轉化企業、重點瞄准漸凍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神濟昌華團隊,卻“拎包入住”位於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飛鏢加速器,在建實驗室、購置設備等環節節省了數月時間,全力投入科研。

  一年前,2021中關村論壇上,飛鏢加速器運營團隊大得創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簽約落戶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京飛鏢國際創新平台一、二期聚焦藥物開發、基因編輯、疫苗研發、新型治療技術、腫瘤早篩、腦科學、AI藥物設計、數字醫療等領域研發創新,對標國際頂級生物醫藥研發實驗室標准的研發實驗空間,能夠為入駐企業提供高端研發設備、實驗室運營管理、專業的現場研發技術支持等配套資源,為科研人員減少后顧之憂。飛鏢加速器創始人朱鵬程介紹,不到1年,已有11個新藥研發團隊入駐其北京平台。

  位於金隅智造工場的中科智匯工場,也是一家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團隊組建的中科院企業中科知影,主要從事腦科學研究、腦部疾病治療儀器研發。“我們為企業配置了技術經理人,與團隊共同確定研發和首款產品設計方向,協調需求匹配的三甲醫院相關科室達成產品試用。此外,還輔助企業梳理股權架構、引入融資、尋找產業合作方。”中科智匯工場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近兩年的服務,中科知影已由一家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的團隊,成長為一家在腦科學細分領域具有高壁壘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進入良性發展期。

  在這些為科學家、科研人員提供服務的平台助力下,中關村的創新生態雨林日漸茂盛。數據顯示,中關村連續五年每年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5萬家,已誕生上市公司466家,擁有獨角獸企業102家,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近500家,支持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概念驗証中心等各類共性技術平台超過1000個,支持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社會組織近600家。

  前沿產業孕育新機

  大型金屬構建增材制造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煜鼎增材、極速3D打印企業清鋒科技、人工智能行業“獨角獸”曠視科技、雲知聲……瀏覽入駐金隅智造工場的企業名錄,你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家家具生產廠,如今卻已經成為聚焦大信息與智能制造領域的科技園區。

  “2021年,園區生產總值超過50億元,未來2到3年,我們希望園區年產值能從50億擴大至100億。”金隅智造工場總經理葉菲說。

  更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關村的園區中蓄勢待發。

  一輛中型廂式貨車停在加氫機旁,司機打開駕駛室與貨廂中間夾層的小門,一排氫氣瓶露了出來,加氫站工作人員給氫氣瓶加滿氫氣,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鐘。在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海珀爾加氫站今年5月投入試運營。這個佔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加氫站,日加氫量可達4.8噸,可滿足500到600輛車輛的加氫需求。

  目前,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已吸引40余家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落戶,覆蓋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檢驗檢測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涵蓋了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雙極板、碳紙、空壓機、氫氣循環泵、催化劑、閥門等各個關鍵核心裝備。據悉,未來園區將構建以加氫站網絡、科技園區、應用場景為載體,以產業基金、企業聯盟、高效科研院所、實驗實訓基地、產業生態鏈、專項政策等為支撐的氫能產業發展生態體系,打造全球領先的氫能科技應用場景和氫能科技企業孵化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