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西安市本土疫情正处于胶着对垒的关键期,社区传播风险依然存在,西安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总攻阶段,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网民围绕“社会面清零”政策、买菜就医等基本生活保障、核酸检测、社区管理、媒体宣传报道等多有争论,网络真假信息交融混杂,舆论场众声喧哗,对西安城市形象、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等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在舆情汹涌的关键期,相关问题处理不当,或将掉入“塔西佗陷阱”,更加触发网络舆论狂潮的啸聚,对此需要格外关注。
存在问题和风险点
1.关于“社会面清零”等政策
首先是官方声音缺失,政策解读者角色缺位,社区管理噤声等问题。
由于对“社会面清零”的相关措施不了解,网络相关言论如“感染1例1栋楼拉走,感染2例整个小区拉走”等传播甚广,本地各类微信群,流传着各种所谓内部消息、官方消息,例如“立了军令状,三天内清零”“出了雁塔区就不负责了,还管你是不是在外面感染”“上门给宠物做安乐死”等。
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相关信息加剧了民众的不安情绪,引发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不认同以及逆反心理。同时更助长了部分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甚至有网民将矛头对准同小区邻居,鼓动人肉、网暴在室外活动的居民,更有甚者在极端情绪中发出威胁他人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言论。
整体看来,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缺位,导致民间渠道各种信息泛滥,政策解读的缺失,造成政策误读风险,同时社区管理层,如物业、楼管等对微信群相关信息的默许和不作为,更助长了民众的非理性情绪。
其次在于具体执行,表现为政策落地的相关配套方案滞后。
2日晚间,网络流传一位女士对工作人员哭诉隔离中“就餐无保证、缺少卫生巾”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同时“隔离点条件不完善,没暖气、没热水等,被隔离群众成群结队步行返回居住地”“被隔离群众向工作人员下跪”等视频也广为流传。
一时间隔离场所基本物资不全、居住条件差等成为舆论焦点,网友质疑隔离点是否能保障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质疑大量人员集中拉走有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质疑对于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一刀切的具体执行方式。
尽管随后对相关信息进行澄清,但此前发酵的舆论声势依然浩大,难以在短期内弥补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损失。
2.关于基本生活保障和求助渠道
舆论关注蔬菜等食物的发放配送、紧急就医困难、城中村租户和外来考生等群体、以及市长热线、120急救电话等求助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从2021年12月28日起,西安各区县免费发放蔬菜等生活物资陆续展开,但进度不一且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许多社区展开了接龙等形式的自助购买活动,也由此产生了社区内的聚集感染风险,网传某小区因社区卖菜商贩感染数十人,舆论呼吁尽快打通民众生活物资购买渠道;
医院接受病患渠道不畅通引发质疑,数起“因抢救不及时而去世”的网络消息引发关注,尤其是数起涉及老年人、儿童、孕妇的网络发帖引发轩然大波,舆论指责医院不肯收治病患“冷血”,质疑相关政策不合理,呼吁调整医院的相关收治政策。
同时关于城中村租户、农民工、外来考生等人员的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引发舆论关注,民间志愿者群体守望相助,“德善厨房”,日送千份爱心餐的温情举动更引发网民关注和对比。
此外,有不少网民反馈疫情防控期间求助电话如12345等忙音打不通,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特殊需求,尽管目前为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西安市公布了各区县开发区民生保障服务电话,但官方和主流媒体、自媒体等之间的信息差和信息壁垒还存在,消息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有限,还需要继续推进。
3.关于核酸检测
