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 ,她当了42年(图)

  42年园长林淑仁晚年乐陶陶42年园长林淑仁晚年乐陶陶

  1956年,她和同事两人办起了一个11人的幼儿园。十余年时间,她没有拿过一分工资;困难时期,她办起食堂,下乡挑地瓜培养孩子,没让孩子停过一天课。

  她是惠安县螺城镇中心幼儿园42年的老园长林淑仁,今年80岁。

  2人办起11人幼儿班

  十余年挪了17处窝

  林淑仁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男人能办幼儿园,我们女人当然也能,我不仅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这是林淑仁办幼儿园的初衷。

  那是1956年,林淑仁的丈夫时任惠安县螺城镇实验小学校长,后创办了该县惟一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当时社会提倡“两条腿”方针,只有初中学历的林淑仁觉得,私立幼儿园就是另一条腿。她和另一名同事一手创办了只有11名学生的幼儿园。

  为了办好幼儿园,林淑仁甚至和人“抢地盘”。“当时的教室只能到处借,工厂,别人家里的大厅,甚至寺庙我们都借过,人家一有需要我们就只能搬走了。”林淑仁说,最初的教室,有人看中了要当办公场所,甚至到园里闹,将课桌椅都往外扔,吓得孩子们哇哇大哭。

  她仍清楚地记得,十余年的时间里,幼儿园搬了17处地方。直至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两间教室。

  上世纪60年代初,林淑仁的幼儿园已有了上百名学生,三四名老师,规模逐步扩大。

  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为照顾好孩子们,林淑仁在幼儿园办起了食堂。“可是我们没钱请做饭的师傅,只能自己来。”“上完一节课就留一个老师看孩子,另一个老师去乡下挑地瓜、柴火,然后赶回来自己做饭。”

  B

  困难时期 自己挑地瓜养孩子

  上世纪70年代,林淑仁的幼儿园终于成了公立幼儿园。她也终于拿上了当“园长”以来的第一笔工资。“刚开始是8元一个月,后来慢慢升到13元每个月。”而在这之前,林淑仁没有拿过一分工资,只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有时一学期结束后,他们能分得5元,那是从学生交的书本学习簿等费用中节省下的。

  “最早的时候,孩子的作业本、笔啊,有时还得自己贴钱,教室里的课桌椅,有的是实验小学幼儿园退下来的,有的是从家里拿去的。”当时的林淑仁,自己有4个孩子,其中2个寄父母养。

  C

  十余年没拿工资 4个孩子2个寄父母养

  和无暇顾及家中相比,林淑仁却是把幼儿园办得风生水起。上世纪80年代,她的幼儿园有了480多名幼儿,暑假甚至办暑假班。1987年,林淑仁退休后,又在螺城镇中心幼儿园工作了12年,直到1997年才离开。上世纪90年代,她的幼儿园被评为泉州市一级达标幼儿园。

  “年龄最大的学生,今年都有61岁了。”林淑仁乐呵呵地说,如今,都还有学生在孙子生日时给她送鸡蛋,走在路上,也总有已认不得的学生和她打招呼。这对她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D

  桃李满天下 至今有人送孙儿生日蛋

  (首位拨打96339提供线索的陈先生线索费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