舆论聚焦于核酸检测通知不统一、检测过程中社区管理混乱以及一码通数次崩溃等问题。
其一,网友反馈,核酸检测工作安排不规范不科学,出现排队很久迟迟不开始检测的状况,以及通知仓促来不及做核酸点就撤了的问题,还有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发声称工作安排不清晰,“要求凌晨4点准备,结果一直等到9点才开始核酸”,质疑浪费人力和时间;
其二,部分社区管理混乱,朝令夕改,核酸检测一时按楼号顺序依次展开,一时又通知随意排队,造成小区成百上千人蜂拥,扎堆拥挤也给志愿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带来困难,同时也降低了核酸检测效率;
其三,西安一码通数次崩溃,影响核酸检测工作,也引发民众不满情绪,由此质疑相关部门的问题处理能力。
4.关于社区管理是否规范
近日西安一男子外出买馒头遭到防疫人员殴打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西安警方通报,对涉事工作人员处以拘留七日罚款二百元。此事也引发网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管理是否规范的争论。
网民评价“有些人有了哪怕是一点点的权力就无限地膨胀。更有些人打着疫情工作的幌子,却做的不是人事。”此外,还有志愿者称社区工作人员不配合相关工作,种种问题对社区管理者的工作能力提出考验,社区工作如何有章可循,如何科学规范等值得关注。
5.关于媒体宣传报道
在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总攻阶段的当下,当前一些媒体报道没有解答清楚大众关心的问题、缺乏舆论监督作用、过多聚焦正面宣传,相关报道不合时宜,僵化、刻板的正面报道隐藏的“低级红、高级黑”风险以及可能触发的舆论反噬更值得警惕。
例如#西安交警凌晨用6分钟送白血病患儿就医#这则新闻在网络舆情聚焦“就医难”时发出,引发一片抨击,网友批评“6分钟的路逼到妈妈凌晨到警车前面下跪。人家自己不能去吗?说白了医院不让进实在没办法了。民警是不错,但更说明西安的管理能力多拉胯,还好意思宣传。
”最终,一些发布平台只能关闭评论,极为被动,更严重的是公信力一旦丧失,媒体就会掉进“塔西佗陷阱”,例如媒体报道商洛一马帮运送物资献爱心,被认为是在“作秀”,更加说明相关宣传报道需要谨慎,媒体需要调整相关报道策略。
对策建议
在保障生活物资如蔬菜蛋奶等供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畅通政策渠道,及时政策解读,落地配套资源。
在政策发布上,官方声音如果微弱,谣言就会甚嚣尘上,关键时刻需要权威声音以安抚民众恐慌情绪,同时为了避免政策在传播过程中变形,需要专家等及时发声解答大众疑惑,最重要的是政策落地过程中的配套设施需要有保障,在“隔离点条件差”的网络舆情发酵后,有关部门及时跟进,扭转了部分网民的看法,足以说明相关配套设施对于保障政策落地至关重要。
2.完善应急预案,避免粗放式“一刀切”。
关于紧急就医难、特殊人群隔离等问题已引发众多指责,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预案方面的不足,因此可以就相关问题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例如指定某特定医院接收紧急就医人员,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根据特殊人群特点安排隔离点等,避免因为一刀切引发的不满情绪和舆论啸聚。
3.打通信息渠道,完善风险沟通,更改传播策略。
当前西安市先后进行了关于农民工和独居老人的信息收集,各区县民生保障服务电话、就医指南、在线诊疗等信息发布,但值得关注的是官方、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三个舆论场存在不协调问题,官方和主流媒体、自媒体、民众等之间的信息差和信息壁垒还存在,相关信息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有限,需要继续推进。
此外,风险信息沟通除了官方、媒体、大众外,还需要重视专家角色,以专家的权威性打破因专业区隔造成的信息壁垒;同时对于受众而言,恰当的风险传播是尽全力为其提供风险信息、呈现风险意见,帮助其掌握、了解风险境况,并做出自身风险判断,因此对于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公民个人等不同主体而言,媒体应及时提供好沟通平台,以便于各方观点的沟通和论证,避免过多聚焦不接地气的“正能量”。
4.规范社区治理,避免人治逾越法治。
疫情防控中社区工作至关重要,社区是各类人群的集聚地、各类工作的落脚点、各类诉求的交汇点,应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出台相应治理办法,在引导社区力量广泛参与的同时,严格工作人员准入门槛,落实专人专责的追责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考察社区工作,对于不达标的及时追责通报、建立负面清单,保障抗疫工作开展有序。
(本文授权转发自微信公众号“明德新声”)